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访:中日关系应继续管控改善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评社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他指出,中日关系从2014年开始逐步改善,特朗普上台之后这种改善开始加速,但中日关系仍然脆弱,需要注意管控核心分歧,问答内容如下:
中评社:有声音表示,现在中日关系的改善好像是因为中美关系之间的竞争加剧,所以中日才更靠近了,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梁云祥:不完全是这样,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中日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是在中国一方,而不是在日本,不仅仅是国家规模还有力量,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最近几年我们来看,就中国方面,如果想要改善关系,相对而言要容易一些。第二,中日关系新一轮的改善不完全是美国造成的。特朗普是16年上台的,但是中日关系改善的进程是14年就开始了。12年我们说钓鱼岛危机,然后13年年底达到了顶点,中国公布了防空识别区,安倍参拜了靖国神社,恶化得简直是马上要兵戎相见了。但是14年11月份北京的首脑会后就开始改善,达成了四点共识,尽管那时候步伐并不快,但是也是改善的一个进程。到了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应该说加速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它肯定是个促进的作用,但是不是决定的作用。坦率地说,即使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中日关系仍然脆弱。但是现在主观上双方尽可能地不触及那些敏感的问题,能改善关系的,尤其是在比如说文化经济领域,那我们就改善关系。
尽管有人现在说中美“新冷战”、中美“脱钩”,但我认为这个是做不到的,是和过去苏美冷战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是全面对抗,就是两个世界,就是两个集团,经济上都没有来往。现在已经做不到了,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太密切了,就是因为太密切了,所以才有摩擦。如果说完完全全地脱钩,这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尽管双方现在可能有所谓的讨价还价,是你得的多了,我得的少了,在这些方面,但是一下子割断是做不到的。
中评社:最近几年日本外务省每年都会出外交蓝皮书,今年的蓝皮书将中日关系重新定了一个词叫“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安倍首相把之前说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战略”删掉了变成了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像这种词语的变化,没有那么的咄咄逼人、针锋相对,这种表述的删减您觉得有什么样的意义在呢?
梁云祥:完全就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也就是说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词首创是澳大利亚,并不是日本,但是后来日本特别积极,比美国都要积极,安倍不断地提。日本也注意到中国的解读是对抗中国,因此日本想努力改变现状,从南海到印度洋都想发挥作用,所以他们要建立一个规则的、符合国际法的印太战略,从印度到太平洋这个整个航线上,实际上是想约束中国。
日本也知道中国很在乎这个事情,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变,实际上内容不改变,想的事情还是照样做,但为了不刺激中国,不用战略这个词。因为在日语里面,“战略”比中文还要刺激一些,专指安全、军事意义上的。可能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他也意识到如果总提这个事情,中国人对日本人更缺乏信任了,所以在改善的这个大背景下,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不提这个词,这样他感觉中国方面听起来刺激感弱一点。
梁云祥:一开始是日本比美国还积极,但是如果美国急着提,日本肯定也会跟着走,因为如果印太战略越来越细化,是个安全战略的话,美国和日本有更多的共同。但是如果提到中国,日本会稍微有点收敛,他并不是喜欢中国,而是不像美国那样公开指责中国,日本觉得毕竟自己受美国的保护,自己在第一线和中国在军事上公开对抗公的话对他没有好处,他不愿意这样做,但是他肯定还是向着美国。所以印太战略总体上,第一是还不太成型,只是个构想,但一旦真成型,对中国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事情,而且日本肯定会跟着美国走,日本不挑头,不积极推广它,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就是说,日本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在中美严重对抗期间,他确实很为难,不会明显地选边站,但是一旦在东亚发生安全政治之类危机的时候,他肯定会偏向美国。中美严重对抗,对他来说是不愿意的,但是如果中美关系特别好他也不愿意,所以像现在中美的这种若即若离,对日本是最有好处的。
中评社: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单边主义兴起,“退群”大潮趋势明显。您一直研究日本,您觉得日本对于美国的这种变化会不会担心?您觉得美日同盟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
梁云祥:当然会担心。日本担心在经济上美国会越来越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仅是对中国,对日本、欧洲等都一样,该征关税征关税。除此之外,在安全上,日本也担心靠不住美国。不能说美国抛弃日本了,但也是很多事情美国也不愿意管了,让日本自己承担。这两个方面日本都在做,和美国贸易谈判时,尽可能地要为日本的企业谋利益,减少压力。军事上军费在增加,国内独立安保力量提升,但这个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所以在安全上,日本还是靠美国,强化日美同盟,因为完全靠自己很遥远,不可能做到。但同时日本认为美国不完全是“退群”,美国只是对战后冲击后建立的这一整套世界经济体制越来越不满意了,一方面他的相对力量在下降,另一方面像中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在增强,在利用他过去建立的这个规则发展起来,他认为不公平,所以美国要对世界贸易组织之类的动大手术,要改变,要有所谓的公平。
所谓公平就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能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了,但是中国认为的公平就是说,世界还是有差别的,如果零关税,中国做不到,至少有个过渡。那么日本正好介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就是日本也不可能把市场完全放开,但它毕竟是个发达国家,所以它还是希望美国带领这些国家走过去TPP那条路,但是美国退出,日本特别担心被孤立,因为它没有资源,它更需要市场,所以它需要一个多边的贸易体制,从理论上来说是这样。
但是同时,我觉得它不会完全站在中国一边,因为现在给大多数人的感觉,美国是在退群,中国是在强化朋友圈,中国是在坚持这个多边贸易体制,美国是在单边主义,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美国并不反对多边贸易体制,只不过现在认为这个多边是太不公平了,美国让的利益太多了,它仍然想坚持多边框架,是改革后的多边框架,所以日本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和美国是一样的。
梁云祥:从短时间来看,做不到。也就是说,整个东亚的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做不到。除非是像欧洲一样,整个的这种国际关系的思维和结构的改变,才能做到。也就是说现在中日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矛盾的解决,只是暂时的缓解。所以我觉得中日关系现在虽然在改善,但是仍然很脆弱,并不意味着矛盾的解决,它就在那儿放着,那么只是暂时的缓和。要想真正地解决,长远来看,当然我们谁也不能说不会,就是无限长的长远,比如说,需要整个东亚的国际关系的改变,比如说像欧洲一样,中日和解,把历史问题这一页翻过去,以前不管有多少问题,我们要维持现状,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把它交到国际法院。大前提一定要对话,一定要和平,然后我们合作,必须让整个东亚国家对领土争端、历史记忆都有一个完全崭新的状态才可以,但这个难度太大了。欧洲之所以安定就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条约关系。经过一场大的战争,它可能会有边界变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靠实力,但是这个定下来之后,就是合理的。但是亚洲做不到,因此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要解决必须需要一个大的环境的根本变化。
中评社:现在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不断增加,且基本都是好评。您觉得从文化的角度看,日本到底有哪些特性吸引了中国游客或中国人?
梁云祥:首先说,中日离得比较近,去日本旅游相对来说比较方便,过去双方有差距,有价格上的差距,但现在,中国人去日本旅游,没有那种的差距,甚至有些东西比中国还便宜。所以所谓吸引首先是商品,日本的商品在中国的信誉度很高,同样的东西,它做的从质量或者使用价值角度来说让人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一个是日本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确实很到位,就是只要你这个钱花到了,一分钱一分货,他不会骗你。比如他的服务,他的管理,你去了日本的旅店,不管它再便宜、再小,它可以很窄,但是它特别乾净,用起来东西特别方便,它这个服务非常好,这应该是普遍的,不是装出来的,这个日本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应该说是世界一流的。我不可能把全世界都去过,但是我去过代表性的,像美国,欧洲,日本,还有东南亚,还有甚至像北非那些地方,包括西亚,像以色列,应该算比较好的,但都没有日本好。这是实话实说,日本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是世界一流的。另外还有环境,日本的环境到处都很乾净,空气也不错,这可能就是吸引中国人的地方吧。
可是你如果抛开这一面,说战后日本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影响力,那肯定是超过中国的。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就是一个事实。但是你说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除了你的历史是不是有积累之外,还有更多文化管理的制度方面。不是说哪种制度更好,但是从这个文化的角度来看,越自由越繁荣,允许你去争论、去发掘,即使你错了大不了没有市场,也不会犯错误,但如果你已经划定了方框,说只能说什么,只能做什么,那肯定没有发展,很简单一个道理。中国人也懂这个道理,百花齐放它才能够繁荣,很浅显的一个道理。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评社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他指出,中日关系从2014年开始逐步改善,特朗普上台之后这种改善开始加速,但中日关系仍然脆弱,需要注意管控核心分歧,问答内容如下:
中评社:有声音表示,现在中日关系的改善好像是因为中美关系之间的竞争加剧,所以中日才更靠近了,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梁云祥:不完全是这样,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中日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是在中国一方,而不是在日本,不仅仅是国家规模还有力量,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最近几年我们来看,就中国方面,如果想要改善关系,相对而言要容易一些。第二,中日关系新一轮的改善不完全是美国造成的。特朗普是16年上台的,但是中日关系改善的进程是14年就开始了。12年我们说钓鱼岛危机,然后13年年底达到了顶点,中国公布了防空识别区,安倍参拜了靖国神社,恶化得简直是马上要兵戎相见了。但是14年11月份北京的首脑会后就开始改善,达成了四点共识,尽管那时候步伐并不快,但是也是改善的一个进程。到了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应该说加速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它肯定是个促进的作用,但是不是决定的作用。坦率地说,即使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中日关系仍然脆弱。但是现在主观上双方尽可能地不触及那些敏感的问题,能改善关系的,尤其是在比如说文化经济领域,那我们就改善关系。
尽管有人现在说中美“新冷战”、中美“脱钩”,但我认为这个是做不到的,是和过去苏美冷战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是全面对抗,就是两个世界,就是两个集团,经济上都没有来往。现在已经做不到了,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太密切了,就是因为太密切了,所以才有摩擦。如果说完完全全地脱钩,这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尽管双方现在可能有所谓的讨价还价,是你得的多了,我得的少了,在这些方面,但是一下子割断是做不到的。
中评社:最近几年日本外务省每年都会出外交蓝皮书,今年的蓝皮书将中日关系重新定了一个词叫“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安倍首相把之前说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战略”删掉了变成了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像这种词语的变化,没有那么的咄咄逼人、针锋相对,这种表述的删减您觉得有什么样的意义在呢?
梁云祥:完全就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也就是说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词首创是澳大利亚,并不是日本,但是后来日本特别积极,比美国都要积极,安倍不断地提。日本也注意到中国的解读是对抗中国,因此日本想努力改变现状,从南海到印度洋都想发挥作用,所以他们要建立一个规则的、符合国际法的印太战略,从印度到太平洋这个整个航线上,实际上是想约束中国。
日本也知道中国很在乎这个事情,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变,实际上内容不改变,想的事情还是照样做,但为了不刺激中国,不用战略这个词。因为在日语里面,“战略”比中文还要刺激一些,专指安全、军事意义上的。可能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他也意识到如果总提这个事情,中国人对日本人更缺乏信任了,所以在改善的这个大背景下,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不提这个词,这样他感觉中国方面听起来刺激感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