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与矿业转型该如何兼得

湖南省花垣县一矿业公司内,工人正在打包电解锰。(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3月29日电/据新华社报道,这里山川秀美、民族风情,诞生了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这里锰矿资源丰富,素有“锰三角”之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发锰财、猛发财”一度带来严重的水土污染——这里就是武陵山区渝湘黔交界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

  多年来,这个武陵山区“鸡鸣三省”的区域,一直面临依赖锰行业、受累锰污染的两难。去年1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可见中央对这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视。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在“锰三角”采访时了解到,在多轮环境治理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三县痛定思痛,正在加快“还旧账”,全力解决锰渣渗漏污染难题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锰系新型材料,但有些地方为了产业转型全部关停涉矿企业,引发质疑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