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专家共同探讨中等强国全球治理新路径

韩国前外长、泰斋未来战略研究院的院长金星焕(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近日开幕,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商国际秩序变革之道。7月4日下午举行的“中等强国与多极世界”专题讨论中,多位国际知名外交官和学者就中等强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独特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思路。该专题讨论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李彬教授主持。

  韩国前外长、泰斋未来战略研究院的院长金星焕在发言中阐述了中等强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他以MIKTA(墨西哥、印尼、韩国、土耳其、澳大利亚)为例,指出这一非正式机制在气候变化、疫情应对、贸易改革和数字治理等领域推动了多边合作。他强调中等强国的定义不应仅凭GDP或军事实力,而应关注其多边主义承诺、调停能力和建立议题联盟的灵活性。中等强国可发挥三大作用:一是通过外交斡旋促进冲突对话,二是在气候、发展等领域设定议程,三是依托非殖民历史背景充当信任桥梁。同时,他承认中等强国面临大国依赖和国际机制边缘化等限制,呼吁通过创新多边机制、加强民间合作来突破约束。他特别敦促中等强国超越“弱国心态”,成为机制建设者与分裂弥合者,同时要求大国重视中等强国的倡议,以共同维护多极世界的和平繁荣。

  印度尼西亚前外长、普拉提亚大学荣誉教授哈桑·维拉尤达指出,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中,尽管大国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分歧加剧,但在应对全球卫生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仍存在共识。然而,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秩序日益脆弱,全球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此背景下,中等强国凭借外交影响力和区域领导力,填补了大国竞争留下的真空,成为维护稳定与推动多极化的关键力量。他以印尼为例,说明中等强国在三大领域的贡献:一是协调竞争集团间的紧张局势;二是规则制定,推动环境保护、人权等国际规范;三是治理创新,即通过区域论坛和跨境合作项目弥补全球组织的失效。同时,他强调中等强国的影响力取决于内部凝聚力、战略联盟和领导力,若出现威权统治等问题,其作用将受限。

  印度前外交秘书、国际中心主任萨仁山提出以G20成员国作为中等强国的实际参照标准。他认为G20的成立本身就确认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特别是在经济治理领域,新兴经济体已获得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参与权。但他强调这种多极化具有不对称性:经济领域的多极化程度远高于安全与军事领域。萨仁山特别提出技术权力将成为国际力量对比的新维度,指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分布可能比经济军事力量更集中。他注意到美国已开始限制人工智能技术扩散,这将加剧权力失衡。在此背景下,他认为未来国际秩序可能呈现区域性松散结构,由大国与中等强国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与经济合作。最后,他提出中等强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跨国议题时,即使能力有限仍能发挥关键作用。他特别强调当前全球治理缺乏道德引领,中等强国应在规则制定和道德重建方面承担特殊责任。

印度尼西亚前外长、普拉提亚大学荣誉教授哈桑·维拉尤(中评社 许思悦摄)

  伊朗驻华大使法兹里表示,当前国际秩序正从单极向多极转型,中等强国已成为全球格局的核心参与者而非边缘角色。他强调中等强国凭借平衡的外交政策、调解冲突能力和区域影响力,能在东西方与南北方之间架设桥梁,并通过多边对话、区域合作及人道援助促进全球稳定。法兹里特别阐述了伊朗作为中等强国的独特作用:依托连接中亚、中东和印度洋的地缘战略位置,伊朗在全球能源安全与区域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并通过参与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推动国际体系平衡。针对中东局势,他认为,外部干预是地区动荡根源,并提出六项地区大国合作建议:建立包容性区域对话机制、创设本土化集体安全机构、解决贫困等不稳定根源、遵守领土完整原则、深化区域经济互联、发展软实力交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杨明杰指出,界定中等强国不应仅依据经济规模或军事力量,而应关注其地区和国际影响力、斡旋能力及外交雄心。他认为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从冷战后时期向新阶段的转型,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在和平领域,超级大国为维持霸权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新秩序,中等国家常被迫服从。其次在发展层面,发达国家军事援助远超发展援助,国防预算激增造成全球资源严重失衡。最后在技术治理上,人工智能可能被超级大国垄断成为霸权工具,威胁中等国家自主性。对此他提出三个平衡路径:一是协调发展与和平的关系,抵制军事化倾向;二是推动区域一体化与新经济秩序建设;三是坚持独立外交政策,在大国竞争中保持战略自主。他强调中等强国应作为国际原则的捍卫者,应该在混乱调整期的国际秩序中把握合作机遇。

  本次讨论为理解中等强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提供了多维视角,也为破解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建设性思路。正如多位发言人所指出,在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抬头的今天,中等强国的集体发声和协调行动,将成为维护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关键力量。

印度前外交秘书、国际中心主任萨仁山(中评社 许思悦摄)

伊朗驻华大使法兹里(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杨明杰(中评社 许思悦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李彬教授(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等强国与多极世界”专题讨论现场(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等强国与多极世界”专题讨论现场(中评社 许思悦摄)

韩国前外长、泰斋未来战略研究院的院长金星焕(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近日开幕,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商国际秩序变革之道。7月4日下午举行的“中等强国与多极世界”专题讨论中,多位国际知名外交官和学者就中等强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独特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思路。该专题讨论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李彬教授主持。

  韩国前外长、泰斋未来战略研究院的院长金星焕在发言中阐述了中等强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他以MIKTA(墨西哥、印尼、韩国、土耳其、澳大利亚)为例,指出这一非正式机制在气候变化、疫情应对、贸易改革和数字治理等领域推动了多边合作。他强调中等强国的定义不应仅凭GDP或军事实力,而应关注其多边主义承诺、调停能力和建立议题联盟的灵活性。中等强国可发挥三大作用:一是通过外交斡旋促进冲突对话,二是在气候、发展等领域设定议程,三是依托非殖民历史背景充当信任桥梁。同时,他承认中等强国面临大国依赖和国际机制边缘化等限制,呼吁通过创新多边机制、加强民间合作来突破约束。他特别敦促中等强国超越“弱国心态”,成为机制建设者与分裂弥合者,同时要求大国重视中等强国的倡议,以共同维护多极世界的和平繁荣。

  印度尼西亚前外长、普拉提亚大学荣誉教授哈桑·维拉尤达指出,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中,尽管大国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分歧加剧,但在应对全球卫生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仍存在共识。然而,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秩序日益脆弱,全球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此背景下,中等强国凭借外交影响力和区域领导力,填补了大国竞争留下的真空,成为维护稳定与推动多极化的关键力量。他以印尼为例,说明中等强国在三大领域的贡献:一是协调竞争集团间的紧张局势;二是规则制定,推动环境保护、人权等国际规范;三是治理创新,即通过区域论坛和跨境合作项目弥补全球组织的失效。同时,他强调中等强国的影响力取决于内部凝聚力、战略联盟和领导力,若出现威权统治等问题,其作用将受限。

  印度前外交秘书、国际中心主任萨仁山提出以G20成员国作为中等强国的实际参照标准。他认为G20的成立本身就确认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特别是在经济治理领域,新兴经济体已获得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参与权。但他强调这种多极化具有不对称性:经济领域的多极化程度远高于安全与军事领域。萨仁山特别提出技术权力将成为国际力量对比的新维度,指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分布可能比经济军事力量更集中。他注意到美国已开始限制人工智能技术扩散,这将加剧权力失衡。在此背景下,他认为未来国际秩序可能呈现区域性松散结构,由大国与中等强国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与经济合作。最后,他提出中等强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跨国议题时,即使能力有限仍能发挥关键作用。他特别强调当前全球治理缺乏道德引领,中等强国应在规则制定和道德重建方面承担特殊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