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合作社 合作互助惠老人
日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万秀村严天申村湾的幸福食堂里,穿着绿马甲的社工、蓝马甲的驻村干部和几位身体硬朗的老人一起在厨房里忙活,洗菜的洗菜,炒菜的炒菜,不一会儿,农家柴火灶烟囱里就升起了袅袅炊烟,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开来。几位80岁上下的老人也慢慢从家里走来,坐在灶旁一起拉家常。“组里建起幸福合作社,我们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月月吃大餐,周周有医生上门,真想活到100岁!”68岁的婆婆代长生一边帮厨、一边乐呵呵地说。
去年6月起,从严天申村湾开始,咸宁市逐渐在最基层的村组、社区建起21家幸福合作社,社员由基层党员、村民或居民、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组成,以合作互助的理念,破解特困低保、经济困难、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家庭困难老人的养老难题。今年,幸福合作社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惠及越来越多的老人。
服务场所:
因地制宜,建到群众家门口
严天申村湾里都是清一色的黄墙红瓦小楼,气派又漂亮,村湾道路乾净整洁,70岁的唐细腊从田里干完农活回来,把沾满泥土的鞋子放在门外,换了居家鞋才走进自家小楼里。严天申村湾幸福合作社副理事长刘丽霞看见了,笑问:“您进屋还换鞋呀?”唐细腊说:“舍不得踩脏啊!乡亲们来了,得是干乾净净、整整齐齐的。”
唐细腊家有座两层小楼,平时却只住着她一个人,老伴不在了,儿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来几趟。去年村组合计要建设幸福合作社,没场地,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几名村民主动腾出了自家闲置房屋做合作社的活动室和幸福食堂、爱心超市,连房租都不要:“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腾出来还有人打理。”“自家老人有人管了,我们在外也放心。”
“过去我们许多为老服务设施建在乡镇和村部,但咸宁有很多山区丘陵,不少村民住得离村部、乡镇很远,老人行动又不便,去吃饭也好、享受服务也好,都不太便利。所以,幸福合作社的建设思路,就是要‘可及、可托付、可持续’,服务场所和服务人员都要就地化、便利化。”咸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才说。
咸宁市允许各地幸福合作社的建设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但也有一些统一要求,比如每月至少组织老人吃一次爱心餐,不定期开展义诊、义务理发、文化演出等活动,没有场地可不行。但是对于村组社区来说,从零开始盖一座房子做专门的活动阵地,成本太高,所以,各个村湾、社区通过群众自愿捐献住房使用权、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村集体企业合作共用等方式解决用房问题。
服务人员:
就近培养,专兼结合有爱心
迎着冬日暖阳,咸宁市赤壁市蒲圻街道华舟社区的老人们三五成群来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前的小广场,排队接受“曙光社工”组织的义剪和义诊服务。头发花白的李福珍戴着志愿服务“小红帽”,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满脸堆笑地和熟人打招呼、拉家常。华舟社区过去是一家老企业的职工住宅区,居民多达数万人,这里不仅房龄老,居民老龄化也比较严重。去年10月,华舟社区建起幸福合作社,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李福珍当上了副理事长。
“合作社对接的曙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经常组织居民开设营养、健康讲座,还派专业人员教我们急救和护理知识,不光教会我怎么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呢!”李福珍一边说一边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作为幸福合作社的一员,李福珍负责经常巡护自家附近几位体弱多病的空巢老人。前不久,李福珍突然接到78岁的独居老人魏郁曾的求救电话,她几分钟就赶到了魏郁曾家,发现她心脏病发作,歪躺在地、浑身冒汗,一看见自己就紧紧抱住,眼里充满了绝望。“别慌、别慌,有我们在,不会有事的,救护车马上就来……”李福珍按照学到的救护知识,一边劝慰安抚,一边快速找到速效救心丸,让魏郁曾含在舌下,然后慢慢将她扶到床上躺下。“还不能躺平,枕头要垫高一点!”李福珍说。接到李福珍的通知,很快,社区干部、社工们都赶到了,救护车也来了,大家一起合力把魏郁曾抬下楼,送往医院抢救。经过治疗,魏郁曾终于转危为安。
咸宁市嘉鱼县新街镇港东村村民李莲秀经过“一家一护”专业养老培训之后,便加入了嘉鱼县“心之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天,她都会到自己对口服务的孤寡老人家中,慰问巡护,帮忙做饭、打扫、帮老人洗头洗澡等。
“村里成立了助老敬老志愿服务队,都是五六十岁的‘年轻老人’,大家都非常有爱心,给老人端屎端尿也不嫌弃,连老人的子女看了都非常感动。”李莲秀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两个儿子也在外地,大家都夸他们有出息,但总不可能经常回来。我现在照顾七八十岁的老人,等我更老了,大家也会照顾我。”志愿服务队传播的助老敬老文化,让村里孝老、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
资金来源:
多方筹措,就地取材可持续
幸福合作社从建设到运营,资金从哪来?
一个个幸福合作社,各自从实际出发,探出了不同的路子。严天申村湾幸福合作社靠村民捐献住房使用权,解决了场地问题;作为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还争取到了民政项目资金用于场地装修;而平时的运行经费,则通过村组集体经济补贴、募集爱心企业赞助、本村在外成功人士捐助等方式解决。“其实大多数服务是志愿服务,花钱不多。我们首期筹集的3.8万元,到现在才花了4430元,看,每一笔都在墙上公示呢!”刘丽霞说。
特困低保、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等属于民政兜底对象,对他们的护理,则通过民政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嘉鱼县“心之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成林说:“通过中标政府公益服务项目,我们已服务了4个乡镇、18个村的128位老人。我们主要依靠在地培育的志愿者开展服务,对他们,我们按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计分付酬。一些没有工作的留守妇女、相对年轻的老人通过做志愿者也能增加收入。”刘成林在尝试通过设立“时间仓库”,由相对年轻的老人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滚动服务的方式,吸引更多相对年轻、健康的老人参与到互助养老事业中来。“我们也希望通过做好服务、做出品牌,吸引更多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为老人购买服务,让养老服务市场更加成熟、壮大。”
日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万秀村严天申村湾的幸福食堂里,穿着绿马甲的社工、蓝马甲的驻村干部和几位身体硬朗的老人一起在厨房里忙活,洗菜的洗菜,炒菜的炒菜,不一会儿,农家柴火灶烟囱里就升起了袅袅炊烟,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开来。几位80岁上下的老人也慢慢从家里走来,坐在灶旁一起拉家常。“组里建起幸福合作社,我们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月月吃大餐,周周有医生上门,真想活到100岁!”68岁的婆婆代长生一边帮厨、一边乐呵呵地说。
去年6月起,从严天申村湾开始,咸宁市逐渐在最基层的村组、社区建起21家幸福合作社,社员由基层党员、村民或居民、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组成,以合作互助的理念,破解特困低保、经济困难、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家庭困难老人的养老难题。今年,幸福合作社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惠及越来越多的老人。
服务场所:
因地制宜,建到群众家门口
严天申村湾里都是清一色的黄墙红瓦小楼,气派又漂亮,村湾道路乾净整洁,70岁的唐细腊从田里干完农活回来,把沾满泥土的鞋子放在门外,换了居家鞋才走进自家小楼里。严天申村湾幸福合作社副理事长刘丽霞看见了,笑问:“您进屋还换鞋呀?”唐细腊说:“舍不得踩脏啊!乡亲们来了,得是干乾净净、整整齐齐的。”
唐细腊家有座两层小楼,平时却只住着她一个人,老伴不在了,儿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来几趟。去年村组合计要建设幸福合作社,没场地,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几名村民主动腾出了自家闲置房屋做合作社的活动室和幸福食堂、爱心超市,连房租都不要:“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腾出来还有人打理。”“自家老人有人管了,我们在外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