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成新疆烽燧最丰富地区
地处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古称伊吾卢、伊吾、伊州、哈密力、哈梅里,其地势东通河西,北连大漠,是中原王朝西进与蒙古高原游牧部族南下的交汇点。自汉代便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境内留下大量烽燧遗址。
在1988年文物普查中,哈密地区共登记烽燧40座。在2007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定为62座。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大保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等单位在哈密市全境开展调查、测年、研究工作,最终又新发现了44座。
其中,在伊州区发现14座,伊吾县发现3座,巴里坤县发现27座。“在巴里坤盆地发现的烽燧数量最多、最为密集,保存也较好,基本能还原出清代巴里坤军事交通网络”,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强介绍说,这与巴里坤显着的军事地位有关,自清代为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即在此屯兵筑城,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
从年代来看,哈密烽燧主要集中在唐、清两个时期。其中,唐代烽燧38座,清代烽燧68座。唐代烽燧大多建在山顶上,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其附近多水源,多见二次加筑现象,少附属建筑、少遗物。清代烽燧一般建在交通沿线,建筑结构以夯筑、土坯砌筑、土坯加石构为主。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博士生张坤近几年实地考察了哈密市80余座烽燧遗址,开展了相关研究。就形状来说,截面呈方形的69座,多边形的5座,圆形的3座,还有3座坍塌后形制不明;就建筑方式来说,黄土夯筑37座,土坯垒砌35座,石块垒砌8座。
在年代考察方面,张坤同样认为哈密烽燧均为唐代和清代,还没有烽燧被认定为汉代。“但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汉军‘留吏士屯伊吾卢城’始,曾在伊吾屯驻,有修建烽燧的实际需求,个人认为应该有汉代烽燧存在”,张坤说,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古遗址被破坏,加上很多烽燧被后代重复修缮使用,导致无法判断哪一座属于汉代。
对于哈密烽燧的附属设施,张坤提出了不同见解。在哈密烽燧附近经常发现成组分布的土堆石堆,一般三个一组(偶见四个一组),成排分布。因为大部分仅剩基础,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认定为守燧士兵居住的卫所。张坤结合内蒙古以及甘肃平凉、敦煌等地的烽燧遗址,以及相关文字记载,推断垮塌的土堆石堆是原来的烟墩(附燧)。
“哈密的烽燧遗址保存较好,路线清晰,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张坤表示,哈密烽燧对研究唐代西域军事制度、还原不同时期丝绸之路路线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处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古称伊吾卢、伊吾、伊州、哈密力、哈梅里,其地势东通河西,北连大漠,是中原王朝西进与蒙古高原游牧部族南下的交汇点。自汉代便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境内留下大量烽燧遗址。
在1988年文物普查中,哈密地区共登记烽燧40座。在2007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定为62座。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大保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等单位在哈密市全境开展调查、测年、研究工作,最终又新发现了44座。
其中,在伊州区发现14座,伊吾县发现3座,巴里坤县发现27座。“在巴里坤盆地发现的烽燧数量最多、最为密集,保存也较好,基本能还原出清代巴里坤军事交通网络”,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强介绍说,这与巴里坤显着的军事地位有关,自清代为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即在此屯兵筑城,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
从年代来看,哈密烽燧主要集中在唐、清两个时期。其中,唐代烽燧38座,清代烽燧68座。唐代烽燧大多建在山顶上,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其附近多水源,多见二次加筑现象,少附属建筑、少遗物。清代烽燧一般建在交通沿线,建筑结构以夯筑、土坯砌筑、土坯加石构为主。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博士生张坤近几年实地考察了哈密市80余座烽燧遗址,开展了相关研究。就形状来说,截面呈方形的69座,多边形的5座,圆形的3座,还有3座坍塌后形制不明;就建筑方式来说,黄土夯筑37座,土坯垒砌35座,石块垒砌8座。
在年代考察方面,张坤同样认为哈密烽燧均为唐代和清代,还没有烽燧被认定为汉代。“但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汉军‘留吏士屯伊吾卢城’始,曾在伊吾屯驻,有修建烽燧的实际需求,个人认为应该有汉代烽燧存在”,张坤说,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古遗址被破坏,加上很多烽燧被后代重复修缮使用,导致无法判断哪一座属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