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康埈荣论韩中结构性矛盾
中评社香港3月26日电(记者 郭至君 崔银珍)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日前参加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合办的线上论坛,就韩国大选后的中韩关系走向进行了讨论。在发言中,康埈荣系统分析了中韩关系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为之后两国关系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康埈荣说,韩国没有与中国敌对的想法,两国的制度价值虽然不同,但是通过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确立友好情绪显然比什么都重要。两国政府要尽全力构建可防止非政治领域的政治化、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缝合信任裂痕与矛盾的相互沟通管理系统。
康埈荣说,今年是韩中两国在1992年8月24日清算40年相互反目历史并正式建交的30周年。当时韩国政府为建立长期的韩半岛和平统一环境,推进了使朝鲜成为正常的国际社会一员的“北方政策”,并希望与朝鲜的最大监护国中国的建交能成为统一韩半岛的基石。另外,扩大与巨大市场-中国的经济交流也是韩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也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需要营造稳定的韩半岛环境并需要韩国的中间技术与资本,同时期待与韩国的建交能成为长期弱化韩美日安保合作结构的因素。
两国关系从1992年建交时的“友好关系”,1998年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发展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提升为可以讨论除了双边关系之外的多种议题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发展为“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达成了“实质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但回顾建交当时的目的,韩中关系在经济交流等方面达成“最大主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作为建交目的之一的维护韩半岛和平与稳定却由于朝鲜核武器问题和朝美关系、双方合作相对不透明等原因,仅达成了维持“最小主义”的关系。
但更本质的问题是韩中关系具有超出双边关系的多种复合因素。首先,从历史上看,数千年来强调主导地位的中国对韩国的主从关系意识和巨大中国的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还有从1954年开始延续的韩美同盟关系与1992年以后形成的韩中合作关系的差异性,再加上中朝特殊关系及朝核问题的认识、韩朝关系等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且与最近中美矛盾进一步扩大也有关系。
康埈荣指出,两国最大的难题不是问题的发生,而是没能很好地确保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机制。再加上两国国力差距的扩大,韩国对中国的重要性相对减少,随着中国对外关系战略的调整,出现了权衡两国关系的局面。这不仅仅关系到双边关系问题,而是可改变东亚及强国间势力结构的重大因素,当然会对韩国的经济、安保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是有必要从更根本的角度出发,对两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综合考察的原因所在。
康埈荣也说,韩中关系的历代矛盾有很多,包括人权问题、大蒜纷争、历史解释认识问题、非法捕捞问题等等。韩中关系正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以韩朝为中心权衡国际关系的政府视角来看,认为美国是攻克对象的中国的对美战略。预告“极限竞争”的同时,阐明要进行强硬的对华施压的拜登政府的立场等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仍在持续。
纵观过去30年的两国关系,可以发现几个特点。首先,对于韩中关系的致命弱点—朝鲜和朝核的认识上中国与韩国截然不同。对于中国来说,朝鲜和朝核问题是两码事。因为朝鲜的存在是维持中国在韩半岛影响力的重要战略资产,通过可管理的“朝核”牵制美国是首要课题。中国在维持韩半岛影响力的同时,还采取了在韩美合作进一步加强之前阻止韩国对美倾斜的战术。另外,随着美中矛盾和朝核等政治外交问题的全方位扩散,民间和非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正在扩大和再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韩中关系的未来也不容乐观。已具有多边性质的朝鲜问题和朝核问题在维持好不容易铺垫的南北对话氛围的同时,可通过国际合作确定解决方向,但是两国之间仍然隐藏着与海洋境界划定相关的韩国防空识别区域(KDIZ)侵犯、离于岛问题等,直接且现实性的矛盾因素。
康埈荣最后也谈到,如何为韩中关系正常化转变认识。他说,事实上,除了互惠性、技术性以外,在国际协商中经常可以看到根据政治的便利而改变效用性的现象,但面对中国,韩国要制定并实施独立的对华战略绝非易事。现在两国关系需要更加成熟的、着眼于未来的新方法。在把经济交给市场的同时,比起谈论国际战略关系等巨大论题,更应该具体讨论构建两国关系的实质性信赖所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两国还有必要更加谦逊。对于韩国来说,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中国也不必过分担忧韩国有意接近美国。因为韩国基本上没有与中国敌对的想法。只是因为朝鲜自称是核保有国,持续威胁韩国,不断进行导弹试验,并提高了核导弹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在安保方面不得不依赖韩国唯一的同盟国美国,这也是现实。而中国也应该成长为“世界中的中国”,如果继续向韩国强辩本国立场,新的矛盾将不可避免。
韩国也不能把战略模糊性(strategic ambiguity)和战略灵活性(strategic flexibility)混为一谈,用没有原则的亲中、反中框架去裁决中国。韩国新任总统当选人很有可能摆脱现政府以朝鲜问题为基准判断国际关系的框架,重新设定韩中关系。并在强调自强不息的同时,比起取舍或搭顺风车,而是会采取阐明原则,在实施时发挥根据个案灵活调整缓急的经济、军事“能力”的实用主义路线。
韩国是基本上不在露骨的反华战线上的世界第十大经济、文化强国。共享悠久的文化传统,尊重追求韩半岛和平的韩国,是两国未来30年发展的出发点。中国不应向韩国传达单方面的笼统的“担忧”,而应通过对中国强调的"建设性作用"采取实质性举措,积极行动构建相互信任。
中评社香港3月26日电(记者 郭至君 崔银珍)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日前参加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合办的线上论坛,就韩国大选后的中韩关系走向进行了讨论。在发言中,康埈荣系统分析了中韩关系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为之后两国关系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康埈荣说,韩国没有与中国敌对的想法,两国的制度价值虽然不同,但是通过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确立友好情绪显然比什么都重要。两国政府要尽全力构建可防止非政治领域的政治化、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缝合信任裂痕与矛盾的相互沟通管理系统。
康埈荣说,今年是韩中两国在1992年8月24日清算40年相互反目历史并正式建交的30周年。当时韩国政府为建立长期的韩半岛和平统一环境,推进了使朝鲜成为正常的国际社会一员的“北方政策”,并希望与朝鲜的最大监护国中国的建交能成为统一韩半岛的基石。另外,扩大与巨大市场-中国的经济交流也是韩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也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需要营造稳定的韩半岛环境并需要韩国的中间技术与资本,同时期待与韩国的建交能成为长期弱化韩美日安保合作结构的因素。
两国关系从1992年建交时的“友好关系”,1998年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发展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提升为可以讨论除了双边关系之外的多种议题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发展为“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达成了“实质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但回顾建交当时的目的,韩中关系在经济交流等方面达成“最大主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作为建交目的之一的维护韩半岛和平与稳定却由于朝鲜核武器问题和朝美关系、双方合作相对不透明等原因,仅达成了维持“最小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