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嘉峪关:农民文保员见证中国文保之变
国家文物局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工作者星散在广袤大地,是田野文物最基层的守护者,而像吕刚一样的业余文保员,是这支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
新华社报道,吕刚的家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观蒲村。历史上,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大量文物古迹。
1972年,因一位牧羊老人的意外发现,嘉峪关市新城镇一带占地13平方公里的魏晋古墓惊世而出,后经多轮考古发掘,在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保留至今的历史文献稀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的发掘及从中出土的大量砖壁画,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接待部负责人卢晓玲说。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当地成立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开展田野文物巡查和发掘,摸清墓葬家底并明确保护范围,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保工作。
因在村里威望高、人脉广,吕刚在2009年被聘为一名业余文保员,在务农之余承担起村域内的文物边界巡查、防火防盗和普法宣传工作。
岗前培训时,他才知道基层文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古墓葬体量大、分布广,且戈壁滩上地广人稀,文物日常管护难度大。
“刚开始大家不知道地下埋着什么。谁家开垦荒地或是浇水灌溉,发生塌陷,才知道是挖到墓葬了。”他回忆说。
偶尔,文保员们会遭到村民的不解和冷眼。每当这时,吕刚就要发挥自己“打辅助”的作用,上前说明情况。“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都是从无到有的,如今正在越来越好。”他说。
随着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更多的文保人员和科技“武器”被投入到文物的保护性开发中。
戈壁滩上竖起了智能视频监控和全自动气象站。地埋入侵报警系统等安防工程让远程“智慧化”守护文物成为可能。
研究所还联合敦煌研究院对墓室的湿度、位移、二氧化碳进行监测,为墓室砖壁画的病害预防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未来,他们计划以数字形式,让这座千年“地下画廊”动起来。
“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进步,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卢晓玲说。
吕刚如今的工作轻松了很多。经过多年的文物保护普法宣传,人为破坏文物的行为不断减少。
闲来无事时,他会去已经对外开放的六号墓里参观。身边的同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以年轻人居多。
站在层层推进的墓室中,环顾四周砖壁画上的佳人曼舞、热闹宴席,吕刚总忍不住赞叹这片土地上先人的智慧。“文物保护凝结了大家的努力,为的就是让这份赞叹和惊喜保存、流传下去。”他说。
国家文物局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工作者星散在广袤大地,是田野文物最基层的守护者,而像吕刚一样的业余文保员,是这支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
新华社报道,吕刚的家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观蒲村。历史上,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大量文物古迹。
1972年,因一位牧羊老人的意外发现,嘉峪关市新城镇一带占地13平方公里的魏晋古墓惊世而出,后经多轮考古发掘,在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保留至今的历史文献稀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的发掘及从中出土的大量砖壁画,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接待部负责人卢晓玲说。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当地成立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开展田野文物巡查和发掘,摸清墓葬家底并明确保护范围,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保工作。
因在村里威望高、人脉广,吕刚在2009年被聘为一名业余文保员,在务农之余承担起村域内的文物边界巡查、防火防盗和普法宣传工作。
岗前培训时,他才知道基层文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古墓葬体量大、分布广,且戈壁滩上地广人稀,文物日常管护难度大。
“刚开始大家不知道地下埋着什么。谁家开垦荒地或是浇水灌溉,发生塌陷,才知道是挖到墓葬了。”他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