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中评社香港7月22日电/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会议室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台办海研中心主任、国际政治学博士仇开明,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吴白乙研究员,国际战略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研究员,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兼亚洲研究理事会主席赵全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谢郁研究员与会。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键主持,与会者围绕美国对台政策和台美关系问题,各自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以《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开场白:王键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政策和台美关系可谓是台湾问题的第一变数。
总体来讲,当前的中美贸易战尚未结束,但双边均坚持战略理性对话而使矛盾尚处可控阶段,以均势战略为核心的新现实主义仍然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主导势力,中美关系仍处于经济领域的竞争而非全面对抗。但近年来特朗普政府频打“台湾牌”的势头,促使蔡英文当局加大倚靠美国、对抗大陆的投机决心。
2017年12月12日,特朗普签署《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包含“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能性”、“对台军售正常化”等涉台条款。12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提出要根据《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满足台湾的合法防卫需要和威慑能力,继续保护台湾。2018年3月16日,特朗普签署《台湾交往法》,明确鼓励台美高官互访。8月13日,特朗普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第1258条明确要求“强化美台防卫及安全合作,支持台湾发展亟需的防卫军力”。12月31日,特朗普签署《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该法案中的涉台条款在内容上并没有新意,在其他法案中均有提到。但与其他法案不同的是:第一,该法案将和《与台湾关系法》、《与台湾交往法》一道成为长期有效的法律,将成为美国对台政策的基础,而非需要每年提案的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第二,将里根总统提出的对台“六项承诺”重新体现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案中,使之成为正式法律条款。
虽然涉台条款的内容非常宽泛,但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政策的战略性转变。迄今,美国两岸政策的基础是“一中政策”、三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其中,《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基础。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先后通过多个“涉台”法案,随着含有对台“六项保证”内容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的通过,美国对台政策的基础将由“一法”调整为“两法六保证”,即:《台湾关系法》、《台湾交往法》和对台“六项保证”。简言之,不断挑战“一中政策”和三个联合公报相关规定,加大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力度,确保台海两岸持久保持分离状态,是美国对台政策战略调整的主要方向。
观察特朗普对台政策的深度调整,必须分析完全颠覆小布什、克林顿时期关于国际形势和中国的两个共识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家防务战略报告》这两份战略报告。这两份报告首先明确认定地缘战略的回归:“国家之间的竞争,而非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切”,矛头直指中国:报告认为,冷战结束后,传统的安全威胁基本下降,但非传统的威胁急剧上升,国际社会应联手应对非传统威胁,这是重新构筑大国关系的基础;再者,报告明确把中国定位为“竞争者”,颠覆了以往美国政府把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的政策。之后,美国对华政策呈现1979年建交以来的战略性调整,中美关系中更加突显竞争、博弈的一面。
特朗普对台政策源自于他的对台思维而并非是执政以来的对台政策调整,特朗普在2016年《共和党竞选纲领》中没有提及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但不仅提及《与台湾关系法》,也提到“六项保证”。并称台湾问题必须以台湾人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平解决,如果中国政府违反这一原则,美国就要去保卫台湾。
台美军事合作持续加深,2018年4月美国务院核准国防厂商予台“潜舰国造”的行销许可;9月宣布3.3亿美元对台军售。美军舰多次穿越台海、海军科研船多次停靠高雄、举办美台高层军事交流活动等。蔡英文当局增加军费预算,并加大对美国会“政策”游说,力图实现美对台军售“常规化、机制化”。
近年来,台美官员交流热络。3月美国务院亚太事务副助卿黄之瀚访台,时任高雄市长陈菊访美;6月美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助卿罗伊斯访台,出席美在台协会新馆落成仪式;6月20日,美国国会台湾连线发起人之一、共和党国会议员罗拉巴克呼吁美国政府“与台湾恢复外交关系”,甚至鼓吹“放弃一中政策,改采‘一中一台’政策,承认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7月美国务院邀请台官员进入国务院参加“促进宗教自由部长级会议”,台湾“陆委会”主委陈明通访美。8月蔡英文过境美国。
2019年2月7日,5名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联名致函众议长佩洛西,要求邀请蔡英文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发表演说。2月7日,美国国防部亚太助理部长薛瑞福在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举办的研讨会上宣称,“美国会持续依照‘台湾关系法’,执行对台军售,以确保台湾有能力吓阻中国侵略”。
《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中国捍卫主权领土的决心和能力,美国对此非常清楚,但出于其自身战略和利益需求,仍试图将“台湾牌”作为与中国谈判、交易和较量的筹码。在国会和五角大楼的一致支持下,特朗普更加有恃无恐地藉助中美关系的恶化来加强对台关系,并以此要胁中国在贸易、南海等问题上的战略退让。中美双方都应对当前形势有正确认识,及时有效沟通,防止发生战略误判,避免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而出现动荡。
陈士良:美国未来将更深介入台湾选举
对美国来说,台湾就是一个棋子,一个牵制中国大陆的棋子。虽然蔡英文在去年曾公开宣称,台湾不是棋子而是棋手。那不过是一种自我娱乐。事实上,台湾对自己的棋子地位也心知肚明。台湾多年来的对美工作,就是竭力配合美国的对华战略,其目的就是保障自己的棋子地位,生怕被抛弃或被当作筹码来交换。换言之,对一些台湾政客来说,被美国当一张牌来打,他会觉得很荣光,相反,如果美国不用它这张牌,就会惶惶不可终日。
美国打台湾牌的基本路数就是在两岸之间仍扮演着一个平衡者的角色,当然这是一个干涉中国内政的不光彩角色。对美国来说,两岸统一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台独”不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所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立场就是“维持现状”,或者“不统不独不武”。当然,在这个基本立场下,美国对台政策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如果“台独”气焰嚣张,美国就会强调“不支持台独”或“反对台独”。当两岸关系发展比较顺利时,美国就很有可能给两岸关系制造麻烦。
所以多年来,美国打台湾牌,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美国需要中国合作的时候,就少打台湾牌,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态势。当美国要牵制中国时,就会加紧打台湾牌。
前几年,美国以全球反恐为最高战略,需要中国的合作,中美在共管“台独”上也有比较高的共识,美国打台湾牌的频率和力度都有所降低。致使一些人认为,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出现“边缘化”的趋势。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美国从来就没有要放弃台湾这颗棋子。即便是在美国“反恐压倒一切”的时期,美国也没有放弃这颗棋子,仍将其视为牵制中国大陆的战略武器。
美国已经意识到,中国大陆的发展不可阻挡。如果大陆再解决了台湾问题,中国将真正实现大国崛起,美国在东亚的超额战略利益就会被压缩。
我们讲,台湾问题是历史形成的,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历史机遇。但机遇转瞬即逝,有了机遇,就要立即抓住。机遇过了,就很难重新出现,那时再来解决台湾问题,难度就会成倍地增大。对于美国来说,同样如此。在美国看来,目前是阻止两岸统一,阻挡中国崛起的最后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再也难以牵制中国的崛起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必然是更加强烈。
“台湾牌”出现贬值 成为美国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美国过去打台湾牌,非常霸道,也非常任性,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在它看来,打台湾牌是没有成本的,而且只要打出去,美国必然会赢,中国一定会妥协。然而,时过境迁,过去打得顺手并不代表现在行得通。因为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因素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快速上升,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力不断增大,美国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时越来越需要中国的配合。另外,中国大陆对台海局势的掌控能力不断增强,不仅自身“反台独”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身后还有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坚持和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后盾。
另外一个变化是台湾的衰退。近些年,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衰退,搞“台独”的本钱已经丧失了。特别是蔡英文上台后,台湾在亚太经济版图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迅速下降,边缘化加剧。台湾要继续作为美国战略棋子、配合美国东亚战略利益,能力已经大打折扣。
所以,台湾牌已经开始贬值,这个筹码在中美之间的分量越来越轻。美国打台湾牌的成本越来越高,效力越来越低。美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出现。对今天的美国来说,如何打“台湾牌”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台湾牌”保值甚至增值,更重要,也更紧要。
2019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 重要任务是操纵台湾选举
美国打台湾牌面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台湾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变化。
过去台湾是非常典型的两党制,被美国视为“东亚民主的模范生”。美国对台湾的国、民两党的核心主张都非常瞭解,对两党的政治精英,也有把握。如马英九、蔡英文、朱立伦,与美国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对于台湾的政治走向,美国并不非常担心。
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是国民党上台,还是民进党上台,都不会违背美国的政策。比如,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蔡英文的“维持现状”实际上是代表了美国对于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面对台湾选举时,是比较有信心的,也能对台湾国、民两党表现出不偏不倚的“中立”姿态。
但是,这两年的情况发生了一点新的变化。台湾民众对既有的两党政治出现不满情绪,对传统的政治精英也越来越不认同。这就造就了一些“素人政治”在台湾的崛起。比如,2014年柯文哲的崛起,2018年韩国瑜的崛起。这些人与美国并没有太多的渊源。特别是在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全面溃败。从美国的一些学者的评论来看,这种局面也是他们没有想到的。这让美国感到,台湾的情况有些失控。
美国操弄台湾选举越来越不得人心
对于台湾选举,美国的目标就是支持最能维护美国利益的候选人。当然在不同时期,美国在台海的利益会存在一些不同。比如在2008年,陈水扁的暴冲,让两岸关系进入高危期,台海上空战云密布。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上台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在2016年,美国一部分人士认为两岸关系走得太快了,甚至感到美国被边缘化了。所以他们认为民进党上台更有利于美国的利益。
所以,美国会在台湾选举过程中,实施一些政治操作,让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政治人物上台。当然美国影响选举的手段比较高明,大致上有直接和间接两手。
可以肯定的是,鉴于2020年台湾两场选举对两岸关系、中美台三方关系的重要性,美国对台湾选举的参与将更加全方位,深度也将更深,以便最大程度地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不久前,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现任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与美国在台协会公开表态不支持“台独公投”与蔡英文在美国国会演讲,再加之最近包括韩国瑜、柯文哲以及国民党与民进党高层络绎赴美,呈现美国强力介入台湾选举的势头。毋庸置疑,美国对蔡英文再次当选是非常期待的。
但是现在美国要操弄台湾选举也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主要障碍是台湾民意。美国可以操弄台湾选举,但未必能操弄台湾民意。过去,美国之所以能够随心所欲地打台湾牌,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台湾民众的“恐中”、“恐统”心理。因为台湾民众对大陆不放心,对统一有恐惧,所以美国就可以上下其手,为所欲为。但是今天,两岸不断融合发展,大陆快速发展进步,台湾民众的观念开始出现变化。他们并不认为两岸融合是一件可怕的事,甚至统一也没有那么可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操弄台湾选举,继续要打台湾牌,就越来越不得人心了。
事实上,台湾已经越来越成为中美之间的一个负资产,它损害中美互信,干扰彼此合作。美国应该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和平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要继续控制台湾,操弄台海局势,越来越不得人心,也越来越困难。如果美国能够早日从“打台湾牌”的迷思中走出来,顺应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尊重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统一的努力,就能为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为中美开展全面合作开辟前景。
时殷弘:中美全面竞斗中 美国对台态势的恒定与巨变
回顾1979年1月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政府的台湾问题政策史,可以发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复杂而又统一的七项恒定内涵:1、台湾地位未定;2、台湾关系法,支持台湾维持自卫能力;3、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参加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4、反对台海两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5、台湾问题必须和平地对待,不能使用武力;6、支持台湾民主化;7、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
过去40年里,随台湾问题风云、中美关系形势和美国对华政策目标的变动,包括上述内涵的美国台湾问题政策就其不同要素的被侧重程度而言,总有相应的更改,因而有时较有利于中国大陆的遏阻台独、促进两岸交流等努力,有时则较助长台湾的渐进台独或永久分立倾向。
特朗普执掌美国行政权以来,中美关系形势和美国对华政策目标已发生巨变。形势巨变在贸易阵线上,也在战略阵线、政治阵线和意识形态阵线上。特朗普政府近乎全面加剧对华竞斗、施压和钳制,包括显着加强美台军事合作、对台湾的政治/外交支持和在台湾海峡的美国军事示威,愈益迫近中国的核心利益底线。虽然特朗普总统在中国的坚决斗争下,早早言不由衷地表示将信守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但愈益显着地侧重于:台湾地位未定;台湾关系法,支持台湾维持自卫能力;台湾问题必须和平地对待,不能使用武力;支持台湾民主化;支持台湾拓展国际政治经济甚或外交空间。
与过去六年的情况相比,中国的战略阵线预料将显着收缩。在这阵线上,只有台湾事务操作和与美国的军备竞争才会被当作与其他战略事务相比的优先,而且即使它们本身也可能变得比晚近的过去温和和更有策略。就此而言,习近平主席2019年1月2日关于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演讲内的相关重大内涵表明,这正在成为战略策略现实。习主席在演讲中强调推进两岸和平统一,宣告这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相关,在申明不做不使用武力的承诺的同时表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必须指出,这项重大倡议是四十年来中国的台湾问题政策的一项真正创新性的重大发展,其根本要旨在于以这样的协商和制度性安排为政治依据甚而法理依据,以此不仅撇开台独之心不死、推进渐进台独的所有民进党“政府”,而且必要时绕过坚持不独不统、保持长久分立的国民党政府,合法正当地推进实现基于两岸人民根本共识的和平统一。
这可以说有如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底蒋介石建立伪国大和大打内战之后的政治纲领和战略,其结果是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和恰当地努力构建这广泛深入的协商和制度性安排,此乃争取台湾人心的要径和最终实现中国统一的要径,同时也是杜绝美国大规模军事干涉可能性的可靠战略选择。
赵全胜:在台湾问题上要有新思维
台湾问题要放在中美大框架下。曾有韩国学者问我道,“如果中美关系可分为三种,即:一是重回冷战;二是通过妥协、慢慢走向G2;三是长期复合型竞争合作共存,你怎么看?”我回答说:“前两种模式都不符合现实,复合型目前最符合中美状态。”关于复合型中的竞争与合作——中方强调中美合作,美方则强调中美竞争,两边的强调点不同,但其实都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不过从大趋势来看中美双方竞争因素大于合作因素,中美对峙会呈现出长期的状态。但是对峙状态发展的时间点和走向尚不确定。
关于美国的印太战略,从美国主观上来讲,是想搞“美日+1”框架,即美国为主帅,日本为副帅,然后再搞“抓手”也就是“+1”——韩国首当其冲、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台湾都在其列,但至于是否能够实现则要另说。例如如果“台海有事”,日本会和美国一起介入,但韩国表示“不会介入”。对于菲律宾和越南,中国则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方法。印太战略没有一个完整机制,但思路大致如此。在美国的印太战略里,当然离不开台湾牌,希望台湾成为其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抓手”。
对美国来说,“台湾牌”成本低,效益高,打了似乎也没关系。但怎么能让美国成本高一点则值得大陆认真思考。事实上,国内对美国打“台湾牌”的动力和决心以及方法有时会有一厢情愿的想法。中国希望不与美国发生冲突,多与美国合作,希望美国内部友华力量超过友台力量,但希望不等于现实,要看到美国做法(例如去年通过的台湾旅行法)的严重性。
此外,就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还有“四个不变”:第一,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的共识不会改变,在相当长时期中国会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第二,蔡英文“台独”倾向不会改变;第三,特朗普打台湾牌的做法不会改变;第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主权立场不会改变。如果沿着这四个不会改变发展下去,中国国内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退让了。而且现在美国已经在扫除周边的障碍,比如去年夏天拉美的几个国家与台湾断交,美国直接对这几个国家施以颜色。美国在国际范围内为台湾站台,中美则有可能在台湾问题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峙。
在台湾问题上大陆如何应对美国,可以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多层次,包括领导人峰会的外交互动中反复传达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二,要明确有底线警告,并不厌其烦地警告;三,如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跨越红线,国内要有心理准备和反制措施。
大陆的对台政策应当如何?我们要仔细体会习近平主席有关解决台湾问题方案的讲话,在台湾问题上要有新思维:一是要启动民间大范围多层次关于台湾方案的讨论和互动,不但包括大陆,而且也包括台湾岛内和海外华人;二是要赏罚分明,对“台独”分子要明确打击,好处和优惠要给一般的民众和同意两岸统一的人士;三是思维上要思变。实际上在台湾我们面临两大反对势力,一股力量是“台独”势力,另一股是既“反台独”又“反共”,不认同大陆的政治制度。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从“一国两制”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