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一幅殖民主义基因图
中评社香港2月4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发表在大公报维港看云的文章内容说,交接仪式结束,查尔斯王子、末代港督彭定康、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港译贝理雅),以及所有港英官员登上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缓缓驶出香港维多利亚港湾,渐渐消失在浓浓的夜色裹。英国人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然而英国人带来并且在香港推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主义,是否也跟随着他们撤离了东方这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从哥伦布到彭定康──看全球殖民主义的兴衰浮沉》书中的一段文字,三联书店介绍这本新鲜出炉的作品:“从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开始,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和典籍故事,画卷式地展示五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在全球兴衰浮沉的发展历程。”这本书的作者吴秋文是笔者的好友兼潮汕老乡,曾任《香港商报》副社长,近年醉心网络文化。秋文是散文高手,当年散文集《听风拾秋》出版时更获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题写书名,日前收到他惠赠这本《从哥伦布到彭定康》,拜读之后,才知道他对西方殖民主义历史和港英政府殖民主义有深入研究,感到有些惊喜。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把香港回归后殖民主义阴魂不散种种事实的来龙去脉,放在全球殖民主义的大历史背景中加以分析和思考,从而跳出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思路,获得一种宽广纵深的视野。“不知是哥伦布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恰巧选择了他,总之哥伦布成为开启全球殖民和殖民主义的正式揭幕人。历史性的殖民与殖民主义,让华夏文明的发展横生枝节,让印度、东南亚、非洲等文明遭受劫难,让美洲曾经灿烂辉煌的多个古老历史文明永远消失。”正是这种历史的、全球的视野,让读者更容易看清楚西方殖民主义掠夺的本性,以及对世界其他文明的破坏力,无论今天殖民主义者用什么语言包装也掩盖不了。“如今,世界各地的殖民与殖民主义逐渐衰败,不断地退出历史舞台,一些人成为世界各地殖民主义的落幕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非常经典、被中国人所熟知,甚至世界闻名的人物,他就是末代港督彭定康。”作者将殖民主义基因图公诸于众,彭定康的一切谎言便不攻自破,原形毕露。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作者不仅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揭露历史真相,同时运用记者现场描述的笔法,还原一组组新闻镜头,唤醒人们的记忆,而且提出不少尖锐的问题,引发读者去思考现实和未来。例如在“香港后殖民问题”一章,作者引述香港研究机构的民意调查数据,在选择“香港人”或者“中国人”身份标签时,选择“香港人”的比例在回归后曾经逐渐下降,选择“中国人”逐渐增多,对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感不断上升。“然而,二○○八年后选择‘香港人’的比例则一直上升,反之选择‘中国人’的比例一直下降,而且下降趋势在香港年轻人当中非常明显”,对于这种现象,吴秋文提出:“为什么香港人对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在回归以前、回归初期十年、回归后近十年呈现如此变化与波动?”这个问题非常到位,值得每一个香港人、每一个“一国两制”持份者认真思考。众所周知,二○○八年发生汶川大地震,香港各界以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踊跃慷慨捐款赈灾,感人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二○○八年北京奥运开幕,中国第一次主办全球最大体育盛会,北京令全世界惊艶,其后六十三名中国奥运金牌健儿访港,香江全城欢乐,广大市民共享祖国和民族的荣耀。为什么这一年会成为民意的拐点?应当如何看待这类民意调查?这些都值得深思。
回到本文开头引述该书作者提出的问题,笔者完全同意,殖民主义并没有随英国人撤离香港,香港回归后没有“去殖”是一大失误,但是如何“去殖”是一个大课题。对于殖民主义人走魂留,笔者不完全认同该书作者的观点。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前,香港对内地人最大诱因是经济,是金钱和生活。关于这个问题,有机会再与秋文当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