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规划出台 港澳专家答中评

粤港澳大湾区

  中评社香港2月20日电(记者 张心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月18日正式出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出了全面规划。纲要的目标定位是,要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根据纲要内容,粤港澳三地将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以及河套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6个经济区,形成“3+6平台”,并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多位港澳专家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纲要对大湾区内城市定位分工明确,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未来将实现互利共赢。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对中评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香港各界来讲非常鼓舞人心,纲要内容超出预期,令大家非常振奋。纲要能够做到让大湾区内九个城市更好的共建共享共赢、互通互联互惠,纲要还特别支持香港发挥金融中心、法律中心的比较优势,会为香港新一轮的经济腾飞提供更大的经济基础。

  陈勇谈到,对于香港本地的年轻人来说,大湾区可以让他们更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发展,到大湾区实现个人理想,这有助于未来大湾区内的人才共荣共建,以搭建起更好、更宏伟的摩天大厦。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林志军对中评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的一个具体步骤。这不仅仅是个区域性发展,将对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和社会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都具有作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将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林志军说,由于具有“一国两制”的特殊性,大湾区建设必须由创新发展来推动。需要多维度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方法创新等。在顶层科学统筹设计下,充分发挥湾区内四个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各自优势,互补互利,避免同质化竞争,打破区域本位意识,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协力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湾区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通,建立起真正的世界级城市群和高科技与现代服务中心,以及开放宜居和高质量生活圈,充分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国家“一带一路” 宏伟战略发展建设。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粤港澳大湾经贸协会会长洪为民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由今天谈到2035年,可见国家对大湾区的既考虑短期措施,也考虑长远方向。纲要回应了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四个主要城市的定位,这不是矮化香港,而是做到更清晰的分工,避免同质或重覆发展,城市间有分别才能有特色,错位发展、有各自的特色才会互利共赢,一同把市场做大。

  作为科技领域专家,洪为民指出纲要对创新科技有不少着墨。他相信,通过政、产、学、研的开放创新合作,才有利科技产业链的流动及做成科技生态,信息基础建设包括5G,IPv6对大湾区的通讯发展十分重要,支撑着不同行业,尤其是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及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这些新技术未来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向着更有智慧的生活进发,成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认为,刚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合作已进入一个由国家战略带动的新时代,将进一步发掘粤港澳三地在开放和创新方面的巨大潜能,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也给香港工商各界带来无限商机。

  王春新表示,创新是大湾区规划的灵魂,创新科技和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是大湾区发现的主旋律。未来粤港澳三地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同把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创平台。扩大开放是大湾区规划的基本要求。在开放合作、互利共盈的原则下,未来大湾区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使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基地和主要服务枢纽。

  “当然也要看到,规划主要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未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深化,推出更具体的合作项目和政策措施。相信在规划引导下,大湾区发展前景看好,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并成为全球主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商贸基地和金融重镇。”王春新说。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对中评社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内的2个特区和9个城市作出清晰定位,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换言之,《规划纲要》则是滋润“大湾区人”的养份,带来生气。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讲,大湾区整体协同发展,因应每个城市的地理、物价、人才、技术、政策、定位都略有不同,定位明确、分工有序、更能有效产生协同效应。
 
  朱家健谈到,未来港澳同胞既享受“一国两制”的优势,也多了“大湾区人”的重要身份,不但面向世界,也是在大湾区的关键一员,见证国家新时代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港澳同胞可以按自身能力和兴趣在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绿色产业、安老产业、健康保建产业等行业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粤港澳大湾区

  中评社香港2月20日电(记者 张心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月18日正式出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出了全面规划。纲要的目标定位是,要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根据纲要内容,粤港澳三地将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以及河套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6个经济区,形成“3+6平台”,并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多位港澳专家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纲要对大湾区内城市定位分工明确,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未来将实现互利共赢。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对中评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香港各界来讲非常鼓舞人心,纲要内容超出预期,令大家非常振奋。纲要能够做到让大湾区内九个城市更好的共建共享共赢、互通互联互惠,纲要还特别支持香港发挥金融中心、法律中心的比较优势,会为香港新一轮的经济腾飞提供更大的经济基础。

  陈勇谈到,对于香港本地的年轻人来说,大湾区可以让他们更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发展,到大湾区实现个人理想,这有助于未来大湾区内的人才共荣共建,以搭建起更好、更宏伟的摩天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