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七级阵风呼啸 两岸青年挽臂长城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和大陆青年志愿者在八达岭长城前合影留念。(中评社 姜宜芃摄)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凛冽寒风掠过斑驳城砖,卷起积雪如烟。2月12日上午,台湾大九学堂学员与大陆青年志愿者迎着-12℃的刺骨低温,共攀北京八达岭长城。七级阵风呼啸中,两岸青年紧挽臂膀、逆风而上,在千年古墙上踏出“同舟共济”的坚定足迹,斑驳城墙记录下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身影。

  上午九时,朔风裹挟细雪扑向八达岭关口。北京卫视主持人李杨薇以“风越大,情越燃”破题,带领两岸青年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合影留念。踏着覆冰的青砖台阶,队伍沿北段城墙蜿蜒而上。行至北四楼,狂风掀起积雪形成“白雾墙”,众人挤进敌楼避风。嘉靖三十五年,来自九边十三省的工匠在此共筑防线;五百年后,两岸青年在此共御风雪。长城从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血脉相连的见证。

李杨薇向台湾同胞们讲解八达岭长城的历史文化。(中评社 姜宜芃摄)

 
  登顶时刻,站在海拔888米的“好汉坡”向远方眺望,长城如游龙盘踞在群山之间,台湾大九学堂学员纷纷感叹眼前的壮丽山河美景。秦始皇曾用砖石连起六国边墙,如今,两岸青年们用真心连起两岸心灵——这是新时代的长城。” 

  此次极寒中的攀登刻意未减难度:“让两岸青年共同体验‘困难模式’,才能在相互扶持中真正理解‘命运与共’四字的重量。”今日吹过我们的风,五百年前也吹过修筑长城的先人——两岸青年要做的,就是让这股风继续吹向未来,继续传递两岸情谊的薪火。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生北京行”的活动突出北京“双奥之城”资源优势,聚焦冰雪盛会、历史文化、硬核科技三大核心内容,这是大九学堂2025年到大陆交流的第一个团,由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带领,聚集了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东海大学、世新大学、高雄科技大学等多所台湾高校的近40名青年学生参加。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正在拍摄八达岭长城。(中评社 姜宜芃摄)

李杨薇向台湾同胞们讲解八达岭长城的历史文化。(中评社 姜宜芃摄)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在八达岭长城参观。(中评社 姜宜芃摄)

李杨薇向台湾同胞们讲解八达岭长城的历史文化。(中评社 姜宜芃摄)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和大陆青年志愿者在八达岭长城前合影留念。(中评社 姜宜芃摄)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凛冽寒风掠过斑驳城砖,卷起积雪如烟。2月12日上午,台湾大九学堂学员与大陆青年志愿者迎着-12℃的刺骨低温,共攀北京八达岭长城。七级阵风呼啸中,两岸青年紧挽臂膀、逆风而上,在千年古墙上踏出“同舟共济”的坚定足迹,斑驳城墙记录下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身影。

  上午九时,朔风裹挟细雪扑向八达岭关口。北京卫视主持人李杨薇以“风越大,情越燃”破题,带领两岸青年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合影留念。踏着覆冰的青砖台阶,队伍沿北段城墙蜿蜒而上。行至北四楼,狂风掀起积雪形成“白雾墙”,众人挤进敌楼避风。嘉靖三十五年,来自九边十三省的工匠在此共筑防线;五百年后,两岸青年在此共御风雪。长城从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血脉相连的见证。

中国机械库最核心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