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急难愁盼” 民生领域改革敲定任务书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六保”之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强化稳就业信号。
2021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但就业压力仍不容小觑。“从就业市场需求端来看,受到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不畅,企业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主体将继续面临压力;从供给端来看,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保就业将面临一定挑战。”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业内专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就业着墨颇多,预计2022年将下大力气紧抓就业工作。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调下,就业市场供给和需求端将全面发力,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姚凯指出,从需求端看,对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市场主体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更好地发挥稳就业作用。从供给端看,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经突破2亿,随着产业升级变化和新业态不断发展,灵活就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就业抓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受经济结构调整和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的叠加影响,就业市场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他认为,在未来一年中,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进行评估,以缓解“慢就业”问题。同时,将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纳入现有就业政策范围内。有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时要加强联动,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发挥好新就业形态的促就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