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胜波委员:建议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
这几年,董胜波带领团队深入推进以相控阵技术应用、核心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太赫兹、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多项新技术,攻克了多项工程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成果转化,为解决产品跨代发展难题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他看来,创新是命运所系、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他还多次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实践提出建议。
董胜波认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表现在缺乏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供需不匹配、创新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共同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平台,既可以解决全链条协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探索科研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
在他看来,对科学研究的三个大类: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就科研平台而言应有所区别。
“三者所需的创新平台具有不同特点,应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创新活力。”董胜波说。
他告诉记者,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主要是针对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创新的集中优势,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统筹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
董胜波说,我国每年产生600万至700万名工程师,在应用研究上有巨大优势,但核心竞争力还是要体现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其对解决“卡脖子”问题意义重大。
这几年,董胜波带领团队深入推进以相控阵技术应用、核心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太赫兹、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多项新技术,攻克了多项工程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成果转化,为解决产品跨代发展难题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他看来,创新是命运所系、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他还多次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实践提出建议。
董胜波认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表现在缺乏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供需不匹配、创新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共同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平台,既可以解决全链条协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探索科研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
在他看来,对科学研究的三个大类: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就科研平台而言应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