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美对伊朗解法不适用于朝鲜无核化

  中评社首尔7月7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东国大学名誉教授、前统一研究院院长高有焕在《中央日报》专栏中指出,在美国成功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突袭与精确打击并促成停火的背景下,美国也可能在朝核问题上受到动用军事选项的诱惑,而一旦如此,局势升级将可能对韩国构成灾难性的后果。他强调,与以往相比,当前在解决朝核问题上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创造性努力。文章编译如下: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本月23日对伊朗境内的关键核设施进行了精确打击。美国从本土出动搭载尖端地堡破坏炸弹GBU-57的B-2轰炸机,特朗普总统声称已彻底摧毁了伊朗的铀浓缩设施。过去美国在朝鲜无核化问题上因犹豫不决而几乎失败的经验,可能是促使其此次突袭的原因之一。

  看到美国攻击伊朗核设施的场面,朝鲜自然会感到紧张。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谴责此举为“侵犯主权和违反国际法”,正是这种紧张情绪的体现。实际上,国内外专家纷纷担忧,美国的军事选项可能再次被视为解决朝核问题的最后手段。

  美曾于90年代考虑打击朝鲜核设施

  美国曾一度考虑对朝鲜的核开发设施发动攻击。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试图通过处理宁边核反应堆中产生的废燃料棒制造核武器。对此,克林顿政府曾计划对宁边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surgical strike)”。对此有所察觉的金泳三政府强烈反对,理由是朝鲜在遭受攻击后很可能会对韩国展开报复。在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斡旋下,双方得以避免军事冲突。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佩里在回忆录《走在核边缘》中表示:“打击方案虽已设想,但只是最后手段”,“我们首先考虑通过外交手段这一最优方式解决问题。”之后,朝美继续展开协商,并于1994年10月达成《日内瓦核框架协议》。此后,在排除军事选项的情况下,通过《9·19共同声明》(2005年)、《2·13协议》(2007年)、《2·29协议》(2012年)等,不断重复“冻结换取补偿”的模式,即“朝鲜制造危机后再进入谈判”的过程。美国将朝鲜核问题视为“可控的威胁”,并未划定“红线(red line)”。而在美国一方面等待朝鲜政权崩溃、另一方面将朝鲜威胁论作为对华战略工具进行“战略性忍耐”的过程中,朝鲜却加快了核武器技术的进展。最终,特朗普总统在今年1月就任后,甚至称朝鲜为“核国家(nuclear power)”。可以说,美国在尽管担忧局势升级的情况下仍对伊朗发动了攻击,或许正是从其过去对朝鲜优柔寡断政策中汲取的教训。   美国虽然将朝鲜和伊朗同列为“邪恶轴心”,却在对待两国时采取了“双重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地缘政治因素和政权性质的考量。中东地区缺乏支持伊朗的强国,而朝鲜则与其背后的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美国认为,只要与朝鲜最高领导人达成协议,就能阻止对美国的威胁,因此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朝鲜一方面警惕美国动用武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灵活运用危机与对话的策略。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内举行的朝美首脑会谈,也是在其宣称“烈火与愤怒”“彻底摧毁”等军事选项可能性的背景下促成的。

  结果是,自1990年代中期朝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尽管韩半岛避免了军事冲突,但却始终未能实现朝鲜的无核化。如果关于特朗普总统寄给炫耀“兄弟情”的金正恩国务委员长的亲笔信,朝鲜方面甚至未予接收的传闻属实,那他无疑颜面尽失。或许正是因为伊朗出人意料地迅速接受停火,特朗普总统才可能产生将“伊朗方案”——即军事选项——应用于朝鲜的冲动。尽管主流观点认为,朝鲜已拥有核弹头的情况下,美国出于对反击的担忧,不太可能轻易对朝动武,但一旦美国真的动用军事手段,局势极有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对我们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切勿固守过去的朝核无核化方式

  李在明总统曾承诺:“再昂贵的和平也胜于战争”,并表示“将打开与朝鲜的沟通窗口,通过对话与合作构建韩半岛的和平”。新政府继承了前进步政府所倡导的“和平经济论”以及“全面且分阶段的朝核解决方案”。然而,韩半岛的安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即便不论对朝鲜核能力的评估,金正恩自2023年底提出“敌对的两个国家”论后,已彻底切断了南北关系。这意味着新政府难以再作为朝美谈判的调解者或推动者发挥作用。随着乌克兰战争的爆发,朝美关系扩展为西方与反西方的对立格局,而朝鲜一度将美国视为实现其生存目标所不可或缺的对话方,如今却转而依赖俄方。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相比,朝鲜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显着变化。此外,美中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特朗普第二任政府则将“以实力实现和平与恢复威慑力”作为其外交基调。

  韩国新政府一上台,便面临着安保环境的剧变与朝鲜核能力的高度化,同时还需在阻止美国动用军事选项的前提下实现无核化这一复杂方程式。因此,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解决方案与对朝政策若仍“路径依赖”地照搬以往政府的方式,将难以奏效。如今需要的是比以往两倍、三倍的创造性努力。过去未能阻止朝鲜核开发的“完全、可验证且不可逆的无核化(CVID)”或“冻结换取补偿”的交易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应当发挥作用,促成一种“以安全换安全”的交换方式——即回应美国对来自朝鲜本土攻击的“忧虑事项”与朝鲜要求撤销对朝敌视政策的“诉求事项”。因为如果朝鲜对包括体制安全保障与解除制裁在内的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缺乏明确信心,其采取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只有先将朝鲜拉回对话桌,才有可能讨论无核化问题。事实上,朝美关系正常化的蓝图早已在2000年10月的朝美联合公报与2018年6月12日的新加坡联合声明中描绘出来了。   中评社首尔7月7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东国大学名誉教授、前统一研究院院长高有焕在《中央日报》专栏中指出,在美国成功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突袭与精确打击并促成停火的背景下,美国也可能在朝核问题上受到动用军事选项的诱惑,而一旦如此,局势升级将可能对韩国构成灾难性的后果。他强调,与以往相比,当前在解决朝核问题上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创造性努力。文章编译如下: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本月23日对伊朗境内的关键核设施进行了精确打击。美国从本土出动搭载尖端地堡破坏炸弹GBU-57的B-2轰炸机,特朗普总统声称已彻底摧毁了伊朗的铀浓缩设施。过去美国在朝鲜无核化问题上因犹豫不决而几乎失败的经验,可能是促使其此次突袭的原因之一。

  看到美国攻击伊朗核设施的场面,朝鲜自然会感到紧张。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谴责此举为“侵犯主权和违反国际法”,正是这种紧张情绪的体现。实际上,国内外专家纷纷担忧,美国的军事选项可能再次被视为解决朝核问题的最后手段。

  美曾于90年代考虑打击朝鲜核设施

  美国曾一度考虑对朝鲜的核开发设施发动攻击。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试图通过处理宁边核反应堆中产生的废燃料棒制造核武器。对此,克林顿政府曾计划对宁边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surgical strike)”。对此有所察觉的金泳三政府强烈反对,理由是朝鲜在遭受攻击后很可能会对韩国展开报复。在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斡旋下,双方得以避免军事冲突。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佩里在回忆录《走在核边缘》中表示:“打击方案虽已设想,但只是最后手段”,“我们首先考虑通过外交手段这一最优方式解决问题。”之后,朝美继续展开协商,并于1994年10月达成《日内瓦核框架协议》。此后,在排除军事选项的情况下,通过《9·19共同声明》(2005年)、《2·13协议》(2007年)、《2·29协议》(2012年)等,不断重复“冻结换取补偿”的模式,即“朝鲜制造危机后再进入谈判”的过程。美国将朝鲜核问题视为“可控的威胁”,并未划定“红线(red line)”。而在美国一方面等待朝鲜政权崩溃、另一方面将朝鲜威胁论作为对华战略工具进行“战略性忍耐”的过程中,朝鲜却加快了核武器技术的进展。最终,特朗普总统在今年1月就任后,甚至称朝鲜为“核国家(nuclear power)”。可以说,美国在尽管担忧局势升级的情况下仍对伊朗发动了攻击,或许正是从其过去对朝鲜优柔寡断政策中汲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