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
王平久身上有着很多的标签,他曾在2004年起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文化官员,策划逾100场大型活动,他现任央视电影频道副总编辑,同时受委派深度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活动组织工作。但是,在社会舆论特别是乐迷朋友们看来,王平久身上最闪亮的标签,是中国乐坛著名的词作家、音乐人。他的词作风格多变,有的恢弘大气,有的温婉细腻,有的灵动活泼,但不变得是,他的词作总能直指人心,令人忍不住跟着吟唱。
“这些年来,我关于奥运、关于北京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王平久告诉记者,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他参与组织策划、创作了《北京欢迎你》等多首家喻户晓的奥运歌曲,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延续奥运精神与情怀,创作了《北京祝福你》。在本届冬奥会,王平久再次爆发出强大的创作力,共参与创作了12首歌曲。14年间,他的音乐几乎已成为中国奥运梦的BGM。
王平久介绍,他关于冬奥歌曲的创作始于北京申办冬奥之际。《我的梦》表达对申冬奥成功的期盼。《叫醒冬天》为成龙演唱而订制,正如歌词“叫醒冬天是心和心共鸣的欢乐颂”,传达的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唤,唤醒每个人对于奥林匹克梦想、对冬奥的关注和参与。《北京》将流行、摇滚和二胡、三弦等传统中乐元素结合,展现北京城市文化风采。
王平久创作的冬奥歌曲中,在北京申冬奥成功当天推出的,由著名歌唱家陈思思演唱的《雪恋》获得广泛好评。“这首歌曲的词作非常细腻考究,希望能够表达出冰雪带给人类的哲思,通过‘我的眼/万物众生多少年/一支梅花是冬天’写出万物、写出时令、写出永恒的意义,更与冬奥会拚搏、坚韧、恒久的精神高度吻合”,王平久说。《雪恋》不仅获得乐迷的喜爱,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王平久创作的冬奥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已成为全民传唱的现象级文化事件。他在歌词中,用“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我们都拥有爱/来把所有门全都敞开”诠释了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内涵,获得全网热搜、热榜超530个,总覆盖量超过400亿次,全网自发参与作品4.5万余件。此外,在2月1日大年初一,王平久还将推出由百余位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音乐人、电影人演绎的音乐短片,向世界发出重磅的声音。
这一首首歌曲不仅反映着创作者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时代翻天覆地的变迁。“如果说,14年前的《北京欢迎你》就像胡同里一户人家做好了所有准备,热情地开门迎客;那如今《我们北京见》里的“双奥之城”北京,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她的自信从容,这也是当今中国国际地位与世界格局的写照”,王平久动情地说,14年前,北京奥运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时我们追求“梦想”,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在内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者、倡导者、建设者,发出着“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和世界人民一道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平衡创作和策划的“救火队员” “双奥”火炬手倍感光荣
过去的一年,王平久的主要工作几乎都与北京冬奥密切相关。他曾参与组织冬奥火炬、奖牌、口号发布活动,倒计时一周年、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和“冬奥值日生计划”活动。推出故事短片《冰雪之约》成为冬奥最具影响力宣传片之一。此外,他也负责北京冬奥会歌曲征集活动,组织拍摄20多首歌曲MV。与此同时,经过层层选拔,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和国际奥委会批准,由王平久创作的志愿者主题歌《燃烧的雪花》、火炬主题歌《希望之火》、口号主题歌《一起向未来》、倒计时百天主题歌《我们北京见》相继推出。
谈及在参与筹备冬奥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王平久笑着说,那应该是自己经常作为“救火队员”,在活动筹备的紧要关头,要同时迅速做好活动策划和歌曲的创作,“对我既是挑战,也是动力”。他说,歌曲创作与大型活动的策划之间不是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因为始终活跃在活动现场的第一线,才能感受到观众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从而找到准确的表达。
对于王平久自己而言,既是夏季奥运会的火炬手,也是冬季奥运会的火炬手,这是令他深感难得、倍感光荣的事。冬奥会即将开幕,王平久最关注的就是,冬奥会的安全举办。“我相信,北京作为全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既会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也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记忆的烙印”,王平久说。
“在一线”是初心 创作要为人民而作 为时代而歌
“我不是专业的词作家,我始终是一个奋战在一线的新闻人、策划人、导演。”这样的回答,出自于王平久这样中国歌坛负有盛名且高产的词作家之口,令人颇感惊讶。不过,他的解释却令人心服口服。王平久说,与一些艺术家不同,他不需要刻意采风,因为他一直活跃在一线,所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我一直在用文艺的方式发挥新闻的作用,始终保持创作有感而发、由心而发,回应时代、呼应人民”,王平久说。
王平久的履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曾参军入伍,有着十年的军旅生涯,随后转业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启新闻人的生涯,如今他担任央视电影频道副总编辑。“双奥”人、策划人、音乐人、电影人,这几重角色给王平久带来的更多是动力。“做电影人要说电影人的语言,做音乐人要用音乐人的语言,做大型活动要说大型活动的语言,但事实上,音乐、大型活动、电影对我而言,都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它们之间是共通的,只要内心真诚,表达的内核是一致的,无需刻意的转换”,他说。
“在一线,更勤奋”是王平久的初心。他说,长期奋战在一线,令他始终关注和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更加注重通过老百姓的视角去创作,更加注重歌曲的策划和传播,注重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呼应时代所需,力图与听众对话。“真诚、真心,是创作的根本”,王平久说,任何创作都要由心而发,为人民而作,为时代而歌。
大湾区文脉相连 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愿伴飞桥跨晴空 / 湾升明月 尽收人间银河......”2021年9月,“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王菲演唱的这首《湾》,再次惊艳了中国乐坛。王菲空灵婉转的嗓音,与悠扬的旋律、富有诗意的歌词完美契合,宛如优美的画卷。
谈及创作《湾》时的感受,王平久说,当时他心中的意向是港珠澳大桥和一轮团圆的明月,不只是写《湾》的歌词,包括设计整场晚会的主标识,出发点都源自港珠澳大桥。在歌词中,“愿伴飞桥跨晴空”里的“飞桥”就是指港珠澳大桥。
“《湾》第一段写的是大湾区,因为湾区也像人弯曲的胳膊,11座城市枕在大湾区的臂弯中,才有了‘我抱星月,在这天祥地和’;在‘伴飞桥跨晴空’‘乘长风,挂帆追’的描绘中,听众可以想像大湾区11个城市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场面”,王平久说。
这次在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献声,是久违乐坛的王菲难得演唱的新歌。王平久说,在创作歌曲时,他与曲作者常石磊一直在想这首歌由谁演唱。“王菲是不二人选,于是我们把歌曲小样发给了她,她听后发现这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便很快回应了演唱的邀约”,王平久回忆说。
作为著名音乐人,王平久深深感受到,在过去的一年,大湾区融合发展成果显着、未来可期。他表示,大湾区文脉、血脉本就是紧密相连、相通,文艺作品的交流可以更好实现彼此的对话沟通,让人心更加亲近。他还透露,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他及团队已经始筹备更多关于祖国统一、关于大湾区融合发展、关于庆祝香港回归的文艺活动,乐迷朋友可以尽请期待。
王平久身上有着很多的标签,他曾在2004年起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文化官员,策划逾100场大型活动,他现任央视电影频道副总编辑,同时受委派深度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活动组织工作。但是,在社会舆论特别是乐迷朋友们看来,王平久身上最闪亮的标签,是中国乐坛著名的词作家、音乐人。他的词作风格多变,有的恢弘大气,有的温婉细腻,有的灵动活泼,但不变得是,他的词作总能直指人心,令人忍不住跟着吟唱。
“这些年来,我关于奥运、关于北京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王平久告诉记者,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他参与组织策划、创作了《北京欢迎你》等多首家喻户晓的奥运歌曲,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延续奥运精神与情怀,创作了《北京祝福你》。在本届冬奥会,王平久再次爆发出强大的创作力,共参与创作了12首歌曲。14年间,他的音乐几乎已成为中国奥运梦的BGM。
王平久介绍,他关于冬奥歌曲的创作始于北京申办冬奥之际。《我的梦》表达对申冬奥成功的期盼。《叫醒冬天》为成龙演唱而订制,正如歌词“叫醒冬天是心和心共鸣的欢乐颂”,传达的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唤,唤醒每个人对于奥林匹克梦想、对冬奥的关注和参与。《北京》将流行、摇滚和二胡、三弦等传统中乐元素结合,展现北京城市文化风采。
王平久创作的冬奥歌曲中,在北京申冬奥成功当天推出的,由著名歌唱家陈思思演唱的《雪恋》获得广泛好评。“这首歌曲的词作非常细腻考究,希望能够表达出冰雪带给人类的哲思,通过‘我的眼/万物众生多少年/一支梅花是冬天’写出万物、写出时令、写出永恒的意义,更与冬奥会拚搏、坚韧、恒久的精神高度吻合”,王平久说。《雪恋》不仅获得乐迷的喜爱,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王平久创作的冬奥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已成为全民传唱的现象级文化事件。他在歌词中,用“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我们都拥有爱/来把所有门全都敞开”诠释了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内涵,获得全网热搜、热榜超530个,总覆盖量超过400亿次,全网自发参与作品4.5万余件。此外,在2月1日大年初一,王平久还将推出由百余位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音乐人、电影人演绎的音乐短片,向世界发出重磅的声音。
这一首首歌曲不仅反映着创作者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时代翻天覆地的变迁。“如果说,14年前的《北京欢迎你》就像胡同里一户人家做好了所有准备,热情地开门迎客;那如今《我们北京见》里的“双奥之城”北京,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她的自信从容,这也是当今中国国际地位与世界格局的写照”,王平久动情地说,14年前,北京奥运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时我们追求“梦想”,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在内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者、倡导者、建设者,发出着“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和世界人民一道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平衡创作和策划的“救火队员” “双奥”火炬手倍感光荣
过去的一年,王平久的主要工作几乎都与北京冬奥密切相关。他曾参与组织冬奥火炬、奖牌、口号发布活动,倒计时一周年、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和“冬奥值日生计划”活动。推出故事短片《冰雪之约》成为冬奥最具影响力宣传片之一。此外,他也负责北京冬奥会歌曲征集活动,组织拍摄20多首歌曲MV。与此同时,经过层层选拔,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和国际奥委会批准,由王平久创作的志愿者主题歌《燃烧的雪花》、火炬主题歌《希望之火》、口号主题歌《一起向未来》、倒计时百天主题歌《我们北京见》相继推出。
谈及在参与筹备冬奥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王平久笑着说,那应该是自己经常作为“救火队员”,在活动筹备的紧要关头,要同时迅速做好活动策划和歌曲的创作,“对我既是挑战,也是动力”。他说,歌曲创作与大型活动的策划之间不是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因为始终活跃在活动现场的第一线,才能感受到观众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从而找到准确的表达。
对于王平久自己而言,既是夏季奥运会的火炬手,也是冬季奥运会的火炬手,这是令他深感难得、倍感光荣的事。冬奥会即将开幕,王平久最关注的就是,冬奥会的安全举办。“我相信,北京作为全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既会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也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记忆的烙印”,王平久说。
“在一线”是初心 创作要为人民而作 为时代而歌
“我不是专业的词作家,我始终是一个奋战在一线的新闻人、策划人、导演。”这样的回答,出自于王平久这样中国歌坛负有盛名且高产的词作家之口,令人颇感惊讶。不过,他的解释却令人心服口服。王平久说,与一些艺术家不同,他不需要刻意采风,因为他一直活跃在一线,所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我一直在用文艺的方式发挥新闻的作用,始终保持创作有感而发、由心而发,回应时代、呼应人民”,王平久说。
王平久的履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曾参军入伍,有着十年的军旅生涯,随后转业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启新闻人的生涯,如今他担任央视电影频道副总编辑。“双奥”人、策划人、音乐人、电影人,这几重角色给王平久带来的更多是动力。“做电影人要说电影人的语言,做音乐人要用音乐人的语言,做大型活动要说大型活动的语言,但事实上,音乐、大型活动、电影对我而言,都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它们之间是共通的,只要内心真诚,表达的内核是一致的,无需刻意的转换”,他说。
“在一线,更勤奋”是王平久的初心。他说,长期奋战在一线,令他始终关注和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更加注重通过老百姓的视角去创作,更加注重歌曲的策划和传播,注重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呼应时代所需,力图与听众对话。“真诚、真心,是创作的根本”,王平久说,任何创作都要由心而发,为人民而作,为时代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