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国答中评:解决房屋问题需多管齐下

经民联主席、立法会议员卢伟国(中评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记者 张心怡)长期以来,土地房屋问题一直困扰香港社会。香港经民联主席、立法会议员卢伟国对中评社表示,若想发展土地、改善香港市民的整体居住条件,一定要多管齐下,“多几条腿走路”。此外,特区政府还应持续推进交通配套,基建先行。

  近来,中央多次明确表示要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卢伟国认为,房屋问题是香港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央对该情况非常清楚,并且支持特区政府全力解决。而中央的多次表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动力。特区政府应积极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针对房屋问题作出全面规划及全方位统筹。

  卢伟国谈到,香港的房屋有几层阶梯,以求为不同阶层的市民解决住房问题。租住公屋的目标是基层市民,私人房屋市场的目标是中产以上人士,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售卖的公共房屋,即“居屋”,有人称之为“旋转门”。基层市民如果收入增加,有一定的积蓄就可以购买居屋成为业主,如果生活水平再有提升,就可以购置私楼。他建议,居屋计划应进一步扩大,并增加不同的选择,例如适合不同的收入限额,让有一定能力置业但还无法负担私楼的市民购买。

  卢伟国亦提出,考虑到中产人士及年轻家庭的置业需求,特区政府应重新调整房屋阶梯,一方面重新推出优化版的“首次置业贷款计划”、“夹心阶层住屋计划”;另一方面,加强与发展商合作,兴建较为小型、便宜的住宅单位,帮助广大年轻人踏出置业安居的第一步。

  由于土地供应不足,一般公屋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8年,创22年新高,低收入及基层市民的住房问题不断恶化。卢伟国指出,在公屋重建方面,特区政府现在是“做做停停”,需要加快速度。特区政府在土地供应问题上要有前瞻性,不能简单询问市民意愿,郊野公园的开发就是因市民支持度偏低而受到影响。

  经民联此前发布《香港10年安居计划》建议书,认为特区政府应设立愿景指标,将人均居住面积由约161平方呎增至200平方呎,开发2,400公顷土地,增加65万个公私营房屋单位,务求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安居难的深层次矛盾。卢伟国表示,为释放现有土地潜力,特区政府应在加快重建老旧公共屋邨的同时,调高市区及新界土地的最高发展密度,应积极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加快收回新界的棕地、祖堂地及闲置农地等。

  卢伟国强调,人为抑压市场需求或供应对解决香港房屋问题没有太大帮助,设法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才是治本之道。

经民联主席、立法会议员卢伟国(中评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记者 张心怡)长期以来,土地房屋问题一直困扰香港社会。香港经民联主席、立法会议员卢伟国对中评社表示,若想发展土地、改善香港市民的整体居住条件,一定要多管齐下,“多几条腿走路”。此外,特区政府还应持续推进交通配套,基建先行。

  近来,中央多次明确表示要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卢伟国认为,房屋问题是香港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央对该情况非常清楚,并且支持特区政府全力解决。而中央的多次表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动力。特区政府应积极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针对房屋问题作出全面规划及全方位统筹。

  卢伟国谈到,香港的房屋有几层阶梯,以求为不同阶层的市民解决住房问题。租住公屋的目标是基层市民,私人房屋市场的目标是中产以上人士,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售卖的公共房屋,即“居屋”,有人称之为“旋转门”。基层市民如果收入增加,有一定的积蓄就可以购买居屋成为业主,如果生活水平再有提升,就可以购置私楼。他建议,居屋计划应进一步扩大,并增加不同的选择,例如适合不同的收入限额,让有一定能力置业但还无法负担私楼的市民购买。

  卢伟国亦提出,考虑到中产人士及年轻家庭的置业需求,特区政府应重新调整房屋阶梯,一方面重新推出优化版的“首次置业贷款计划”、“夹心阶层住屋计划”;另一方面,加强与发展商合作,兴建较为小型、便宜的住宅单位,帮助广大年轻人踏出置业安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