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羚:从南沙经验看两岸青年交流优化思路
中评社香港2月14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发表了“从南沙经验看两岸青年交流的优化思路”的观点:
今天,我们大家共聚一堂,来探讨湾区在两岸青年交融中的角色。在此,我想聚焦粤港澳青年交融对两岸青年交融的经验与启示,首先着眼南沙案例,总结其近年来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创新举措、及其在港澳青年间取得的正面反馈与积极影响;然后,借鉴南沙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目前台湾青年融入祖国大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提炼出可以为深化两岸青年交融所用的政策优化思路。
自五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持续如火如荼推进,三地人员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往来日趋紧密,湾区已愈益成为港澳青年寻梦之地的代名词,而其中以广州的南沙自贸区最具代表性。目前,南沙已建成以创享湾为龙头的1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着力打造为港澳青年湾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中转站。
依托我们中评智库的大数据中心平台,透过分析梳理有关港澳青年前往南沙求学、工作、生活的社交媒体数据,发现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从物理层面拉近港澳青年与内地之间的距离外,在心灵层面也不断提升着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与祖国的发展与命运更加同频共振。2019年的修例风波,虽一度导致部分香港青年对内地产生隔阂,但随着越来越多港青亲身深入接触湾区,尤其是像南沙这样三地融合发展的前沿示范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整体观感正日益得到改善。可见,南沙之于港澳青年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一块助其逐梦圆梦、实现人生价值的乐土,同时也肩负着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正确国家观与民族观的重要使命。
第一,融入港式DNA与国际化元素,构建港澳青年熟悉的生活圈。
位于南沙庆盛高铁站旁的港式国际社区,高度体现了“南沙土地+香港经验”的创新发展理念,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借鉴了大量香港城市运营的经验,目标是打造一个“港人熟悉、国际一流”的城市空间。不少已在南沙生活多年的港青表示,很喜欢港式国际社区的规划设计,指从中看到很多港人习以为常的元素,如集公共服务与康乐设施于一体的综合社区大楼;以火车站等大众运输枢纽为核心,连接其他公交系统、商业与住宅大楼的TOD发展模式等,并期待港式国际社区未来能进一步完善、为未来更多台港澳与海外青年的进驻做好准备。
“广州南沙粤港合作谘询委员会”(下称“谘委会”)于2021年4月由广州市政府成立。谘委会参考香港的谘询委员会运作模式,聘任来自内地和香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就南沙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关系到两地深度合作层面的问题无偿接受谘询,起到“智囊团”的关键角色。在前述的港式国际社区建设中,谘委会内很多香港规划师、测量师的建设性意见,都得到南沙政府的认真考虑与接纳,这也是该社区能在香港青年间获得较高好评的主因之一。有港青表示,从南沙谘委会的实践经验可见,内地政府十分尊重港人的专业知识与意见,并称很乐意为推进南沙下一阶段的发展,从自身角度提出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其一,对于有意到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而言,不少都担心内地繁杂多层的行政审批手续。但实际来到南沙后,他们才惊喜地发现,当地创新设立的政务港澳服务中心,专门为有意来南沙投资发展的港澳企业、机构及人才提供一站式商事登记服务与优惠政策谘询等;而且采用“港澳专员+内地专员”2对1的服务模式,能有效弥合三地在制度文化、生活环境上的差异,让整套政务办理流程更便捷顺畅。
其二,南沙作为湾区三地专业资格互认的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不断拓展港澳专业人士在内地可从事的业务范围,早前才对建筑及相关工程谘询行业实施开放。这一打通两地专业人才流动的创新举措,在一众港澳青年专才间广受好评,不少人表示非常期待能在内地开拓新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创业或就业,很多香港青年都反映,之所以较难挣得人生第一桶金,为后续的梦想打拼创造条件,很大程度都归结于当地高昂的生活成本。而南沙则精准切中了港澳青年的这一“痛点”,向他们提供港澳新青寓等资助房屋,每年还会发放丰厚的住宿、生活与医疗保险补贴等。不少港澳青年大赞,南沙360度全覆盖的生活配套支持,让他们能够放下日常生活的担子,得以轻装上阵全力拼事业。
第一,将南沙经验延伸应用至两岸青年交流。把在南沙或湾区中创新采用且反响积极的港澳青年政策,以边行边试的方法在全国多个海峡两岸青创基地中率先推广,并根据台青的反馈与早期实践经验作必要调整,进而将改良后的政策在范围更广的福建、长三角等台青聚居地全域实施。
第二,鼓励并支持台青投入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区位优越,不仅是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往来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沟通两岸的关键枢纽之一。湾区未来的定位,应该扩容为粤台港澳四地青年共建共创的梦工厂,透过把台青目前在湾区享有的各项政策优惠,逐步提升至全面向港澳青年看齐的水平,吸引更多台青进驻湾区开创事业,实现台青与湾区的互惠共赢。
第三,在设计面向台青的政策时,宜适当融入台湾元素并调动台青参与的积极性。南沙的港式国际社区与谘委会实践经验,令我们看到要让港澳或台湾青年真心实意融入、拥抱国家,除了在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上要予以尊重、包容外,也要不吝于向其提供抒发意见、参与决策的渠道,从而培养其形成“我也是这里一分子”的主人翁意识。遵从这一原则打磨形成的台青政策,必能够贴合台青的切身需求并为其所真诚欢迎。
中评社香港2月14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发表了“从南沙经验看两岸青年交流的优化思路”的观点:
今天,我们大家共聚一堂,来探讨湾区在两岸青年交融中的角色。在此,我想聚焦粤港澳青年交融对两岸青年交融的经验与启示,首先着眼南沙案例,总结其近年来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创新举措、及其在港澳青年间取得的正面反馈与积极影响;然后,借鉴南沙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目前台湾青年融入祖国大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提炼出可以为深化两岸青年交融所用的政策优化思路。
自五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持续如火如荼推进,三地人员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往来日趋紧密,湾区已愈益成为港澳青年寻梦之地的代名词,而其中以广州的南沙自贸区最具代表性。目前,南沙已建成以创享湾为龙头的1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着力打造为港澳青年湾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中转站。
依托我们中评智库的大数据中心平台,透过分析梳理有关港澳青年前往南沙求学、工作、生活的社交媒体数据,发现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从物理层面拉近港澳青年与内地之间的距离外,在心灵层面也不断提升着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与祖国的发展与命运更加同频共振。2019年的修例风波,虽一度导致部分香港青年对内地产生隔阂,但随着越来越多港青亲身深入接触湾区,尤其是像南沙这样三地融合发展的前沿示范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整体观感正日益得到改善。可见,南沙之于港澳青年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一块助其逐梦圆梦、实现人生价值的乐土,同时也肩负着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正确国家观与民族观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