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伊朗空袭暴露出的特朗普几项真相

  中评社首尔7月8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在6月27日《中央日报》“全球焦点”专栏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基辛格讲席教授迈克尔·格林指出,美国对伊朗的攻击表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外政策比第一任期更为强硬,此次行动的结果也使人们关注他是否会清除“反对对外干预派”。他强调,此次事件证明了所谓的独裁国家联盟不过是“纸老虎”,这一点对朝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韩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未来围绕朝核问题的朝美外交前景将更加严峻。文章编译如下:

  在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之后,伊朗虽向美军基地发射了导弹,但并未取得显着成果。未来,伊朗可能像以往一样发动恐怖袭击或网络攻击,但此次事态演变为更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哈马斯和真主党在以色列的攻击中遭到重创,伊朗难以指望它们提供援助。伊朗或许会尝试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这很可能会反过来扼住其出口命脉,给本已困难重重的经济带来致命打击。俄罗斯和中国的支持很可能流于表面,难有实际行动。

  此次事件让世界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有了几项新的认识。首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强硬程度远超预期。在“MAGA”阵营中存在多个派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反移民和反“觉醒文化”(Woke)运动着称的白宫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

  外交政策方面,一派是以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和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为代表的亲以色列强硬派,另一派则是反对对外干预的国家情报总监(DNI)图尔西·加巴德和保守派评论员塔克·卡尔森。处于中间立场的有副总统JD·万斯、国防部政策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以及特朗普的智囊史蒂夫·班农。

  他们普遍反对美国介入中东和欧洲事务,但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这些派系自认为代表特朗普的立场,但此次伊朗空袭事件使特朗普站在了是否清除反干预派的十字路口。他已公开批评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纽约时报》也报导了其可能被撤换的消息。如今,世界已意识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路线与孤立主义相去甚远。   其次,美军再次展现了其压倒性的军事力量。通过空军与海军联合欺骗伊朗的防空系统后,美军使用GBU-57“地堡破坏者”对伊朗核设施实施了精确打击,这种破坏力是中国和俄罗斯所不具备的。尽管这种战略是否对中国或朝鲜同样有效尚属未知,但此次所展示的军事实力,已足以令全球所有美国的敌对国家感到震撼。

  第三,尽管出人意料地,特朗普并未走上孤立主义或反对对外干预的道路,但他依然采取单边行动。在七国集团(G7)峰会期间提前返国的特朗普,并未对与参会的主要盟国建立团结作出任何努力。对于美国对伊朗的空袭,美国最重要的盟友——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都迟疑不决,未能立即表态支持。这或许也是因为与前任不同,特朗普政府在行动前并未与主要盟国进行充分协商所致。

  第四,从历史上看,独裁国家在集体安全方面的整合能力远不如民主国家。与建立在普世价值基础上的政府不同,以仇恨为基础建立的独裁政权难以真正团结一致。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很可能正密切关注这一系列事态的发展。特朗普出人意料的强硬姿态、美军展现出的毁灭性军事实力,以及危机中独裁政权之间表现出的无力联盟,都对金正恩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会从中寻找朝鲜发展核武器的正当性依据。因为对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发动攻击,将给美国带来更为巨大的风险。

  特朗普之所以攻击伊朗的核设施,是因为伊朗未能认真对待无核化谈判。2019年在越南河内举行的朝美首脑会谈中,特朗普之所以未与朝鲜达成交易,也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特朗普不会仅因朝鲜拒不妥协的态度就对其发动攻击,但如果朝美谈判得以重启,他仍将对朝鲜的强硬与欺骗心存疑虑。由于金正恩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强硬,朝美外交的前景并不乐观。这是李在明政府必须高度关注的一点。   中评社首尔7月8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在6月27日《中央日报》“全球焦点”专栏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基辛格讲席教授迈克尔·格林指出,美国对伊朗的攻击表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外政策比第一任期更为强硬,此次行动的结果也使人们关注他是否会清除“反对对外干预派”。他强调,此次事件证明了所谓的独裁国家联盟不过是“纸老虎”,这一点对朝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韩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未来围绕朝核问题的朝美外交前景将更加严峻。文章编译如下:

  在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之后,伊朗虽向美军基地发射了导弹,但并未取得显着成果。未来,伊朗可能像以往一样发动恐怖袭击或网络攻击,但此次事态演变为更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哈马斯和真主党在以色列的攻击中遭到重创,伊朗难以指望它们提供援助。伊朗或许会尝试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这很可能会反过来扼住其出口命脉,给本已困难重重的经济带来致命打击。俄罗斯和中国的支持很可能流于表面,难有实际行动。

  此次事件让世界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有了几项新的认识。首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强硬程度远超预期。在“MAGA”阵营中存在多个派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反移民和反“觉醒文化”(Woke)运动着称的白宫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

  外交政策方面,一派是以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和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为代表的亲以色列强硬派,另一派则是反对对外干预的国家情报总监(DNI)图尔西·加巴德和保守派评论员塔克·卡尔森。处于中间立场的有副总统JD·万斯、国防部政策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以及特朗普的智囊史蒂夫·班农。

  他们普遍反对美国介入中东和欧洲事务,但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这些派系自认为代表特朗普的立场,但此次伊朗空袭事件使特朗普站在了是否清除反干预派的十字路口。他已公开批评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纽约时报》也报导了其可能被撤换的消息。如今,世界已意识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路线与孤立主义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