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石破茂与中日关系的走向

合影

  中评社香港2月17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不久前在中评社北京总部召开座谈会,邀请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大使馆参赞吕小庆,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欢欣与会。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键主持,与会者围绕石破茂当选日本首相后中日关系的走向问题,各自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以《石破茂当选首相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王键:开场白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们又相聚中评,召开关于石破茂当选首相后中日关系走向如何的思想者论坛。我们首先请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大使馆参赞吕小庆发言。

吕小庆

  吕小庆:因势利导推动中日关系稳中向上

  近期以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暨新任首相选举,受到中国国内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此前不被看好的自民党非主流石破茂,胜选自民党总裁并出任新一届日本政府首相,令人刮目相看。石破茂于2024年10月1日新任首相仅仅一周,即根据其首相特权决然宣布解散国会举行众议院选举,虽然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联盟在这次“大选”中大败,但由于其它在野势力极为散乱无法联合,石破茂依然比较轻松地保住了首相之位,成为日本宪政史上任期最短并连任最快的首相。石破茂政权是否能保持稳定,其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华外交会发生什么新变化,引发国内学界和对日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等层面的高度重视,这也折射我们对日本政局动荡的敏感和对中日关系大局稳定的普遍期待。

  习近平主席11月15日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期间,与石破茂首相举行的正式会谈中指出,“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发展的关键时期。中日互为近邻,同为亚洲和世界重要国家,两国关系具有超越双边的重要意义。中方愿同日方一道,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原则和方向,坚守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重要共识,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习主席讲话,展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日关系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向前看的宽阔视野,为纷繁复杂和敏感多变的中日关系大局锚定了方向。

  一、石破茂首相的强人与弱势

  这次执政的日本自民党总裁选,参选者多达九人,人数之多是1972年来首次出现。这次选举虽然人数不少,但从参选者的党内政治背景、威望高低和实力强弱等具体情况看,似乎更多是一种弱者的联合参选,因为参选者之间不是势均力敌,除高市早苗、小林鹰之等个别人对华持极端右翼主张外,其它候选人在内外政策上分歧不明显,政客在选举时常见的相互攻讦行为几乎没有发生,可以说这次自民党总裁选表面上是一场混战,实质上是“矮子里拔将军”的碰运气选择战。从两轮选举过程和最终结果看,既有自民党选举政治力学权衡的影子,也反映了自民党派阀遭受黑金事件影响势衰背景下,自民党成员多数希望保持内外政策稳定的共识。   这次自民党总裁选举的一个突出焦点是自民党右翼势力领军人物麻生太郎高调力挺支持的极右政客高市早苗败选,宣示着长期影响和左右日本自民党政权“安麻体制“(即: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的结束。石破茂能够从此纷乱局面中胜出,更突显了其长期在日本政界特立独行的强人一面。

  石破茂作为自民党资深议员,先后五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此次虽以微弱多数胜出,但绝不会甘于保住弱势首相地位而无所作为。石破任首相后不足月,即宣布解散众议院于2024年10月底举行大选,反映其图谋以“问政于民”方式强化政权和首相权威,谋求长期执政的决心。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日本国会势力朝野倒置的困局和自民党内根深蒂固的派阀政治生态,石破茂无疑属于弱势一边。如何应对来自在野党国会势力的抵抗,和平衡自民党内反对势力的掣肘,既是石破茂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决定其执政是否稳定的重大考验。从日本选举机制上预判,石破茂政权至少可以维持到2025年7月参议院选举之前。当然,在这期间作为跛脚政权和弱势首相的石破茂,在内政外交上如无显着成就或有重大失误,其相位也将难以为继。

  二、改善中日关系,有理由对石破茂给予期待

  2018年中日政府首脑实现互访,2019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来访中国与习主席见面并赴成都参加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中日关系出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但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不久,日本追随美欧等西方国家假藉疫情抹黑中国,使刚刚回暖的中日关系蒙上新的阴影,特别是2021年底虽已卸任但幕后实际操纵日本自民党及政府内阁的安倍晋三前首相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严重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动摇和破坏了中日关系基础,暴露了安倍对华改善关系并非诚意的表面双重性和实质策略性。其后的菅义伟、岸田文雄两任首相在对华政策上,逐步将“台湾有事论”变成了一种朝野共识,并积极配合美国拜登民主党政权对中国全方位围堵和遏制,使中日关系面临滑向质变的危局。

  我注意到,石破茂这次上台前后,在对华态度和政策方面与自民党主流“安麻体制”的明显不同:一是上台前即在历史问题上明确表态不会参拜靖国神社;二是上台后与中国政府领导人在第三国会面中,就台湾问题明确表态坚持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确定的一中原则;三是在近期的APEC会议期间,石破茂首相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谈中,重申积极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特别是对中方近年来坚持双方要遵守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四个政治文件予以积极回应,为近十多年来所仅见;四是在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的候任总统特朗普即将上任之际,石破茂首相明确向习主席表态不会与中国“脱钩断链”,这一点无疑值得肯定。   这次自民党总裁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对高市早苗等极右翼势力上台后可能引发内外政策不稳的担忧,这也应该是日本社会的多数认知,其中包括日本朝野的对华政策上避免激进的选择。基于此认识,石破茂当选则在几个方面可能有调整和改变的空间。

  第一,石破政权将更多地注重本国利益,注重中日关系与美日关系的平衡。美国拜登政权上台强化盟友关系对华进行全方位围堵,日本岸田文雄政府与之密切互动,在对华关系上做出一些损人且不利己的蠢事。在对外关系方面主张更加自主的石破茂上台之后,对华政治外交政策应该会有所调整。

  第二,石破政权在对华经济政策方面将向理性回摆。在近年的中美经济摩擦和对峙中,中国并没有落下风,反而日本的利益受到了没有必要的损害。在经济方面,事实上日本已经认识到跟随美国与中国“脱钩”既不现实也可能,石破茂藉政权更替,在对华经济政策方面,不得不做出一些积极正面的调整。这一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积极引导推动。

  第三,石破茂大胆地提出了“日美对等”,这和我们也有密切关系,但我觉得风险很大。我个人曾长期在中国驻日使馆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深刻体验到美日关系具有特殊的物理性结构,而不是单纯的双边外交关系结构。简而言之,当下的美日关系基础依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波茨坦公告所定础的主次与上下关系,美国军事存在与特殊地位的关系。石破茂作为日本资深防卫专家,对日美的利害关系是清楚的,但是他在大选之前说这个话,有获取选票利益的考量,根子是日本自民党致力于修改和平宪法以取得对美更加外交自主权的政治舆论需要下,在美国大选前见缝插针试探的真实意图。这对中国主动作为发展正常的中日双边关系,无疑利大于弊。

  三、改善日本对华基本面困难重重,不宜对石破茂政权持过多幻想

  鉴于网络上盛传石破茂在选前表示不会参拜靖国神社、愿意推动中日关系稳健发展等积极信号,我国民众对石破茂当选日本首相给予正面评价和较高期待。但其当选首相后,依然沿用前几任“献真榊”的做法,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变相参拜了靖国神社,加之网上揭露石破茂在2024年8月率一众“防卫组”政要窜访台湾,与“台独”大佬蔡英文、赖清德等人会面,高调表示愿协助台湾共同防御,我国民众对石破茂的质疑日渐多议。   对此,基于对日本对华政策的长期观察和基本研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对华政策和中日关系有三点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第一,日本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对手的国策不易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政治外交精英层因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其内在历史沿革与现实利益需要,朝野经过长期谋划,特别是安倍两次执政长达近十年的顶层设计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重要领域的实施推进,于2022年底以国家最上位法律形式制定“国家安全保障三文件”(安保三文件),明确将中国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战略对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对华关系政策上颠覆性的突破。以日本自民党为核心、辅之党外极右翼势力的不断煽动,以及日渐势衰的左翼政治势力绥靖妥协,由整个统治集团长期形成的国家战略,不会由于首相更替轻易改变,石破茂既不想改变,也不会改变。

  第二,日本社会对华总体负面舆论环境难以改变。本世纪初小泉纯一郎上台后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一方面引发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反对,使中日关系一度陷入冰冻;另一方面,也使得没有彻底清算和反省侵华战争历史的日本国民,对华负面民族主义情绪较前明显上升。2010年在钓鱼岛发生“中日撞船事件”,继而于2012年日本政府悍然制造“购岛闹剧”,引爆中日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海警常态化巡航等正当反制措施,日本主流媒体藉此对华负面报导则连篇累牍不绝于耳,日本民众对华恶感与日俱增。随着中日综合国力对比反转和美西方对中国崛起加速采取遏制战略的相互迭加,日本对华舆论环境进一步恶化,这种局面短时间难以转变。

  第三,日本对华政策右倾化蜕变和社会舆论的不断引导,日本国民普遍对华持负面认知,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现象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因此,面对石破当选后的中日关系,我们应该依然保持高度警惕和妥善应对。

  不同于安倍内外政策延续的岸田政府,我们对石破茂既要积极而有适度期待,因势利导推动中日关系稳中有进,又要深刻认识和面对中日关系的严峻现实,不宜对石破茂首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我为主开展工作。

  王键:吕会长讲得非常好,他一贯地清晰观察了日本政治的走向,特别是吕会长讲到石破茂是一个不够稳定的弱势首相,这是比较客观的。下面我们有请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发言。

黄大慧

  黄大慧:中日关系还能重回正轨吗?

  2019年笔者曾以《对中日关系重回正轨的若干思考》为题,对“特朗普冲击”下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这里简明地概述笔者当时之观点。其一,中日关系于2018年重回正常发展轨道,是由日本的立场从“竞争”转向“协调”、中国主动引领和积极塑造对日外交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助推”等多个因素造成的。其二,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短期内仍会延续改善势头。但长期来看,在中日结构性矛盾突出,历史、领土等问题依旧存在,日本外交选择波动及对华民意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下,中日关系走出“恶化与改善”的循环仍不容乐观。其三,特朗普冲击下的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是日本为对冲美国因素,稍取平衡的策略型调整。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轴,这一点不会变。日本因应美国冲击,有必要同中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以下,本人管见是对几年前论点之延伸与衍生。

  一、日本政局:石破弱势政权诞生。自民党因“黑金事件”不得民心,欲以更迭党首之策略,意图蒙混过关。因而,岸田文雄辞职,石破茂继任自民党总裁。石破茂第五次参选并于最后一刻“翻盘”胜出,还是显示了日本“派系力学”作用的结果。石破茂获得了岸田文雄和菅义伟的支持,帮助他在决选中实现逆转,说明派系政治的影响没有消失,这是日本政治的传统特点,未来石破茂执政也必然会受到派系的掣肘。石破接任后,火速解散众议院,试图以高人气一举赢得选举,进而结束“黑金事件”。然而,选战中期又爆发出自民党2000万政治活动资金一案,进而引爆自民党大败,形成多年未有之“少数执政党”场面。从众议院来看,自公联盟未过半,且包括预算委员会在内的多个小委员会委员长之位让位在野党。就参议院来说,石破面临明年参议院大选,其成绩十分可疑。从党内来看,石破党内根基不稳。麻生太郎、高市早苗等反石破力量暗中等待时机,以推翻石破。   总而言之,可得两点结论。其一,自民党内派阀之力量并未完全消解,或将以其他形式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其二,石破政权属弱势政权,其施政受到党内、在野党处处掣肘。

  二、强弱政权交替的结构性变化。自1955年自民党结党以来,日本政治形成了较为模式化的政权交替结构。一个长期、强势政权过后,往往在一段时期内继起多个短期、弱势政权。如1972年佐藤荣作七年超长期政权后,日本政坛经历了十年的短期政权林立状态——“三角大福中”时代。随后诞生的是较为强势的中曾根康弘长期政权。中曾根政权结束后,又进入一段政治混乱期,甚至导致长达38年的“55年体制”终结,自民党第一次下野。至1996年桥本龙太郎自民党政权诞生,才逐渐重回正轨。21世纪亦是如此。随着自2001年起在位五年多的小泉纯一郎内阁的结束,相继出现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三个短期政权,后自民党在2009-2012年第二次丢失执政党宝座。2012年安倍晋三“政权夺还”以来,自民党连续七年多超长期执政,并打破日本宪政史上的记录。安倍下台后,短期之内又更迭菅义伟、岸田文雄两位首相。石破茂内阁的出现,也是安倍超长期执政后的继起的短期弱势政权。可以大胆预料,石破政权,甚至石破之后的政权,应将处于短期政权更替的周期内,日本政治的混乱期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之所以在长期政权后会出现混乱时期。笔者认为,大致有两点原因。其一,长期政权之所以可以维持,经济因素是必不可少之关键。经济政策正确,经济发展较好,选民支持度就高,政权就容易维持。随着长期政权的结束,往往经济周期也进入下行阶段,此时,选民对经济获得感下降,对执政党的支持也就下降。如此,政权不易维持。其二,长期执政致使自民党内部渐生骄傲之心。以安倍长期政权为例。安倍执政中后期,已然爆发出森友、家计学园等事件。2024年自民党黑金事件亦是其长期执政下的金权政治弊病。在本次解散前,自民党重量级议员对“早期解散”持肯定态度,对解散议会赢得选举颇感轻松。而骄兵必败。   三、特朗普当选后的美日关系。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一件大事,无疑对中美日关系产生影响。先来看日美关系。参考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日本不得不因应特朗普“美国优先”方针。美国优先大大损害了日本赖以立国之海外贸易。因此,安倍在特朗普时期,提出日本要做“自由贸易的旗手”,继续引领CPTPP,成为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对冲美国风险,安倍选择对华策略性调整,稳定中日关系,加强中日经贸合作。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对日本而言,日美同盟依旧是其基轴,对华关系提升仅仅是策略性调整,是战术性因素。

  特朗普第二任期,美日关系或重新面临经济上的压力,但在安全上,美日依旧会加紧对华施压,遏制中国发展。特朗普仍以“美国优先”为方针,势必在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驻军费用、防务开支、贸易壁垒、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上对日施压。日本在面临如此压力下,或将一定程度稳定对华关系。但从安全与战略视角来看,无论是特朗普治下美国还是石破茂内阁的日本,对华均以威慑与遏制为主轴,在安全与防务上,美日将会继续加大合作。

  四、石破茂内阁下的中日关系。石破内阁面临的状况有二。其一,弱势政权,党内与议会左支右绌,处处掣肘。其施政也必先以内政、经济优先,恢复国民支持度。其二,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美日面临经贸冲突。两个因素有望使石破茂追寻稳定的对华关系,重回“战略互惠”轨道。但正如笔者多次强调的那样,这只是一种策略性调整。日美同盟的主基调依旧保持。石破策略性调整对华关系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契机。中国应抓紧这一时机,加强同日本产业、经贸、人文、旅游、文化交流。中日关系基调应以稳定、互惠为主。

  王键:好,谢谢黄大慧教授。他讲得很全面,讲了很多重要的点,跟吕会长的讲话一脉相承。石破茂政府能否成为长期政权,确实要看经济。现在有请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教授发言。

吕耀东

  吕耀东:石破茂政府与未来中日关系

  2024年11月1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石破茂在首相指名选举中获胜,当选为日本第103任首相。从原因上来看,一方面,自民党虽在第50届众议院大选中失去控制众议院所必需的过半数席位,但仍是众议院第一大党;另一方面,在野党之间存在明显政策分歧,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自民党。因此,石破茂最终能够在首相指名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以221票战胜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160票),暂时稳住执政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石破政权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石破茂不仅面临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政治丑闻层出不穷等国内问题,而且面临如何与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打交道的外交难题。这无疑表明,石破茂正面临内外交困的严峻处境。

  一、石破茂执政前路“难题重重”

  当前,石破茂亟需着手整治日本政治腐败问题,并切实推动解决经济民生等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以缓和呈集中爆发之势的各种矛盾。鉴于此,石破茂近期须正视的棘手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石破茂的当务之急是推行政治改革,实质性解决政治腐败问题,化解自民党在国民中的诚信危机。此前的“黑金政治”事件使自民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意基础受到严重质疑和冲击。可以说,石破茂对“黑金政治”事件的处理不力,是石破茂在众议院大选中“出师不利”的直接原因。面对“黑金政治”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石破茂在2024年11月11日的记者会上称,将尽快在年内推进政治改革,包括重新讨论政治资金问题、废除政务活动费、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等,实现政治资金透明化,“让每一名国民未来都可以监督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但事实上,自民党的“金权政治”痼疾根深蒂固,政治改革很可能会触及党内利益分配。在此情况下,石破茂作为党内根基薄弱的“弱势”首相,其政治改革之路或将举步维艰。   其次,在经济民生等与国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石破茂亟需用“政绩”来“取信于民”。石破茂若想赢得日本国民的认可,在政策上就必须与在野党表现出反差及“不同凡响”,尤其经济民生问题是着力点。石破茂在记者会上承诺,为实现“加薪和投资拉动的增长型经济”,将继续推行岸田政府时期的“增长型经济”路线,打造“高附加值型经济”,同时还提出提高实际工资以及振兴地方经济等举措,意在提升国民实际“获得感”。需要看到的是,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在此前众议院选举中的议席数从选前的98席大幅增至148席,这就意味着在野党将拥有更多话语权。随着在野党的势力增强,石破茂在内政外交施策上势必面临严重掣肘。鉴于此,石破茂的上述“承诺”能否真正得以执行落实,或将受到在野党的质询和强力监督。因此,石破茂政府必须在提高实际工资、减少税收等民生议题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才能对在野党及日本国民有所交代。

  此外,凝聚党内向心力、强化党内团结也是石破茂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若无法妥善处理自民党内部的分裂和矛盾,日本政局恐将陷入新一轮动荡期。“黑金政治”事件的曝光,对以派阀政治为基础的自民党造成重大冲击。自民党六大派阀中有五个派阀均宣布解散,但派阀政治并不会因此而终结。回顾历史,为挽回因“利库路特事件”酿造的信任危机,自民党制定“政治改革大纲”,并在大纲中表示“决心消除派阀的有害影响,并解散派阀”。事实证明,表面上解散派阀并不会根本解决党内派阀问题,派阀的不同分化组合或将形成新的政策集团,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于自民党内。需要注意的是,派阀解散后,自民党内各政治集团呈现松散状态,部分政治力量或将藉此机会展开激烈角逐,恐进一步加剧自民党内部的分化和矛盾。再者,在处置党内涉及“黑金政治”的议员时,石破茂将涉及丑闻及遭受在野党、民众非难的“污点”阁僚“悉数”撤换,希望藉此使自己暂时抽身于丑闻漩涡,避免最终被拉下马的政治厄运。但与此同时,这也可能刺激党内“倒阁”力量,导致自民党内乱。石破茂在国会议员中支持率较低、高市早苗拒绝入阁、在野党咄咄逼人,重重压力都体现出政权的低稳定性。

  二、石破政府将延续自民党一贯的保守主义路线

  日本当代政治的右倾化特征,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如果说日本仍旧延续自民党独大的态势,那么整个政界趋奉右倾,就是当代日本政治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特征。目前来看,石破茂的执政理念不仅没有脱离自民党一贯的保守主义路线,而且在防卫、修宪等问题上更加激进,或将在自民党的立党理念即“修宪”方面比前首相安倍晋三和岸田文雄走得更远。   石破茂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后,明确指出日本未来外交政策的三个方向:(1)建立“亚洲版北约”,“与西方盟友共同遏制中国”;(2)制定《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法》,着力推进修宪进程;(3)强化日美同盟,“使日本作为与美英同盟并驾齐驱的‘平等国家’”。具体来看,首先,“亚洲版北约”构想的实际落实可能性较小。从当前的国际社会反应来看,美国和印度均未对此倡议作出积极回应,印尼等国家更是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不得不搁置“亚洲版北约”构想。日本新任外务大臣岩屋毅和防卫大臣中谷元在就任后的首次发布会上称,“目前没有就新首相石破茂有关建立‘亚洲版北约’的提议展开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石破政府绝无可能放弃建立“亚洲版北约”的想法,只会“伺机而动”。

  其次,石破茂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就主张删除“和平宪法”第九条第二项规定、解禁集体自卫权、将“自卫队”改名为“国防军”,“修宪强军”旗帜十分鲜明。石破茂在其专著《保守政治家:我的政策、我的天命》中明确强调,关于修改宪法一事,“应该在删除了‘不保有战争能力’的宪法第九条第二款的基础上,将现在的自卫队改成‘国防军’,并明确记载在宪法上”。不仅如此,石破茂还在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政策集中,写明了力图“在担任首相期间实现由国会提议修宪”。这足以表明,修改宪法是石破政权的核心要义。渲染邻国威胁、为修宪造势的自民党一贯风格也很难改变。

  此外,在对美关系上,随着将“美国优先”作为执政理念的特朗普再次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力图通过高喊“对等美国”为自己加分的石破茂,势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增加日本承担驻日美军经费比例问题,从未得到根本解决。此次特朗普与石破茂在11月7日的电话会谈中虽未提及该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在该问题上的分歧已经烟消云散。随着特朗普再次上台,“美国优先”势必“卷土重来”,特朗普会在很大程度上继续要求日本分担更多责任与义务。在此情况下,驻日美军经费分摊问题将随时可能被美方抛出来对日施压。另一方面,石破茂正加紧协调与特朗普会面事宜,以便“保持极其良好的日美关系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意在向外界强调自身具备与特朗普斡旋的能力。但事实上,对于石破茂拉拢美国为其执政背书的意图,特朗普可谓心知肚明。此外,特朗普还可能将通过关税政策对日施压,双方或在经济层面发生摩擦。不难想见,出于避免招致特朗普不满的考量,石破茂主张修订《日美地位协定》、赋予自卫队在美国驻扎权利、通过“对等美国”改变“战后体制”的目标或将暂时搁置。

  总之,对于在右倾保守化道路上积重难返的日本政府及其一意孤行以“修宪”挑战二战胜利成果的行为,国际社会必须给予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