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完成多项监督工作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23年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将“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作为全年的要点工作,安排了执法检查、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等多项监督工作。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聚焦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依法听取和审议“双减”、就业、绿色交通、林下经济、金融审判和检察等专项工作报告,依法开展监督工作。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坚持新立法规及时检查、重要法规联动检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检查。
在财经领域,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门决定,加强国资管理的监督;建设“人大财经监督平台”,打造了全过程监督下的“阳光财政”。
执法检查也是调查研究和普法宣传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开展执法检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监督职权,是保证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的一把“利剑”。2023年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确立全年工作要点,将增强执法检查刚性作为用好监督权的一项工作要点。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是北京“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下称“一条例一决定”),分别于2022年5月1日和25日起施行。
聚焦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以“两区”建设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把检查“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列入了2023年度监督工作计划。
2023年4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重点检查内容,同时梳理出焦点问题——“在贯彻实施法律,发挥‘两区’建设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推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哪些成效、有哪些不足”“对照法规条款和任务,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痛点难点堵点,有什么意见建议”。
4月至7月,执法检查组开展了广泛实地检查。
如执法检查组通过“实地+联动”检查,全面瞭解法规实施情况,并总结各区在贯彻实施“一条例一决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海淀区,检查组看到,国家授予北京市的一批高含金量政策已迅速落地实施,如“报备即批准”的政策试点、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等。通州区则紧抓“先行先试”政策契机,积极争取部委、市级授权,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区及全市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把握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更有“生命力”是检查组关注的重点。针对企业等主体提出的关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执行层面联动不足、数字经济领域部分研究有待补充、人才要素保障需持续优化等问题,检查组成员都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建议。
每一次执法检查,都是人大常委会一次大兴调查研究的实际行动。
2022年开始实施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一部专门针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2023年3月至5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检查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去哪里调研?调研什么?怎么调研?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公室精心制定执法检查方案。这份方案附加了一个详细的调研安排计划,每次检查都针对不同的问题,主题明确,使执法检查更有针对性。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23年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将“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作为全年的要点工作,安排了执法检查、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等多项监督工作。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聚焦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依法听取和审议“双减”、就业、绿色交通、林下经济、金融审判和检察等专项工作报告,依法开展监督工作。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坚持新立法规及时检查、重要法规联动检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检查。
在财经领域,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门决定,加强国资管理的监督;建设“人大财经监督平台”,打造了全过程监督下的“阳光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