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洲:几代人接续努力促中国航天迅速发展

孙泽洲(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海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日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中国航天走过了65个年头了,中国航天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有几代航天人接续努力,使中国航天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十分之快。

  据了解,孙泽洲于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以后,孙泽洲成为了一名航天人。他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孙泽洲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树立了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对于地外天体的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更是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的航天器。而“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应该说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很重要的一步。

  谈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时,孙泽洲表示,这次“天问一号”在环火轨道等了很长时间。“大家可能也很着急,说同期去的‘毅力号’都已经着陆了,为什么我们还在环绕等待?”
孙泽洲说,除了有轨道设计等约束之外,其实“天问一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环火轨道上用自己的相机来获得着陆区高分辨率的影像,以及沙尘天气的预探测,也就是用自己的办法、用自己的手段,来完善对新环境的认知。

  孙泽洲透露,“嫦娥三号”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进行着陆探测,相比其他的航天器来讲,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比例高达80%。“嫦娥四号”又是第一次在月球的背面进行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是行星探测第一步,是对我们并不熟悉的火星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

  “在这三个型号研制过程中,我和团队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有很多新的认知,需要我们在地面通过设计,通过反覆迭代,通过试验,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地面失利或者挫折,使我们掌握到它真正的本质和正确的科学认知。缓解压力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能更多的是直面压力。努力工作就是最好的缓解办法。”

记者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有记者问及如何理解“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孙泽洲表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内涵很丰富。我个人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国家赢得荣誉,给事业的发展注入力量。

  他表示,中国航天走过了65个年头了,中国航天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有几代航天人接续努力,使中国航天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我也非常幸运,能够作为航天的一分子。我的整个工作经历正处于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讲一个数字,我们研究院所研制的航天器第一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42年的时间,第二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6年的时间,第三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3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规模。”

  孙泽洲说,“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当时我们一年能够发射的或者在研的航天器,大概也就是个位数。而到现在我们一年发射的航天器有几十个,在研的更多。再有,从航天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来讲,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好。从科技水平的发展来讲也是世界先进,甚至有些方面是世界领先的地位。”

  孙泽洲表示,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党和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会加快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也会加快推进对于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发展的步伐。“对于我所从事的领域,后续我们还会对小天体也就是太阳系内的小行星等进行探测,我们还会实施火星采样返回。目前,人类的航天器还没有实现对火星的采样返回,我也特别期待我们亲手打造的航天器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再有,我们还要对木星以及太阳系边界进行探测,其实这些任务,现在看来也不是很遥远的,可能在未来的五年、未来的十年,大家能够听到我们任务成功的消息。“对于深空探测领域,其实我们要探索的内容还很多,太阳系很大,宇宙更加广阔。但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其实是全人类的事情,我们做的工作,应该说是服务于人类对于太空的和平利用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和努力,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孙泽洲(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海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日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中国航天走过了65个年头了,中国航天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有几代航天人接续努力,使中国航天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十分之快。

  据了解,孙泽洲于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以后,孙泽洲成为了一名航天人。他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孙泽洲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树立了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对于地外天体的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更是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的航天器。而“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应该说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很重要的一步。

  谈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时,孙泽洲表示,这次“天问一号”在环火轨道等了很长时间。“大家可能也很着急,说同期去的‘毅力号’都已经着陆了,为什么我们还在环绕等待?”
孙泽洲说,除了有轨道设计等约束之外,其实“天问一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环火轨道上用自己的相机来获得着陆区高分辨率的影像,以及沙尘天气的预探测,也就是用自己的办法、用自己的手段,来完善对新环境的认知。

  孙泽洲透露,“嫦娥三号”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进行着陆探测,相比其他的航天器来讲,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比例高达80%。“嫦娥四号”又是第一次在月球的背面进行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是行星探测第一步,是对我们并不熟悉的火星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

  “在这三个型号研制过程中,我和团队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有很多新的认知,需要我们在地面通过设计,通过反覆迭代,通过试验,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地面失利或者挫折,使我们掌握到它真正的本质和正确的科学认知。缓解压力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能更多的是直面压力。努力工作就是最好的缓解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