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疗援港抗疫日记
2月19日,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派遣的第二批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经深圳湾口岸赴港开展重症研究、治疗和核酸采样检测等工作。
来来往往的香港同胞记住了医疗队员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情真意切地道出一句句:“唔该晒(多谢)”。路边经过的私家车里,有车主默默给队员比出“加油”的手势。无论冷雨还是艶阳天,队员们一日无休,及时到场、快速检测,只盼香港早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
忙碌之余,负责核酸采样的医疗队员碎片化地记录下近1个月的感受。短短一两分钟的核酸采样,架起了风雨中连接内地医护人员与香港市民的“心桥”。
无处不在的谢意
医疗队是冒雨连夜抵达香港的。气温骤降、冷雨纷纷,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队员被分到马鞍山游乐场,负责核酸采样。
香港的核酸采样需要鼻、咽拭子一起检测,一些市民对鼻拭子十分紧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司徒妙琼已是第二次“出征”香港,上一次是2020年。此次她主动请缨出征,希望凭这几年的抗疫经验,为香港扛过第五波疫情贡献一分力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唐春苑在日记里写道,很多香港市民特地从其他地点赶过来做检测,检测完仍不忘对医疗队竖起大拇指点赞。“虽然不能握你们灵活纤细的双手,但是我体会到了你们的轻柔和熟练,感谢你们!”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做完核酸后,突然送给医疗队一张她自己手绘的卡片,图案是戴着口罩的“冰墩墩”。接过这张卡片,看见上面用中、英文写着“谢谢你”时,大家非常感动。
2月23日,香港的天气终于放晴。来排队做核酸的市民明显增多,一天忙碌下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嘉敏正走向返程大巴车时,耳边突然传来温柔的声音:“唔该晒(多谢)你们啊,辛苦。”迟缓了两秒,王嘉敏回过头,看到一对母女。“真系唔该晒(真是多谢)你啊!”小女孩突然半鞠躬道谢,不知所措的王嘉敏只能连忙摆手说:“唔使唔该(不用谢)!”
在王嘉敏看来,核酸采样对于护士来说,操作起来并不复杂。但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操作的意义都不一样。“对于要办理住院的患者,它是一张入场券;对于上班一族,它是支撑家庭经济的凭证;对于这个时期的香港,它更是安居乐业的大前提。小女孩和她妈妈的眼神,更加坚定了我的使命感。原来,我并不复杂的一次检测,可以带给她们如此的感动。”王嘉敏说。
支援香港期间,医疗队每天两点一线辗转在酒店和检测场地。短短15分钟的车程,队员们看着安静的街道没有记忆中喧闹,可爱的笑容在口罩底下与人相见。大疫情下,小口罩里,能体会到每个市民很渴望回到以前的样子。
“我来试试‘国家队’的手法。”一位香港市民来做核酸时问了刘巧芳很多问题,并惊讶地说:“现在天气这么热,闷在防护服里连续工作4小时,不喝水也不去卫生间,你一定很难受吧?”刘巧芳说:“我可以克制的,工作前都不喝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萍发现,每天与医疗队有声音交流的仅有3类人:“一是酒店工作人员,他们每天早晚都会对我们每一位出发队员说,‘辛苦你们了,注意安全’‘你们辛苦了,好好休息’;二是不管天气风雨交加还是阳光灿烂,每天准时护送我们上下班的司机和导游,在往返核酸采样点的路途中,还不忘为我们讲解香港文化;三是前来核酸采样的市民,不断对我们致谢。”
很多时候,队员们与香港同胞的交流也是无声的。“每当往返核酸采样点的时候,车窗外总是有香港警察向我们招手致敬;车在等红绿灯的片刻,旁边私家车或者公交车上的市民,隔着车窗为我们比起‘加油’的手势。在这些无声交流的片刻,我听到了香港市民对我们的鼓舞,也看到了香港市民积极抗击疫情的信心与期望。”王萍日记里写道,这让大家更加有信心、有动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健康的“绿”很快就会回来
进入3月,香港天气是热辣辣的。
医疗队每天采集的核酸标本量,常常会打破前一天的纪录。一天,一个小男孩被奶奶带来做核酸,奶奶已是满头白发,小朋友很配合地做完核酸检测后,在外面站着等奶奶。看着祖孙远去的背影,陈宇冰在日记里写道:“连小朋友们都这么积极配合核酸检测的工作,有如此强的自我防护意识,相信战胜疫情的曙光就在眼前。”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殷良春发现香港市民很配合工作,按要求排队,秩序井然,“他们的配合大大提高了采样工作的效率。有些队员的粤语表达不那么流畅,他们会理解我们,用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配合我们的询问,非常暖心”。
3月6日一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来到马鞍山游乐场后,看到前一夜的狂风把采样点临时搭建的20多个整整齐齐的雨棚吹得一片狼藉:帐篷顶布都没了、棚架折断、物资散落一地,地上到处是干枯的树叶和大风过后的沙粒。队员们需要重新搭建核酸采样点,才能开始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23摄氏度的气温下,穿着防护服的队员们频繁地仰头、绑定雨棚,早已汗流浃背。
“我下辈子一定要长高一点!”“绑完你就可以长高了,哈哈哈哈!”王嘉敏的日记里,记录着队员全程如何搭配默契、相互协作、笑声连连。“那一刻,感觉重新建起来的不仅是帐篷,更是医疗队对香港市民的爱。”
作为队里为数不多的男生,除了采样工作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胡智坤主动承担起了很多重活。从内地到香港的路上,胡智坤不停告诉自己,一定要保障自身安全,才能够在这场抗疫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为香港同胞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采样工作。
“所有发生着的,都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司徒妙琼认为,中央的有力支援、香港特区政府的有力举措、香港百姓的全力以赴,汇聚成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就是祖国抗击疫情的底气!”
2月19日,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派遣的第二批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经深圳湾口岸赴港开展重症研究、治疗和核酸采样检测等工作。
来来往往的香港同胞记住了医疗队员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情真意切地道出一句句:“唔该晒(多谢)”。路边经过的私家车里,有车主默默给队员比出“加油”的手势。无论冷雨还是艶阳天,队员们一日无休,及时到场、快速检测,只盼香港早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
忙碌之余,负责核酸采样的医疗队员碎片化地记录下近1个月的感受。短短一两分钟的核酸采样,架起了风雨中连接内地医护人员与香港市民的“心桥”。
无处不在的谢意
医疗队是冒雨连夜抵达香港的。气温骤降、冷雨纷纷,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队员被分到马鞍山游乐场,负责核酸采样。
香港的核酸采样需要鼻、咽拭子一起检测,一些市民对鼻拭子十分紧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司徒妙琼已是第二次“出征”香港,上一次是2020年。此次她主动请缨出征,希望凭这几年的抗疫经验,为香港扛过第五波疫情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