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两会专访:陈勇谈香港需发挥比较优势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陈勇

  中评社香港2月22日电(记者 张心怡)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陈勇日前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目前来看,香港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香港应放下一些误解、抹黑、自我闭关,热情拥抱并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他还指出,国家在释放政策红利时应该看到,只有香港的人心回归,粤港澳大湾区的共荣才能更加圆满地实现。

  作为注册社工的陈勇特别关注社会民生、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他提出,国家改革开放40年,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边缘青少年等。若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保证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这些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内社工专业队伍建设。

  谈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香港经验,陈勇认为,不单论民族大义,就算只讲个人、家庭和下一代未来的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应该努力去实现。如果台湾民众认为“一国两制”不成功,单单从经济算法来比较香港和台湾,他们都会承认“一国两制”在香港落实的成功所在。

  中评社对话陈勇,专访全文如下: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陈勇

  中评社: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您个人最关注哪些领域的问题?今年会将哪些建议带上两会?

  陈勇:首先,因为我自己是注册社工,所以特别关注社会民生、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这些方面,基本上每年都会提有关提升国家社工专业队伍建设的建议,今年则会更加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

  国家改革开放40年,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边缘青少年等。若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保证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这些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边缘青少年,可能因为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管理,较容易被一些坏人利用。香港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有一定经验,有一群专业的外展社工去跟进,将这些青少年引导回正途,并协助他们重新步入社会。我认为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先推入大湾区,因为在大湾区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帮助一些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成为人才,更不能忘记或忽略一些游离于边缘的青少年,要拉他们一把,避免他们堕入法网,成为社会的负担。

  现在大湾区内比较成熟的城市,例如广州、深圳,已经有初步形成外展社工工作队,在深夜看有没有流浪街头,或者是三五成群不回家也没人管的青少年,和他们成为朋友。这些专业的社工队由政府资助,但由于是初级阶段,资源、人力都不够,所以希望能进一步增加社工队数量。不光是大城市,大湾区里的中小型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社工队,因为中小型城市的留守儿童或者“边青”问题可能更严重,更需要政府去投入或者购买社会服务。解决社工队量的问题后,质也要提升,现在大湾区一体化推进,希望香港高校一些老师能够走进大湾区,帮助这些社工队提升专业水平,协助建立更符合国情和大湾区区情的相关体系架构、升迁制度、评比制度等等,令整个大湾区在社会服务方面水涨船高,共同发展。

陈勇去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外媒体访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二,是保护动物权益这方面。去年两会提的建议,是尽快取缔提取和贩卖活熊胆汁,因为会影响国际形象,还有就是停止象牙的商业买卖,这部分国务院已出台政策,产生了很好的国际效果。有关更加人道地对待动物的相关建议我还会继续提,比如我们国家虽然有《动物保护法》,但是如果想和世界接轨,法律这一块必须要持续加强。

  第三是我每年都有提出的,希望香港能够建造一个抗战历史纪念馆。香港目前不缺资金,也不缺纪念馆,但没有一个专门的、永久性的场馆来纪念抗战历史。香港新界地区,包括新社联,都与抗战当年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新社联的创会前辈很多都是抗日老游击队员后代,或是受其影响的一些学生,我作为新社联的理事长,更应该继承这种红色基因。

  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我也有跟进一些建议。比如在内地建立港人社区,港人社区的核心是港人医院。如果香港特区政府和大湾区内某一个三甲医院挂钩,互相认证,整个体系架构和疗程收费签订协议,香港市民去到该地工作、生活、学习时有病就能在当地看,保证了香港市民在大湾区内其他城市都能够享受和香港一样的公费医疗服务。

  另外,希望建立大湾区的综合农业村,打造农业的新概念。有人讲渔农业在香港是夕阳产业,但可以看到,不管是美国、加拿大或者澳洲,他们的农业都是高科技农业,不是以人力为主,而是以资本和科技为主。所以创新农业,也可以帮香港解决渔农业的升级换代问题。

  还有就是优化空域。香港机场的飞机是南北飞行,所以一定经常会经过深圳的空域,而深圳机场的飞机是东西飞行,基本上不经过香港空域。现在香港的航空跑道越来越繁忙,香港航空业界包括政府,很想使用深圳的空域,所以大湾区内机场可以考虑组团,组团后就能形成世界上最繁忙、最有潜力、数一数二的空港城市群。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陈勇

  中评社: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香港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也站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前沿。可否谈谈您对改革开放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香港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陈勇:改革开放40年前,国家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香港的GDP占国家的23%,而改革开放40年之后,香港的GDP虽然也在缓慢增加,但只占整个国家不到3%。光这一点数字的比较,就证明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以百倍的速度在40年间获得发展。尤其是上一代、上两代的香港同胞,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红利的分享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经济周期,不管是美国、英国,将40年前与现在的经济相对比,会感觉是在走下坡,而我们国家是在不断往上走。那么香港为什么没有跟随欧美国家下行?关键的两个节点就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改革开放帮助香港登上了国家发展的高铁,步入另一个快车道。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更多地注重第三产业,即高新科技产业。有人预测到6G时代会是中国人在带领,可以看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落后、追进,到齐头并进,甚至有超越之势。像我们这一代或是更年轻的一代香港人,很多人认为自己错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红利,那么未来怎么办?错过改革开放40年白手兴家的第一班高铁不要紧,国家又打造了另外的平台,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我们说大湾区是新时代,“一带一路”是国际版的改革开放,把国家的成就和世界其他国家愿意致富、愿意发展的人民汇聚在一起,其中包含的红利更大。

  我觉得改革开放带给我们一种非常好的回顾与展望。向后看,是铺垫得这么好的“金光大道”,向前看,是未来更高、更远的平台,透过香港和澳门这两座金桥,可以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更辽远的深海。

港区人大代表去年两会期间合影了留念,左二为陈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的讲话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如果要设立“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请问您认为实践了20年“一国两制”的香港,有何经验与教训可为其提供?

  陈勇:曾经台湾的GDP在“亚洲四小龙”中排第一位,它的“十大建设”,是令全球华人都羡慕的。但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就看到国家突飞猛进,香港也是跟着国家的发展不断前进,只有台湾是向下滑。从其中一个指标看,香港的大学生工资是缓步向上,而台湾基本上是平衡向下,所以现在很多台湾大学生宁愿去内地找工作。这就充分说明在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之下,国家和香港都在进步,而且这种进步能够带给人民不断的红利、福利。

  不单论民族大义,就算只讲个人、家庭和下一代未来的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应该努力去实现。如果台湾民众认为“一国两制”不成功,单单从经济算法来比较香港和台湾,他们都会承认“一国两制”在香港落实的成功之处。去年台湾“九合一”选举,蓝营堪称“败部复活”,原因除了蔡英文当局分裂国家和民族的行径不得民心外,最关键的在于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在向下滑,台湾人民看到,只有两岸和平,两岸关系越来越近,台湾才有未来。

  中评社: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您认为在香港加强宣传“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必要性和方式有哪些?

  陈勇: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香港走的比较平顺、繁荣,大家安居乐业,创造更多机遇的时期,就是香港社会紧紧恪守“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维护香港法制的核心价值的时候。但凡是出现波动和动乱的时候,例如非法占中、旺角暴乱,就能看到有一些人故意的去抹黑、违反“一国两制”,违反《基本法》,违反香港的法治核心价值。所以说,破坏香港的法治基础,香港社会才会乱。

  在此意义上,未来不管特区政府也好,社会各界也好,都应该加强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教育和宣传,而且要将“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变成公职人员的必修科目和必考科目。就像在美国,你如果连美国国歌都不会唱,又不尊重美国宪法,想入籍美国是不可能的事。从加强教育和宣传的方式上来讲,应该要用一般市民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保证“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落实,以避免出现隔阂和代沟。简单来说,讲一个鲜活的案例,可能比上一百次课进行宣讲都有用。   中评社:去年9月,特区政府刊宪,根据《社团条例》决定禁止“香港民族党”继续运作,对“港独”势力产生极大震慑。您对此作何评价?

  陈勇:“港独”肯定不能成事,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他不会成事而掉以轻心。就像猪瘟也好,流感也好,它不会马上就造成全港的疫情,但是如果不重视,不在源头上将它制止,或者施加惩罚,到最后就会有灭顶之灾。我们看到,全港大部分市民不会吸毒,但是特区政府对打击毒贩是全力以赴没有余地的,而且每年都在加强,打击“港独”亦是如此,必须要时刻警惕,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评社:去年3月和11月立法会两次补选结果,是否可以显示出目前香港选民基础产生了重要变化?

  陈勇:其实这两次的补选按照制度,都是对建制派非常不利。反对派本想拿下全部议席,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两次补选结果,尤其是九龙西可以称为奇迹,这种奇迹固然有建制派的空前团结以及策略的正确,但是最关键的是香港选民对反对派一些吵吵闹闹影响民生的行为已经厌倦,就像台湾人民对民进党只讲口号,对民生没有什么功劳早已心生厌恶。

  香港市民的讨厌就呈现出两个表现:第一,建制派空前团结,支持建制派越来越多人出来投票;第二,支持反对派的选民分化,尤其是他们内部互相之间都看对方不顺眼,甚至出现最激进的泛民都不去投票的情况,反对派虽然整体得票不是大幅下降,但是越来越碎片化。可以看出很多市民已经对反对派失望,并且是民心所向。所以未来我们建制派更加要争取,让广大香港市民慢慢对国家,对特区政府,对建制派重拾信心,这样的话,香港的正能量才会越来越大。   中评社: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顺利开通,香港可谓更进一步地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这将为香港的经济、民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基建已经完成了,硬件方面已经通了,对香港对经济民生将有很大程度的带动发展作用,接下来就是人心的互通。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要全面开动,未来要如何去运输?我认为大湾区内每一位有志青年都应该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然后强强联合,向世界上最厉害的三大湾区追赶,同时解决香港本地,乃至大湾区里经济发展、青年人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将瓶颈变成通途,变成光明大道。

  中评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刚出台,有言论表示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会被边缘化,您是否认同?香港应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陈勇:边缘化的确是有人担心的。以前香港是全面优势,发展到现在是比较优势,心里肯定会产生不平衡。但我认为,如果大家拥有中华民族的共同归属感,就不会产生担忧,因为整个“饼”大了,大家能分到的“饼”自然也不会小。

  那么香港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呢?我认为要趁着现在我们还有比较优势,而且互相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大,内地相当多大城市对香港还是热情拥抱的态度,香港应该放下一些误解、抹黑、自我闭关,同样热情拥抱并融入整个国家的建设之中。只有融入整个国家发展中,你才会发现还有新的发展机会。凡是看好国家发展,看好香港未来的,到最后都证明它是成功的。凡是对国家对香港不看好的,到最后都后悔。香港的青年朋友不管兴趣在哪一方面,你只要把这一项发挥好,并与国家结合,相信未来的优势就在你那里,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国家一起只会越来越大。   中评社:您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未来还可从哪些方面为港人释放政策红利?

  陈勇:我觉得释放政策红利的关键,就是把大家的人心和身份更好地打通。只要这一点通了,其他自然而然就通了。香港700万市民愿意尊重维护国家的权威,遵守国家法律的话,不管是居住、就业、就学、还是发展教育他的下一代,未来将会是一通百通。最大的门开了,其他的小门就问题就不大了。

  只有香港的人心回归,大湾区的共荣才能更加圆满地实现。否则港人到大湾区后,会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也觉得自己是境外居民。以前香港比内地各方面都好,但现在港人发现内地有很多地方香港很需要的东西,比如支付宝、高铁,所以国家释放政策红利就不能让港人看到而享受不到,至少要让他们和内地居民都能分享国家富强发展的红利。只有这样,才能让港人身心都回归,意识形态加上民生,才是全面的人心回归和大湾区的成功。

  中评社: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建造约1700公顷的人工岛,引发香港社会各界热议。您对此如何评价?

  陈勇:明日大屿愿景中提出填海计划,我认为海是必须要填的,填多填少可以慢慢谈。填海所影响的居民最少,计划填海的位置居中,能够疏散目前港岛、九龙的人口密度,并且能较为便利地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填海这项工作,只要有第一块地方填好,并且能够投入应用,接下来大家所关注的部分就是怎么样做好后续的发展建设。但是一天不填的话,反对派就可以抹黑,所谓“虚幻的危险是最危险的”,所以我觉得要加快填海的步伐。只有加快填海,香港才能够在大湾区里继续保持我们既有的优势。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陈勇

  中评社香港2月22日电(记者 张心怡)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陈勇日前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目前来看,香港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香港应放下一些误解、抹黑、自我闭关,热情拥抱并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他还指出,国家在释放政策红利时应该看到,只有香港的人心回归,粤港澳大湾区的共荣才能更加圆满地实现。

  作为注册社工的陈勇特别关注社会民生、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他提出,国家改革开放40年,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边缘青少年等。若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保证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这些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内社工专业队伍建设。

  谈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香港经验,陈勇认为,不单论民族大义,就算只讲个人、家庭和下一代未来的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应该努力去实现。如果台湾民众认为“一国两制”不成功,单单从经济算法来比较香港和台湾,他们都会承认“一国两制”在香港落实的成功所在。

  中评社对话陈勇,专访全文如下:

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