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 5项倡议强化晚期照顾

团结香港基金发表晚期照顾研究报告(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7月11日电(记者 段晓鲁)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昨日上午发表晚期照顾研究报告,题为《晚期照顾心连心 以人为本共同行》(报告)。是次研究获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担任策略伙伴,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顾政策提出五大建议,推动香港发展更全面、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满足香港人口老化带来的多元需求。

  随着香港人口迅速老化,完善晚期照顾的迫切性愈见显着。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预计将由2025年的23.6%增至2045年33.1%,而8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将由3.3%升至8.6% ,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年龄组别。此人口结构变化促使香港必须针对晚期病人最后阶段的照顾需求,制定全面及具同理心的照顾政策,让晚期病人能活得更有尊严。

  报告指出,政府早前修例推动晚期照顾发展,相关政策应涵盖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并扩展至医疗以外的心理、社会及灵性层面,确保市民在生命最后阶段获得全人照顾。基金会认为,有效的晚期照顾政策不但惠及病人和家属,也能减轻医院因为晚期病人高强度医疗需求,而显着增加的压力。约90%香港市民希望在熟悉环境中度过生命最后阶段,而把护理需求从医院转移至社区正符合他们的意愿,并有望为医疗系统节省每名病人逾9万港元的费用。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表示:“晚期照顾不仅是医疗服务的一环,更是对病人尊严与生活质素的全面守护。报告提出的建议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系统,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能得到温暖与有尊严的陪伴。”

团结香港基金发表晚期照顾研究报告(中评社 段晓鲁摄)

  团结香港基金就应对晚期照顾需求提出五大建议

  (一)强化预设照顾计划发展

  基金会建议香港应制定标准化的“预设照顾计划框架”,积极纳入家庭参与并统一医疗和社福服务的预设照顾计划讨论范围,同时明确界定专业人员的角色,透过专业培训赋权护士、社工和其他非医疗人员等,促进预设照顾计划以至晚期照顾的讨论。基金会亦建议于“医健通”建立预设照顾计划的上传及共享途径,实现跨机构共享实时资料。

  (二)透过三层教育策略优化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对提升公众对晚期照顾的认识至关重要,但现时教育及培训不足,社会甚少公开讨论死亡议题,影响晚期照顾病人的规划及决策质素。基金会建议政府推行三层教育策略,涵盖学校、社区及专业人士,透过设立网上教案分享平台、推动跨界公众教育计划、加强大学及专业机构培训,提升社会对死亡及临终议题的理解与接纳,改善晚期照顾服务质素。

  (三)透过医社协作平台 促进晚期照顾协作

  香港的晚期照顾服务协调不足,导致照顾支援零碎,对病人、照顾者及服务提供者均造成挑战。基金会建议政府建立互通的医社协作平台,与“医健通+”整合,允许多方提供讯息,包括医疗历史、预设照顾计划文件、个人照顾计划及照顾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观察等,促成医疗与社会照顾的跨界别纪录共享。平台亦应设立具转介功能的医疗及社会照顾服务数据库,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透过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并制定数据为本的政策,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四)策略性提升乐龄科技应用

  乐龄科技为提升晚期照顾质素带来创新动力,能满足病人多元需求并减轻照顾者负担,但由于可及性及接受度不足,其使用率仍属偏低。政府应考虑与一站式乐龄科技服务平台合作,于医院及社区推行针对性推广计划,例如把乐龄科技推广融入常规护理,提升市民认知、服务可及性和使用率,从而改善晚期病人及照顾者的照顾质素和生活质素。基金会期望透过以上措施,可以将现行“被动回应”模式转型为“主动识别”系统,让潜在使用者更易获得所需的乐龄科技产品。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林正财(中评社 段晓鲁摄)

  (五)完善配套服务及行政流程 以促进“在居处离世”

  让病人能于家居或安老院舍等熟悉且舒适的环境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符合大多数病人维持自主及尊严善终的期望。随着人口老化及晚期病人增加,社区医疗资源短缺,特别是缺乏能提供持续护理及签发死亡证书的医生,限制了晚期病人的选择。政府应建立分级服务模式,加强发展社区晚期照顾服务,并加强基层医疗培训、扩大纾缓治疗网络及更新专业人员名册,让适合的晚期病人留在社区接受服务,支持在居处离世的选择。

  另外,不少在居处离世个案无法使用公众殓房暂存遗体,家属被迫转向价格昂贵的私营殡仪馆,带来财政负担。为此,政府应扩展公众殓房服务以配合在居处离世的发展。政府亦应完善安老院舍设施和简化死亡登记程序,推动电子化及数码整合,为在居处离世营造有利条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林正财医生指出:“随着港人愈来愈长寿,晚年的生活质素以至晚期照顾的安排值得社会更多的讨论。政府去年的立法及修例为晚期照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未来有赖医社两个界别的紧密合作,为晚期病人及其照顾者提供无缝衔接的护理。”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发展晚期照顾不仅可以满足晚期病人的需要,减轻其照顾者的压力,更是具成本效益的政策措施。我们预计更完善的晚期照顾服务可以为市民、政府及社会节省每名病人逾9万元的医疗开支,提升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建议:“优化政府跨部门协调的关键在于建立互通的资讯平台,加强医疗与社会服务的数据共享与协作,并推动跨专业团队合作,确保病人获得无缝接轨的晚期照顾服务。这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保障病人权益与照顾质素。”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中评社 段晓鲁摄)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中评社 段晓鲁摄)

发布会现场(中评社 段晓鲁摄)

发布会现场(中评社 段晓鲁摄)

团结香港基金发表晚期照顾研究报告(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7月11日电(记者 段晓鲁)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昨日上午发表晚期照顾研究报告,题为《晚期照顾心连心 以人为本共同行》(报告)。是次研究获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担任策略伙伴,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顾政策提出五大建议,推动香港发展更全面、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满足香港人口老化带来的多元需求。

  随着香港人口迅速老化,完善晚期照顾的迫切性愈见显着。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预计将由2025年的23.6%增至2045年33.1%,而8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将由3.3%升至8.6% ,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年龄组别。此人口结构变化促使香港必须针对晚期病人最后阶段的照顾需求,制定全面及具同理心的照顾政策,让晚期病人能活得更有尊严。

  报告指出,政府早前修例推动晚期照顾发展,相关政策应涵盖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并扩展至医疗以外的心理、社会及灵性层面,确保市民在生命最后阶段获得全人照顾。基金会认为,有效的晚期照顾政策不但惠及病人和家属,也能减轻医院因为晚期病人高强度医疗需求,而显着增加的压力。约90%香港市民希望在熟悉环境中度过生命最后阶段,而把护理需求从医院转移至社区正符合他们的意愿,并有望为医疗系统节省每名病人逾9万港元的费用。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表示:“晚期照顾不仅是医疗服务的一环,更是对病人尊严与生活质素的全面守护。报告提出的建议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系统,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能得到温暖与有尊严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