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吉祥物如何走得更远
历届重大体育赛事,往往都有各具特色的可爱吉祥物,也都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粉丝”,然而像今天这样“一墩难求”的现象却几乎从未出现过。“冰墩墩”的爆红,不仅反映了新的消费潮流,也见证了流行文化的魅力和潜力。“冰墩墩”成功“出圈”,对于打造成功的吉祥物形象IP有怎样的启示?未来应如何持续开发衍生品经济价值,进一步完善产业模式?
消费偏好变化 吉祥物经济将拥有更多可能性
充满现代感的冰壳熊猫“冰墩墩”,温暖红火的挂雪灯笼“雪容融”,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两个吉祥物以其可爱、卖萌的特质迅速俘获了一众“粉丝”的心。不仅是中国网友,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媒体记者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合照,表达自己对“冰墩墩”“雪容融”的喜爱之情。
吉祥物的火热其实并不鲜见,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因为经常摔倒逗笑众人,成为“呆萌”的另类网红。对于喜爱“二次元”文化的年轻人来说,“冰墩墩”也不是第一个“卡通明星”,动漫的手办周边、主题乐园的卡通形象、潮玩盲盒的购买热潮,都与“一墩难求”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上一个“顶流”玲娜贝儿,在上海迪士尼亮相后便一夜爆红,预约通道开放不到1个小时,相关产品便被横扫一空。
相比之下,日本由于其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吉祥物文化也相对成熟,成为一股吹向世界的风潮。在日本,每个县市都有专属吉祥物,企业、政府部门、机场、电视台都会使用吉祥物增加自己的辨识度。吉祥物之间可谓“竞争激烈”。2010年推出的吉祥物熊本熊,以亲切可爱的形象、专门设计的故事,走出熊本县,深受全世界的喜爱,也极大地带动了相关衍生品经济,推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近年来,各地政府、企业也开始了打造吉祥物形象的尝试,不少团队专门赴熊本县取经。各地也创造了不少吉祥物形象,但有知名度的仍然很少。在专家看来,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吉祥物文化土壤,而此次“冰墩墩”的火热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变化,也体现了生产者审美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值得总结经验,未来可以期待更多可能性。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系主任袁玥认为,国内文化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者对电影、动漫、游戏、主题乐园、博物馆的衍生品形态逐渐熟悉与认可,共同培育营造了当下的文化消费氛围。“冰墩墩”被大众追捧,成为时下的流行风潮,是文化衍生品在生产供给方和消费方两个层面都趋向成熟的结果。
新国潮理念 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文化相结合
一个成功的吉祥物是如何诞生的?以“冰墩墩”为例,其设计到传播过程,无不具备成为“爆款”的因素。将冰糖葫芦与冰雪运动联系起来,让代表中国文化的熊猫与冰晶外壳结合塑造“太空熊猫”形象,媒体宣传和互联网传播也功不可没,日本记者辻岗义堂的“追星”行动捧红了这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各类社交媒体快速传播有关“冰墩墩”的信息。
“自媒体与社交媒体拓展了传播广度,网友晒出自己拥有的‘冰墩墩’、各种材料自制‘冰墩墩’,与‘冰墩墩’花式合影,‘冰墩墩’斗舞、挑战4A的种种炫技,各类互动情景被发到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都加速了二次传播。”袁玥说,社交网络增加了“冰墩墩”的曝光频次,让更多人加深了对吉祥物内涵的理解,建立了更真实、更强烈的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
“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曾在采访中表示,“冰墩墩”走俏是商业上的成功,其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表达也非常重要。熊猫是文化元素,怎样把它变成让人喜爱的熊猫是好故事的开始,“如果这个吉祥物不可爱,我们就会陷入自说自话和自娱自乐”。
可以看到,吉祥物不仅是文化符号,形象设计上的巧妙构思、讨喜的性格设定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与二次元、萌态、卡通等流行文化碰撞,通过拟人化方式将文化精神具象化,更易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
完善产业链 进一步开发吉祥物IP经济价值
从过去的经验看,大多数赛会吉祥物都生命力短暂。萌物IP更迭速度之快,更让人担忧吉祥物的未来命运。目前“一墩难求”的“冰墩墩”,是否会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热度逐渐消退,直到被人们遗忘?专家指出,要延长热门IP的生命力,持续维护运营、开发更多经济价值是关键所在。
熊本熊是吉祥物运维的经典样本。经过全方位的包装,它不仅拥有个人主页,还被聘为“公务员”,参加各类活动,到大阪发名片离奇失踪等情节设计,让人们体验到了真实感。目前,熊本熊已走过十多个年头,仍然热度不减,每年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来看,我国的衍生品产业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冰墩墩”的火热也还局限在卖钥匙扣、玩偶等纪念品上,图书、影视、动画、游戏等多领域的衍生产品经济还有待开发。数据显示,我国吉祥物衍生产品产值占比3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吉祥物产业链和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未来,如何拓宽思路,注入创意,持续开发完善产业模式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道“考题”。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张振鹏指出,吉祥物IP的经济价值开发主要在于从形象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形式。产业链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打通创意设计、IP孵化、授权、衍生品开发、商品销售等纵向的上下游环节,另一方面需要实现文化、旅游、版权服务、制造业、商业等业态的横向跨界融合。
“不同的吉祥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一方面需要持续孵化这个形象IP,另一方面则可以结合内容的系列化、内容连载来不断提高这个形象的人气。”陈少峰建议,未来,需要深化产业链的挖掘,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商业边界,比如可以设计这个吉祥物的社交圈、朋友等等,带动其他形象IP的价值提升。吉祥物和动漫形象、潮玩形象等三者具有一些内容上和产业上的共性,可以相互借鉴。
(记者 鲁元珍)
历届重大体育赛事,往往都有各具特色的可爱吉祥物,也都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粉丝”,然而像今天这样“一墩难求”的现象却几乎从未出现过。“冰墩墩”的爆红,不仅反映了新的消费潮流,也见证了流行文化的魅力和潜力。“冰墩墩”成功“出圈”,对于打造成功的吉祥物形象IP有怎样的启示?未来应如何持续开发衍生品经济价值,进一步完善产业模式?
消费偏好变化 吉祥物经济将拥有更多可能性
充满现代感的冰壳熊猫“冰墩墩”,温暖红火的挂雪灯笼“雪容融”,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两个吉祥物以其可爱、卖萌的特质迅速俘获了一众“粉丝”的心。不仅是中国网友,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媒体记者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合照,表达自己对“冰墩墩”“雪容融”的喜爱之情。
吉祥物的火热其实并不鲜见,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因为经常摔倒逗笑众人,成为“呆萌”的另类网红。对于喜爱“二次元”文化的年轻人来说,“冰墩墩”也不是第一个“卡通明星”,动漫的手办周边、主题乐园的卡通形象、潮玩盲盒的购买热潮,都与“一墩难求”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上一个“顶流”玲娜贝儿,在上海迪士尼亮相后便一夜爆红,预约通道开放不到1个小时,相关产品便被横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