中评论坛:李焱求论韩中关系在转变

  中评社香港3月27日电(记者 郭至君 崔银珍)韩国培材大学教授李焱求日前线上参加中评智库与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合办的思想者论坛,就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交流成果与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发言,他表示,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有必要与中国在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合作关系。并且,在各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促进高层交流与对话。韩国政府有必要通过综合判断中国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以及合作的可能性来重新确立对中国的战略。以下是其发言全文:

  两国建交的1992年与今天大不相同。当年虽然在冷战后的氛围中,大国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冲突或摩擦。2016年7月韩国部署“萨德”(THAAD)后,原本繁荣的两国关系面临危机。此后,中国的制裁一直没有解除,两国关系持续走软。两国人民之间的亲和力也在下降。再加上,随着美中摩擦的加剧,韩国被迫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困境在于,我们不能放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同时也不能从经济、外交和安全的角度放弃与中国的关系。

  韩中建交30周年取得飞跃发展

  韩国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30年来,两国作为邻邦,相互影响巨大。历经“友好伙伴”和“合作伙伴”,发展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经济交流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呈现量变和结构变化。   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总额从1992年6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3,015亿美元,增长了47倍。2021年韩国对中国出口达到1,62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30年来增长60倍,中国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以及顺差对象国。韩国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对象国。两国的投资而言,2008年以来,中国为韩国的第二大投资对象国,截至2020年底,韩国对中国实际投资累计861.9亿美元,将近3万个大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韩国实际投资累计98.5亿美元,中国为韩国的第6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最近10年来,年均投资额达到约14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而言,2020年,韩中两国人员往来132万人次,其中韩国去中国44.4万人次,中国来韩国91万人次。韩国在中国留学生约6.7万名,中国在韩国留学生约6万名,均居对方国家留学生人数最多。

  正在转变的韩中两国关系

  然而,两国关系因部署萨德引发的所谓‘限韩令’、美中冲突以及新冠疫情正走向低谷。虽然从疫情发生之后韩中贸易数据来看,作为两国关系基础的经贸合作在疫情期间发展稳定,并未受到太多波及,高端产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但在两国舆论环境当中,韩中民间的情感基础正在动摇。两国年轻一代之间的敌对情感因冬奥会被放大,两国社会在文化和历史上的认知差异也在冬奥会期间有所体现。尤其是美中关系在特朗普执政以后发生变化,两国在高端产业链的竞争加剧,已经不仅是停留在“关税纷争”、“贸易战”等经济层面。美中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张,夹在美中之间的韩国,其立场也更加受到“选边站”的压力。但鉴于美中冲突之下,韩国的反中情绪上升,中国作为其经济重要伙伴,要在这之间取得与现实平衡的方法,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战略模糊不再可行?

  当前,在国际社会中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被摧毁的是全球化。追求务实而不是意识形态,对话妥协而不是对抗的时代精神似乎已经过时了。韩国属于亚洲,将成为国际秩序
重组的下一个战场。美国将加深对中国的遏制,并特别关注加强其亚洲网络以确保对中国的优势并使其供应链脱钩。2022年,中国主导的RCEP和反中团结的CPTPP将在亚洲两大自贸协定中加入一个陌生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创造异质区域秩序混杂的新环境。在这种形势下,联合民主盟友遏制中国的美国,将印太经济框架(IPEF)作为核心政策,着眼于与亚洲国家的团结,稳定供应链。作为回应,韩国有望参与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以此为契机,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确保实际利益,努力将美中冲突对韩国企业的潜在损害降至最低。随着经济与安全边界正在消失的环境变化,国内贸易治理也急需从目前的FTA谈判中心转向供应链重组、培育和保护核心技术与产业等。   “中国机会”还是“中国威胁”?

  对高度依赖美中的韩国来说,中美摩擦既是机遇也是威胁。短期内,如果中国提高对外开放和透明度,采取以内需为核心的增长战略,可能会给韩国提供新的机遇。然而,在美国对中国施压的过程中,缠绕在价值链上的韩国企业在出口中国时会遇到困难。中长期来看,如果中国以技术自力更生来应对,导致进口替代,可能对韩国构成威胁。但是,如果中国以扩大与周边国家在新产业领域的合作作为回应,这对韩国来说可能是一个新的合作机会。韩国需要判断美中摩擦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并制定应对措施。

  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有必要与中国在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合作关系。并且,在各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促进高层交流与对话。有必要通过综合判断中国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以及合作的可能性来重新确立对中国的战略。因此,首先,需要根据国家利益优先和损害最小化、公平市场经济、尊重普世价值的原则,在中美摩擦悬而未决的问题上,逐案重新确立我们的立场。其次,在瞬息万变的中美关系中需要新的战略。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摩擦,但预计中国作为市场和美国作为安全联盟的重要性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方面,目前“以美谋安全,以中国谋经济”的格局仍将延续,但需视美中摩擦的悬而未决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原则和应对策略。   中评社香港3月27日电(记者 郭至君 崔银珍)韩国培材大学教授李焱求日前线上参加中评智库与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合办的思想者论坛,就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交流成果与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发言,他表示,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有必要与中国在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合作关系。并且,在各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促进高层交流与对话。韩国政府有必要通过综合判断中国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以及合作的可能性来重新确立对中国的战略。以下是其发言全文:

  两国建交的1992年与今天大不相同。当年虽然在冷战后的氛围中,大国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冲突或摩擦。2016年7月韩国部署“萨德”(THAAD)后,原本繁荣的两国关系面临危机。此后,中国的制裁一直没有解除,两国关系持续走软。两国人民之间的亲和力也在下降。再加上,随着美中摩擦的加剧,韩国被迫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困境在于,我们不能放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同时也不能从经济、外交和安全的角度放弃与中国的关系。

  韩中建交30周年取得飞跃发展

  韩国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30年来,两国作为邻邦,相互影响巨大。历经“友好伙伴”和“合作伙伴”,发展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经济交流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呈现量变和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