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玉带世纪复苏
4月28日上午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而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已交汇。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
京津冀鲁补水5.15亿立方米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起着漕粮北运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随后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民国时期,虽有全面整理运河的工程计划,但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河段得到一系列整治,但是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
根据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制定的补水方案,今年4月至5月实施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统筹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补水,计划补水5.15亿立方米,达到减少开采地下水、回补地下水和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目标。相对2021年同期,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道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增加约9.5平方公里。
“此次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对华北平原特别是黄河以北地区的地下水补充、生态环境的优化、群众的身体健康将有着重要意义。”76岁的王绍荣是一位水利老专家,也被称为“德州水系活地图”,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奋战在水利一线。王绍荣告诉记者,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全部断航,航道严重缺水,致其无法发挥贯通南北的作用。大运河两岸的聊城、德州、衡水以及天津市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随着大运河不断补水,上述区域的生态环境会逐渐得到优化。
专家:可望缓解华北地区缺水
王绍荣直言,此次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绝对是一项大工程,横跨四个省市,也只有在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协调下,才会有此次补水行动的成功。补水行动成功自然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健全的用水制度,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环境……
大公报注意到,今次大运河补水5.15亿立方米,其主要路径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经小运河、六分干、七一河、六五河为运河补水。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姜传岗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分别为山东、河南、河北、京津地区调来了长江水,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黄河水量将会得到进一步补充和调节。而“黄河安”,是运河全线通水乃至通航的基础条件。
京杭大运河修建重要节点
运河始凿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利用长江三角洲天然河湖港汊,疏通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南北大运河形成,全长1700多公里。
漕运兴盛
南北断流
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清光绪27年(1901年),漕运完全废止,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世纪?复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对古老大运河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除州至长江段400多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8000万吨,扩大沿岸灌溉和排涝面积。
再度通水
京杭大运河2022年4月底实现全线通水,是百年来京杭大运河首次全线通水。
话你知:京杭大运河
历史:2500年
吴王夫差 大运河第一人
公元前486年,在吴王夫差的主持下,吴国在干地(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隋朝炀帝 洛阳纵贯南北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此后历代维持全国统一提供了必要条件。
大运河历史人物知多少?
清末张謇 近代水利先驱
干隆下江南
《干隆南巡图》第二卷《过德州》:全长约为12.5米,本卷以“御制过德州作”为题,重点描绘干隆皇帝乘轿从山东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桥过运河的情景,并展现了刚修整一新的德州古城。
挖掘沿线历史 打造文旅品牌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京杭大运河航运的功能可能是次要的,成为观光旅游线路是有可能实现的。”水利专家王绍荣告诉记者,随着此次通水成功,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的水环境会更好的得以改善,如果再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好好挖掘、开发,这将是一条不错的旅游线路。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延峰告诉记者,通水是通航的第一步,通水和通航肯定会拉动运河区域以及沿线的城镇旅游。同时,也会带动运河沿线人文、风景的提升,增加更多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山东省一直在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倾力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如果一旦实现全线贯通通航,这将还会缓解陆路运输的压力。
但丁延峰在实际考察中也发现,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离着正式通航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南方的运河河道宽则上百米,窄则几十米,过几十吨的大船都没有问题。但北方的河道已经部分淤积,退化严重。”丁延峰坦言,部分河道要实现通航需要深挖和拓宽河道,这将是一项比较大的投入。
大水汤汤 溯流北上 荒草萋萋
2019年8月,知名作家徐则臣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大水汤汤,溯流北上”。这部作品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4月28日,徐则臣接受大公报采访表示,在他采风时大运河部分地段曾经“荒草萋萋”,获悉运河全线通水的消息很振奋,这是一个标志,将唤醒大家对运河的重新再认识,同时增强中国南北贯通的人文意义。
因为要写《北上》,徐则臣有意识地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他指出,在南方,大运河一直通航,而且有很高的货运价值,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地形很复杂,越往北边地势越高,水上不来,山东济宁以北的大运河基本上断航。北方整体缺水,之前很多水没有固定的河道,四处漫流,今次运河全线通水,就能慢慢引流到一个地方蓄起来。
徐则臣并表示,京杭大运河跨4个省、2个直辖市、18个地级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每穿过一个地方,大运河都给这个地方带来很大的好处。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迎来世纪“?复苏”,重要的是还建立一个整体感,历史上运河连接中国南北,近百年黄河以北一度枯竭断流,现在全线通水,将增加中国南北贯通的人文意义。
4月28日上午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而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已交汇。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
京津冀鲁补水5.15亿立方米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起着漕粮北运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随后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民国时期,虽有全面整理运河的工程计划,但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河段得到一系列整治,但是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
根据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制定的补水方案,今年4月至5月实施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统筹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补水,计划补水5.15亿立方米,达到减少开采地下水、回补地下水和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目标。相对2021年同期,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道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增加约9.5平方公里。
“此次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对华北平原特别是黄河以北地区的地下水补充、生态环境的优化、群众的身体健康将有着重要意义。”76岁的王绍荣是一位水利老专家,也被称为“德州水系活地图”,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奋战在水利一线。王绍荣告诉记者,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全部断航,航道严重缺水,致其无法发挥贯通南北的作用。大运河两岸的聊城、德州、衡水以及天津市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随着大运河不断补水,上述区域的生态环境会逐渐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