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开启高港青年交流新篇
中评社香港2月28日电(中评社报道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第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暨首届高港青年论坛于26日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举行。此次论坛以“当高雄与上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会秘书、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来自高雄与大湾区的九位青年学者、青年创业家代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南台湾与大湾区交流合作方向、两地青年就业创业现况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青年代表结合自身经验、个人感悟、创业故事以及两地青年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力求探讨未来高雄甚至是南台湾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各方面密切合作的可能性。经过一天的自由讨论,与会青年代表们最终达成四点共识,希望以本届论坛为起点,以“高港青年论坛”为平台,号召吸纳更多青年进一步加入到两地交流合作中来。
参与本次论坛并做主旨发言的还有:台湾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林千畬,高雄市南华商圈促进会秘书长、桥下馒头店行销总监施启扬,德美商行行销总监、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青年干部郑谨洹,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至颖,湾趣APP创始人、“就是敢言”执行主席兼研究总监陈晓锋,中评社舆情分析部执行主任金裕超,中评社舆情分析部执行主编束沐和中评社舆情分析师陈倩羚。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会秘书、国际部主任郭至君注意到了韩国瑜提出的“打造高雄国际化”的愿景。她表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必须要源源不断吸引国际化的青年人才,而高品质、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是对国际化青年人才的重要吸引力。郭至君介绍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她指出,师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香港教育的良好质素和声誉以及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优厚条件多,是香港高校的四大优势。在此基础上,郭至君提出对高港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些思考,首先,鼓励高雄青年人来港深造,毕业后回流高雄,可为高雄港都带来更多国际化人才;第二,推动两地高校教育的交流合作,充分、深入分享两地的高校资源;第三,建立高港两地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的活力。
台湾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林千畬建议,打造“新世代粤港澳高雄+”的大湾区青年产业链,以扩大深化四地的青年文化交流为基础,通过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互信,助力建立四地的青年经济产业链并推动其长远发展。他认为,青年产业链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四点:首先,加强“南南合作”,促进高雄与粤港澳三地青年展开更频繁的互动,重点在商贸展览与论坛筹办等领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其二,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鼓励青年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在整合高雄产官学资源的基础上,为青年创造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推动高雄成为青年创业的孵化器和交流基地;其三,配合高雄市打造爱情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携手粤港澳高雄四地青年,共构婚庆与文创艺术相结合的新型青年经济产业链;最后,促进四地间的信息透明与流通,通过建立粤港澳高雄的一体化资讯平台,增进并深化四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至颖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首先,大湾区重点聚焦在科技领域,这也是未来大湾区乃至整个广东、中国大陆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第二,珠三角地区及周边的海、陆、空各方面的交通会越来越便捷,形成“一小时生活圈”;第三,产业布局方面,香港注重国际贸易金融方面的对接,大湾区的东岸以科技研发为主,西岸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从产品的概念到生产,再到贸易,大湾区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第四,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人口接近七千万,具有很大的消费力,并且可以通过大湾区,把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到内地其他城市;第五,香港可以结合自身独特优势为大湾区提供金融平台。他认为,台湾可以携手香港参与内地的金融投资,并且发挥台湾在服务业、文创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优势。林至颖建议,要做好信息共享,让港台的年轻人了解大湾区的机遇,鼓励他们主动走出“第一公里”,同时做好“最后一公里”,提供给港台青年在大湾区的在地配套服务。
高雄市南华商圈促进会秘书长及微创市集筹办人施启扬表示,高雄可凭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以下两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创发展机遇:第一,配合新任高雄市长韩国瑜的“南南合作”政策,推动粤港澳与高雄四地的中小型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合力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第二,藉助高雄丰富的旅游与食材资源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餐饮资源与营销经验,共同开创融合四地特色的米其林美食文化。此外,施启扬还指出,高雄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活化及振兴传统老店的课题。粤港澳四地宜加强经验交流与分享,并推动四地政府实施支持老店发展的利好政策,充分发挥四地的特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促进传统老店的创新转型与持续发展,再造老店的璀璨风华。
中评社舆情分析部执行主任金裕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11城均属于岭南文化圈,具有务实、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体系;而高雄则是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同时糅合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台湾本土文化代表,两地在文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基础与空间。在高雄市长韩国瑜“南南合作”的理念下,粤港澳大湾区与高雄未来势必有更具潜力的合作前景,包括加强人文交流,彰显两地独特的文化魅力;打造文化精品,完善文化产业链并拓展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互鉴,发掘稀缺资源增强文化辐射面;扩大人才流动,推动两地间人才交流交往等。金裕超建议,为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放下意识型态的成见,推动两地文化合作与融合发展;打破区域束缚,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促进人才资源自由流动,为两地人才交流提供平台;将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湾趣APP创始人、“就是敢言”执行主席兼研究总监陈晓锋结合自身的经历,从三个方面阐述大湾区的发展优势。首先,作为一名法律研究者,基于其对港澳基本法的专业研究,他认为“一国两制”具有很大的生命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给了港澳以及国际友人充分的信心。第二,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他组织成立了青年组织“就是敢言”,用青年人自己的切身经历,讲好香港故事,传播到国际。第三,作为一名创业者,他认为大湾区的政策对于选择创业的青年人非常有吸引力,年轻人用好政策,可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许多国家级、市级孵化器可以帮助年轻人进行政策解读、提供法律意见、匹配相关人才,并且提供许多信息互通的对接平台。
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青年干部、高雄市闽商发展促进会青年委员郑谨洹表示,高雄目前面临经济结构老化、人口老龄化及外移等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对岸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为高雄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他认为,高雄可以藉助自身的特色和吸引力,在医疗观光、宗教观光、港湾观光与加工制造业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广泛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其中,郑谨洹重点呼吁,香港与高雄政府应充分发挥两地国际知名深水港的协同效应,发起打造“海峡邮轮大联盟”,以高港两地为首辐射周边地区,推动结合两岸城市文化资源的邮轮旅游业发展。
中评社舆情分析部执行主编束沐表示,南台湾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观光资源,但近年来受限于种种机制障碍与客观环境,南台湾观光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核心优势与竞争力面临萎缩、被赶超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文旅”的大趋势下,亟需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他认为,去年12月,韩国瑜就任高雄市长,以高雄为龙头的南台湾观光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在“南南合作”理念的指导下,南台湾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有望为高雄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更加广阔的空间,而观光资源的互鉴共享是“南南合作”的切入点。束沐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借力使力,通过流行影视文化作品行销在地观光资源;二是通则不痛,提升观光品质根本还是要做好交通软硬体建设;三是网络思维,南台湾和大湾区发展观光产业可以在网络平台、电子支付和社交媒体等方面交流经验。他建议两地的青年人可以就此召开论坛、举办工作坊,展开更深入、更具体的交流与合作。
中评社舆情分析部分析师陈倩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部署,同时还承担着提升粤港澳三地的国际化水平,并以此为着力点推动国家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新市长韩国瑜上任以来,高雄也将推动自身的国际化,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她指出,无论是大湾区、还是高雄,在推动自身迈向国际的进程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政策调整与变迁,需要利用好社交媒体作为交流平台和大数据资源库的优势,做好公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全面考虑并照顾社会不同界别的利益与诉求。陈倩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国际的前瞻性经验,以及港人看待大湾区的整体心态与视野,相信可以为高雄的国际化路径提供借鉴意义。
论坛开始前,两地青年代表共同观看了粤港澳大湾区介绍短片、主题曲以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回顾短片,论坛间隙还听取了中评智库基金会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关于中评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介绍。经过整天的讨论,与会青年代表最后达成四点共识:
一、希望高雄以及南台湾青年能更加直观地瞭解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况、优势、机遇和前景,一起讲好高港两地青年的美好故事。
二、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能与高雄在旅游观光、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协力发展,呼吁两地展开更紧密的交流以落实“南南合作”的精神。
三、希望调动高港两地青年的积极性,共同发挥智慧和创意,让两地青年在发展过程中更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四、希望以本届论坛为起点,以高港青年论坛为平台,号召吸纳更多两地青年进一步加入到两地交流合作中来。于中评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介绍。
论坛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