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透过“航母热”看国家战略大蓝图

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的航母山东舰访港(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25日电(评论员林艳)近日,有媒体报导指出,舷号“19”与“20”的两艘航母中至少有一艘或采用核动力,并可能于2026年下水。这一消息,使得“中国航母”继7月初山东舰编队历史性访问香港后,再度被推至两岸舆论的聚光灯下。不久前,中评社曾全方位报导了航母访港的现场盛况。我们认为,“航母热”不仅仅是一时现象,背后更蕴藏着一幅大国经略大洋、民族走向复兴的宏阔蓝图,山东舰访港正是观察这幅蓝图的绝佳窗口,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思考。

  第一,大国重器:彰显自主创新的国防现代化成就。

  航母被誉为世界工业的巅峰之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大国标配。中国作为全球少数拥有两艘或以上航母的国家之一,目前在航母数量和技术水平上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甚至超越了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我们认为,山东舰访港背后,折射出中国航母事业取得的三大亮点:

  一是惊人的建造效率。中国海军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推进并批量建造了航母与大型两栖攻击舰,创造了“下饺子”般的速度。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到2022年福建舰下水,中国迅速进入“三航母时代”,新型舰艇列装速度冠绝全球,堪称海军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航母,而是同步推进航母编队各型舰艇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远洋作战体系。其中,不仅山东舰和福建舰均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其配套编队中的驱逐舰、护卫舰也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此次访港的延安舰,被誉为中国海军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驱逐舰,已跻身全球世界最先进驱逐舰之列。若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如外界预测采用核动力技术,将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进入全新阶段。

  三是实战能力显着提升,今天的中国海军已经有能力走向深蓝,并拥有丰富的远洋实战演训经验。如山东舰编队在访港前,刚刚完成了西太平洋的双航母远海实战训练,成功突破第二岛链,展现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战略转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母建设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其快速发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这种发展模式,与某些国家追求军事霸权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山东舰甲板(中评社资料图)

  第二,开放自信:展现透明包容的大国风范。

  长期以来,部分西方媒体试图将中国海军刻意塑造成“戒备森严、孤立封闭”的形象。然而,中国始终以行动回应外界质疑,展现作为大国的自信与开放姿态。回顾过去,每次海军舰艇编队访港,均派出当时最新型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主力舰艇,充分体现了对香港的重视与对外展示的坦荡胸怀。此次山东舰编队以历史性最大规模访港并向市民开放参观,更是这种大国自信的鲜明例证,彰显了中国海军的底气与开放态度。

  相比其他国家舰艇的开放限制,中国展现出的开放姿态格外引人注目。例如,印度“什瓦克里”号护卫舰禁止携带电子设备上舰,新加坡“威武”号护卫舰拒绝普通民众登舰。而山东舰不仅向香港普通市民开放,还允许媒体详细报导参观细节,普通市民更可自由拍摄录影。中评社记者在登舰参观过程中注意到,山东舰官兵不仅主动展示舰载武器装备和讲解专利设计,还热情地与市民交流互动,积极答疑解惑,分享航母知识,充分展现了亲民形象与高度透明。这种开放度在国际海军交流中十分罕见。我们认为,这种大方自信的姿态,不仅彰显中国海军的实力与底气,更向世界传递了和平与开放的理念,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第三,制度优势:凸显“一国两制”的战略价值。

  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人民海军舰艇已通过多种形式8次访问香港,从舰艇编队到护航编队,再到航母编队,创造了多个“首次”和“唯一”。其中包括辽宁舰、山东舰等多型最新型舰艇,均选择在香港首次向公众开放。这样的安排耐人寻味,值得深思:为何两艘航母的首次对外开放都选择在香港?为何国家对香港同胞展现出如此特别的关爱,甚至可以说是“偏爱”?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特殊地位与独特优势。首先,这种安排源于历史与民族情感的深度交融。香港曾长期作为外国军舰的停靠地,而解放军新型舰艇访港,让香港同胞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国家在国防建设领域的巨大进步,直观体验民族复兴的成果。这种直接的接触,不仅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还增强了香港同胞的爱国情怀,深化香港与内地的情感联结。

  其次,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一国两制”所赋予的制度优势,也是航母选择访港的重要原因。作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和国际贸易中心,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山东舰的访港,既展示了人民海军的现代化成果,也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中国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及地区和平的坚定决心与能力。香港的国际化特质,使其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理想平台。通过这个“超级联系人”,中国的发展成就能以更高效、更直观的方式传递至全球,进一步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形象。

  总之,“航母热”的背后,不仅是钢铁巨舰的震撼,更是一个民族百年梦想的生动实践。从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到开放自信的国际姿态,再到“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战略布局,中国航母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脉搏。当山东舰的雄姿映照维港夜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军事硬实力的跃升,更是一个文明型大国以和平为底色、以开放为路径、以制度为支撑的深远谋略。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更多“国之重器”走向深蓝,中国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向世界阐释:大国崛起的意义,不在于霸权的扩张,而在于为人类共同发展以及世界和平提供更多的确定性与正能量。

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的航母山东舰访港(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7月25日电(评论员林艳)近日,有媒体报导指出,舷号“19”与“20”的两艘航母中至少有一艘或采用核动力,并可能于2026年下水。这一消息,使得“中国航母”继7月初山东舰编队历史性访问香港后,再度被推至两岸舆论的聚光灯下。不久前,中评社曾全方位报导了航母访港的现场盛况。我们认为,“航母热”不仅仅是一时现象,背后更蕴藏着一幅大国经略大洋、民族走向复兴的宏阔蓝图,山东舰访港正是观察这幅蓝图的绝佳窗口,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思考。

  第一,大国重器:彰显自主创新的国防现代化成就。

  航母被誉为世界工业的巅峰之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大国标配。中国作为全球少数拥有两艘或以上航母的国家之一,目前在航母数量和技术水平上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甚至超越了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我们认为,山东舰访港背后,折射出中国航母事业取得的三大亮点:

  一是惊人的建造效率。中国海军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推进并批量建造了航母与大型两栖攻击舰,创造了“下饺子”般的速度。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到2022年福建舰下水,中国迅速进入“三航母时代”,新型舰艇列装速度冠绝全球,堪称海军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航母,而是同步推进航母编队各型舰艇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远洋作战体系。其中,不仅山东舰和福建舰均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其配套编队中的驱逐舰、护卫舰也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此次访港的延安舰,被誉为中国海军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驱逐舰,已跻身全球世界最先进驱逐舰之列。若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如外界预测采用核动力技术,将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进入全新阶段。

  三是实战能力显着提升,今天的中国海军已经有能力走向深蓝,并拥有丰富的远洋实战演训经验。如山东舰编队在访港前,刚刚完成了西太平洋的双航母远海实战训练,成功突破第二岛链,展现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战略转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母建设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其快速发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这种发展模式,与某些国家追求军事霸权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