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凌友诗谈香港与“两制”台湾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凌友诗(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3月6日电(记者 秦正阳)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于3月在北京召开。日前,中评社采访台籍全国政协委员、前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凌友诗博士,对于建国70年来香港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及当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的两地融合,都给予详尽解答。

  凌友诗认为,当我们谈论香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时,不能忘记国家长久以来对香港发展的支持,没有国家支持就没有香港在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这一笔值得大书特书。当前在推动两地融合时,不应只注重物质层面的融合,更应推动更深层次的融合,加深香港年轻人对国家的认知,既要培育年轻人的乡情和祖籍观念,也要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学实修。

  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作为一名生于台湾,长于台湾,又长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台籍政协委员,凌友诗认为,在邀请各界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时,中央自己一定要有腹案和底线,避免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使中央非常被动。此外应抓紧研究“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利弊得失,为未来的台湾方案提供借鉴。

  全文如下:

  中评社:请问您在去年两会上提出的提案是否已经得到回应或落实?在今年两会您将提出什么建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凌友诗:我去年提案主要有四个,第一是建议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庆典仪式上穿着民族服装,我看到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出访西班牙时曾穿着了中式礼服,有新闻报道说这是源于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

  第二,我提出应该在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中间设一个中途点,位址就选在珠海桂山岛,用填海造地的方式由内地与香港共同开发,既可以让香港人容易融入,也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港澳办回复说目前国家对填海限制严格,但会对这一提案进行长远考虑与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凌友诗(受访者供图)

  第三,我提案应授予2300万台湾民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虽然这个提案较为超前,但也转做意见建议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参考研究。

  第四,我建议将国家教委编写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这三科教材在香港中小学覆盖使用,这一提案也转为意见建议交给相教育部参考研究。。

  当前国家的进步,和各级政协委员积极提出提案与意见建议发挥作用是分不开的。依据国家民主协商制度,虽然有的提案在短期内不能立即采纳,但也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中落实。

  今年两会上我计划提出的提案有,第一,去年十月全国律协研究制定新的《律师宣誓规则(试行)》,誓词上虽然有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等内容,但删去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感觉这个誓词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是否存在违宪的问题。按照西方法学理论,法律是不应该拥护任何政党的。但中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不是西方那种定义的政党,它就是国家政治体制,因此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拥护仍应该凸显,不应该被虚化。而以“拥护宪法”轻轻带过。

  第二个提案涉及一段重要的抗日历史。广州市海珠区有日本8604部队进行生化试验的遗址,因1995年日本老兵丸山茂前去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南石头指证犯罪现场并跪拜忏悔而揭发,广东社科院沙东迅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致力调查,两人都着有专著。当年日本人在这里残害了约九千名中国人,而且大部分是被日本人赶回广东的香港人,他们大都成为日本细菌实验的牺牲者。不论是抗战胜利后,还是建国以后,这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和挖掘。如今广州市政府正将此地规划为创新产业园区,严重战争罪行的细菌战遗址可能降格为普通的抗日遗址,因此我希望通过提案的方式来要求广州市政府暂停开那一块地方,尽快拨专款研究清楚是否涉及细菌战,做出相应规格的保护。

  第三,我今年还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做提案,我认为传统文化要复兴就一定要进入现代学术体系,传统文化衰落是从被现代西方学术体系排挤出去开始的。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一席安放之地,传统文化只能作为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的附庸,像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则完全是西学。如果传统文化不能进入正规教育体系,就永远都难以复兴。因此我建议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双一流”评价体系。要评选“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所学校就一定要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学科,要看他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办得好不好,传统文化通识科要规定全校同学必修。获得“一流学科”称号的学科,应该设相应的中国传统知识课,例如教育学院应设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方法论,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智慧的应用,让他们在中西碰撞下建构带有中国特色的新知识体系,为世界开出中国方案。

  第四,我提案要求当局对现在层出不穷的历史剧、宫廷剧善加管理。这一两年出了不少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极尽美丽的演员、华丽的服装,很吸引观众。然而有的历史剧严重扭曲历史,有的集中描述后宫妃嫔争宠、勾心斗角。这在正值提倡复兴传统文化、建立正确历史观、树立民族自信的时候,无疑是一股逆流。这些偏颇的历史剧、宫廷剧,将使国人误以为传统社会乌黑一片,并使得年轻一代对爱情、家庭观感负面,对人性的善良失去信心。我们不能任由市场乱拍这些只为吸引眼球而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历史剧,应该多拍历史上值得效法的人物故事。

  中评社:去年一年中香港与内地急速融合,如港珠澳大桥和高铁通车、港澳台居民居住证颁发等,您如何评价这些发展?您认为推动两地融合还需要做些什么?

  凌友诗:在二十年多年中,香港和内地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区隔了,并没有积极地融合,这对于塑造香港的国家认同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对于两地在物流、人流上的互通是非常乐见的。

  如果要推动两地更深层次的融合,就要加深香港年轻人对国家的认识和感情,而且越早介入越好。

  首先要培育香港年轻人的乡情,重建祖籍观念。让年轻人爱祖籍、爱家乡。现在香港很多小孩子没有祖籍观念,你问是哪里人就说是香港人,好像他是从香港凭空蹦出来的一样,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甚至连他们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如果年轻人都没有祖籍观念,港独和本土就没有办法制止了。

  所以未来应帮助年轻人认祖归宗,而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就业、创业等物质性问题。现在澳门正在做相关工作,做得非常之好。香港也有部分社团在做,比如福建社团发起了“朱子之路”,带领福建籍香港年轻人回到福建家乡考察,循朱熹生活和学术之路而行。

  我知道一名祖籍汕头的香港小孩,他一直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有一次父母带他回汕头找到了爷爷奶奶以前的旧房子,到祠堂拜祭祖先,看望了远亲。他对于故乡和国家的感情马上就不一样了,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了,开始觉得对家乡要有一点使命。所以我们要打破香港和内地在物质上的区隔,更要打破两地在感情上的区隔。

  其次就是要培养年轻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中国国性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其实不仅在港澳台,在大陆内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缺乏国性。

  所以我们的爱国教育应当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实学实修,最好入手点就是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们中国成年有冠礼,结婚有婚礼,祭祀有祭礼,行住坐卧、洒扫应对都有相应的礼仪。

  最近由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合作举行的青少年礼仪文明教育就非常好,未来澳门基金会考虑也加入支持这个项目。我也非常盼望能够以大湾区作为平台,让大湾区内的年轻人学习我们的传统礼仪,各个做文质彬彬的中国人。

  中评社: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在您看来在这70年和40年中,香港对于国家发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香港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凌友诗:不论是新中国成立70年,还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香港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所说,“40年改革开放,港澳同胞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的确在改革开放后,香港不仅在内地投资兴业,而且对内地市场经济起到了示范作用,助推了内地体制改革。可以说香港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示范点。

  习主席在当次讲话中也特别提到香港经验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参考意义。我认为香港对于国家治理不仅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意义。比如过分的言论自由导致香港社会趋于碎片化,甚至出现本土、港独等主张;又比如香港作为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金融保护伞非常脆弱,难以避免受到世界金融动荡的巨大影响。此外还有国家认同问题、国民教育问题、大法官的任命、终审权归属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未来国家治理有两方面参考价值,一是为未来“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提供借鉴;二是为未来内地进一步改革开放,如何稳中求进提供参考,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也可以说国家是在借香港练兵,学习管治一个和内地不一样的资本主义社会,把未来同样可能发生在内地的事情在香港先演练一遍。   我们可以说香港是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位 “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并不一定都展现了正面内容。所以香港对国家改革开放有三重意义:一是好的方面提供示范;二是出现的问题值得警惕,是内地的前车之鉴;三是国家借管治香港来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应单向地只看待香港对国家起到了什么作用,也要看国家对香港有什么作用,这一点是大部分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所不知道的。

  我举三个例子,第一是东江水供港;第二是供应港澳粮油及鲜活食品的三趟快车。1962年,在周总理关怀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铁道部为了给港澳供应粮油及鲜活食品和各类生活物资,每天分别从上海、郑州、武汉发出三趟快车。这三趟快车即便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如果没有这些物资供港,怎么可能有香港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

  第三就是石油。在石油危机期间,华润石油以比国际油价便宜很多的价格供应了香港石油,没有石油怎么可能创造香港经济腾飞呢? 
今天人们想到当年香港的经济腾飞都感谢英国人,忘了国家对香港从不间断的保障和付出,甚至很多中年人都不知道有这三件事情。这三件事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地来宣传。虽然在香港回归之后不少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也繁荣了香港的金融市场,但是国企上市和一般香港民众关系太浅,很多民众不仅不会感恩,甚至认为这些大企业只是出于商业目的来集资。要宣传内地对香港供食水、供食物、供石油,才能让香港人对国家产生感恩之心。

  中评社:今年也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提出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您作为台籍政协委员,生长于台湾,长期在香港工作、生活,您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经验、教训,能够给台湾哪些借鉴的地方?

  凌友诗:“一国两制”是涉及国家团结统一的制度建设,在邀请两岸和港澳各界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之前,中央自己一定要有腹案,尤其在涉及政治制度、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上要有底线。   避免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反而让中央非常被动。因为大家提出各种方案是不需要负责任的,拍脑袋凭空想像地说,什么可能性都会有,到时候再拒绝反而会有负面效应。

  还有就是要研究“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利弊得失。国家用基本法授权香港自治,而基本法在中国五级法律体系中属于第二位元阶,用如此高位阶法律来界定中央和地方关系,就造成名为授权,实为分权的情形。

  而很多事权到底属于中央还是香港并没有界定清晰,因此一旦香港在自治中出现偏差或侵夺中央权力的时候,中央都需要伤筋动骨地进行人大释法。而人大释法是被动权力,不应轻易动用。但由于基本法法律位阶太高,导致人大释法被迫成为积极权力。如果保持消极状态,“一国两制”就会变形走样。如果积极使用,又违背了被动权力的特质,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中评社:在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蓝营翻盘,“台湾年度代表字大选”也将“翻”选为年度代表字。您如何看待当前两岸局势?

  凌友诗:对于当前台湾局势,我认为不宜太乐观。“九合一”选举后主流意见一片叫好,认为台湾政局即将翻盘。但恐怕台湾已经进入了政治光谱迅速变化的时期,蓝绿白的转换和变化会更加频繁,也可以说是进入群龙无首的混乱时期,很难用理性推测。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不能寄望于任何一个政党、派系或个人,比如不能寄希望于韩国瑜或柯文哲。而应该让两岸关系操之在我,坚持反独促统。

  另外未来台湾可能出现“蓝绿共治”,也就是说“地方蓝、中央绿”。绿营知道如果地方县市都是绿营执政,会造成台湾“人进不来,货出不去”的情形。而地方由蓝色执政就可以保证两岸的人员和货物往来的畅通,绿营的压力就小了,届时绿营只要集中力量紧抓住中央执政权就可以了。

  而一旦出现这种“地方蓝、中央绿”的情形,对于统一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国防、外交、教育、两岸等重大决策权在中央,绿营就仍然可以借掌握中央政权而推行各项台独举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于白色势力和泛蓝势力的影响。美国已经邀请柯文哲和韩国瑜去美国,而这些台湾政治人物是不可能拒绝美国邀请的,否则就会步洪秀柱的后尘。

  所以在两岸关系受制于美国的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大陆首先要坚持“反独促统”来引导台湾,甚至可以再向前推进一步,要求台湾政客们不仅要承认“九二共识”,更要直接接受“一个中国”和支持两岸统一,以免有滑向“两个中国”的危险。

  甚至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要求他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政府。如果台湾政客要从大陆拿好处,最终一定要积极承认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两岸朝着统一方向推进,否则台湾政客都是非常投机的,而且变化万端,反而搞得大陆很被动。

  任何一个国家和中国大陆建立外交,都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未来大陆在处理两岸人员交往时,也应当和我们在国际上的做法一样,用这两条框定两岸关系。

  虽然我是台籍委员,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但我非常赞赏习主席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宣示。这是作为最高领袖对全国人民的承担,我绝对支持。如果《反分裂国家法》所规定的情况一旦发生,出现了台独事实或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最高领袖必然需要为全国人民守疆护土。习主席有这种担当,不愧为人民爱戴的领袖!

全国政协委员凌友诗(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3月6日电(记者 秦正阳)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于3月在北京召开。日前,中评社采访台籍全国政协委员、前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凌友诗博士,对于建国70年来香港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及当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的两地融合,都给予详尽解答。

  凌友诗认为,当我们谈论香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时,不能忘记国家长久以来对香港发展的支持,没有国家支持就没有香港在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这一笔值得大书特书。当前在推动两地融合时,不应只注重物质层面的融合,更应推动更深层次的融合,加深香港年轻人对国家的认知,既要培育年轻人的乡情和祖籍观念,也要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学实修。

  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作为一名生于台湾,长于台湾,又长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台籍政协委员,凌友诗认为,在邀请各界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时,中央自己一定要有腹案和底线,避免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使中央非常被动。此外应抓紧研究“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利弊得失,为未来的台湾方案提供借鉴。

  全文如下:

  中评社:请问您在去年两会上提出的提案是否已经得到回应或落实?在今年两会您将提出什么建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凌友诗:我去年提案主要有四个,第一是建议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庆典仪式上穿着民族服装,我看到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出访西班牙时曾穿着了中式礼服,有新闻报道说这是源于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

  第二,我提出应该在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中间设一个中途点,位址就选在珠海桂山岛,用填海造地的方式由内地与香港共同开发,既可以让香港人容易融入,也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港澳办回复说目前国家对填海限制严格,但会对这一提案进行长远考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