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韩国应推进多重均衡国家战略

  中评社首尔7月19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在7月8日《中央日报》的专栏中,首尔大学教授、《中央日报》“重启韩国”顾问委员崔昌熔(音)指出,在美国根据自身利益转向多元化经济安全合作、中国全力推动中华复兴的国际格局下,韩国应摆脱“安美经中”等特定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国家战略格局,将战略外延延伸至中东与南美地区。文章编译如下:

  尽管韩国国内政治因总统弹劾与新政府成立而动荡不安,主要国家却纷纷根据“大转型时代”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国家战略。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于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美国优先”百日行动,浓缩展现了特朗普政府在执政首百日内所推进的外交政策成果与战略方向。该报告围绕“美国优先外交政策”、“构建公平的经济与贸易关系”等六大主题展开,并以一句话开篇:“我们花费的每块美元,我们资助的每个项目,我们推行的每项政策,都必须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之一的回答:它是否让美国更安全?它是否让美国更强大?或者它是否让美国更繁荣?”这句话可谓是美国至上主义与国家利益优先主义的高度体现。

  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近期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及“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国际活动中的讲话内容,清晰展现出中国对外战略与特朗普政府的鲜明对比。中国宣布将扩大美国所缩减的海外援助与发展合作,并在气候、环境与能源转型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团结(Solidarity)、发展、文明、和平、民心”五大工程为支柱,中国将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并在气候与环境等全球公共品领域,倡导多边主义、国际合作与“公正转型”的原则,明确表达了其进入国际社会普遍规范与制度体系的意图。

  针对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引发关注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预算削减85%(约800亿美元)及既有援助项目的缩减,有观点认为这将削弱美国的领导力与软实力。此类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若深入审视美国国家战略及未来走向,便可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仅凭援助预算的削减,便断言美国影响力正在衰退,未免过于片面。报告所涵盖的国家超过40个,美国将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列为威胁或敌对国家,并采取先发制人的威慑战略。与此同时,美国对巴拿马等拉美国家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撤回,对伊拉克则为牵制伊朗而推进高达300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对非洲国家则着力构建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由此可见,美国正将因削减对外援助与国际组织分摊费用而腾出的可用资源,转化为以双边为中心的选择性经济与安全合作战略。   至于中国方面,若仅从官方文件来看,其对外战略似乎与美国民主党政府所倡导的自由主义多边主义及以海外援助推动全球责任实践的理念高度相似。然而,若细读其内涵,则不难发现中国所追求的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多边主义、以中国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国际发展合作,以及以中国文化传播为目标的文明输出。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所谓“安保依赖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二元论式“安美经中”战略,已不再符合多重均衡战略所要求的现实。过于理想化的“均衡者论”同样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战略构想。我们必须摆脱《我们不瞭解美国》(作者:金东贤(音))中所提及的“韩半岛地心说”思维。不能因偏重某一特定话语或单一视角,而自我压缩战略空间,陷入战略误判。在维持对朝鲜威胁的最优应对态势的同时,韩国应拓展与“亚太战略”及“印太战略”相呼应的国家战略格局。

  应积极推进涵盖东南亚、南美、东欧及中东地区的“为安全与和平而开展的海洋国际合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转型、绿色能源发展、冲突地区的重建与复原,皆为韩国长期积累经验与能力的领域,国际社会对此的期待与需求也将日益提升。我们应摒弃“开发合作会消耗国内资源”的狭隘观点,认识到其作为促进国内产业与经济活力的经济—外交—国防融合型战略工具的重要价值。今年正好是制定第四次《国际发展合作基本计划》并选定重点合作国家的年份,恰逢提出国际发展合作愿景与战略的关键时机。这是一个洞察国际社会宏大趋势、制定提升国家格局的中长期应对战略的绝佳契机。   中评社首尔7月19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在7月8日《中央日报》的专栏中,首尔大学教授、《中央日报》“重启韩国”顾问委员崔昌熔(音)指出,在美国根据自身利益转向多元化经济安全合作、中国全力推动中华复兴的国际格局下,韩国应摆脱“安美经中”等特定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国家战略格局,将战略外延延伸至中东与南美地区。文章编译如下:

  尽管韩国国内政治因总统弹劾与新政府成立而动荡不安,主要国家却纷纷根据“大转型时代”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国家战略。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于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美国优先”百日行动,浓缩展现了特朗普政府在执政首百日内所推进的外交政策成果与战略方向。该报告围绕“美国优先外交政策”、“构建公平的经济与贸易关系”等六大主题展开,并以一句话开篇:“我们花费的每块美元,我们资助的每个项目,我们推行的每项政策,都必须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之一的回答:它是否让美国更安全?它是否让美国更强大?或者它是否让美国更繁荣?”这句话可谓是美国至上主义与国家利益优先主义的高度体现。

  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近期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及“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国际活动中的讲话内容,清晰展现出中国对外战略与特朗普政府的鲜明对比。中国宣布将扩大美国所缩减的海外援助与发展合作,并在气候、环境与能源转型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团结(Solidarity)、发展、文明、和平、民心”五大工程为支柱,中国将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并在气候与环境等全球公共品领域,倡导多边主义、国际合作与“公正转型”的原则,明确表达了其进入国际社会普遍规范与制度体系的意图。

  针对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引发关注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预算削减85%(约800亿美元)及既有援助项目的缩减,有观点认为这将削弱美国的领导力与软实力。此类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若深入审视美国国家战略及未来走向,便可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仅凭援助预算的削减,便断言美国影响力正在衰退,未免过于片面。报告所涵盖的国家超过40个,美国将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列为威胁或敌对国家,并采取先发制人的威慑战略。与此同时,美国对巴拿马等拉美国家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撤回,对伊拉克则为牵制伊朗而推进高达300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对非洲国家则着力构建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由此可见,美国正将因削减对外援助与国际组织分摊费用而腾出的可用资源,转化为以双边为中心的选择性经济与安全合作战略。

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