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韩新政府的外交基调是什么?

  中评社首尔6月26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在中东局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韩国总统办公室于22日下午发布书面声明,宣布李在明总统将不出席北约峰会。据悉,考虑到会议期间难以促成韩美首脑会谈,且中东局势激化引发国内经济不安,政府判断应聚焦于内政,加快推进包括人事安排在内的应对举措。但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出,此次原可作为在无核化等议题上争取外交实利的契机,其缺席令人颇感可惜。对于尚未展现出明确方向的‘李在明式务实外交’,前驻美大使、庆南大学客座教授安豪荣在《韩国日报》专栏中指出:“自强与团结并行”应成为新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基调。以下为专栏全文:

  新政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安全与经济环境。首先,是大国政治的回归。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际政治结构正朝着一战和二战灾难频发时期——1945年以前的局面回归。在那段历史中,我们曾经历了失去国家的国难。为了防止大国政治的弊端,以美国为主导,艰难建立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我们正是借助这一秩序,维持了国家安全,并实现了被称为“奇迹”的经济发展。然而,如今我们正目睹美国自身也正逐步回归到大国政治的现实。

  在这种局势下,新政府的外交基调应当是什么?在美国自身无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情况下,一些评论人士认为,比起坚持原则,我们应更倾向于追求实际利益,以应对当下的困境。尤其是在日益激化的美中对立中,主张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并采取更加接近中国的外交路线。

  这类主张并非首次出现。实际上,我们曾尝试采取类似的外交路径,惋惜的是,这一尝试最终使我们陷入两难,不仅失去了美国的信任,也未能换取中国的信赖。在当前大国政治所带来的严峻环境中,“自强”与“团结”理应成为我们外交政策的核心基石。

  首先,为实现自强,培养科技、经济与军事实力应当成为国家施政的首要任务,尤其是科技。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安全,正是得益于以KIST的设立和吸引旅美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立国”努力。然而,如今这样的愿景与奋斗似乎已然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期待新政府能够重振这一战略方向。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制造业2025”战略,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层面已实现对我们的超越。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   其次,我们应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在问题意识上与我们相契合的国家,基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强彼此间的联合与合作。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现实中,单打独斗的外交方式已显局限,而强化多边合作正是支撑我国安全与经济的关键支柱。当询问欧洲外交官对于马克龙总统提出的“战略自主性”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时,大多数外交官的回答都是:两者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第三,美国并非应保持距离的对象,而是需要更加智慧地深化合作的国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其在遏制朝鲜核武力方面的作用、在高端产业发展中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先进设备与能源等关键供应链资源,以及其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此外,美国政界与各界人士中,依然有众多声音主张美国应持续发挥其国际领导力。

  第四,与中国维持稳定关系固然至关重要,但短期的利益驱动并非解决之道。我们应持续阐明为何韩国无法背离“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并本着相互尊重与互利共赢的原则,谨慎而稳健地推进与中国的关系。唯有如此,方能避免我们过去在对华外交中经历的关系剧烈起伏的现象。

  第五,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立制度性机制,加强与“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国家的关系,例如推动韩—中亚合作论坛、向东盟常驻派遣大使、加入印度洋环联合会等。以这些努力为基础,我们应进一步深化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携手跨越大国博弈的惊涛骇浪。   中评社首尔6月26日电(记者崔银珍编译)在中东局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韩国总统办公室于22日下午发布书面声明,宣布李在明总统将不出席北约峰会。据悉,考虑到会议期间难以促成韩美首脑会谈,且中东局势激化引发国内经济不安,政府判断应聚焦于内政,加快推进包括人事安排在内的应对举措。但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出,此次原可作为在无核化等议题上争取外交实利的契机,其缺席令人颇感可惜。对于尚未展现出明确方向的‘李在明式务实外交’,前驻美大使、庆南大学客座教授安豪荣在《韩国日报》专栏中指出:“自强与团结并行”应成为新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基调。以下为专栏全文:

  新政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安全与经济环境。首先,是大国政治的回归。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际政治结构正朝着一战和二战灾难频发时期——1945年以前的局面回归。在那段历史中,我们曾经历了失去国家的国难。为了防止大国政治的弊端,以美国为主导,艰难建立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我们正是借助这一秩序,维持了国家安全,并实现了被称为“奇迹”的经济发展。然而,如今我们正目睹美国自身也正逐步回归到大国政治的现实。

  在这种局势下,新政府的外交基调应当是什么?在美国自身无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情况下,一些评论人士认为,比起坚持原则,我们应更倾向于追求实际利益,以应对当下的困境。尤其是在日益激化的美中对立中,主张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并采取更加接近中国的外交路线。

  这类主张并非首次出现。实际上,我们曾尝试采取类似的外交路径,惋惜的是,这一尝试最终使我们陷入两难,不仅失去了美国的信任,也未能换取中国的信赖。在当前大国政治所带来的严峻环境中,“自强”与“团结”理应成为我们外交政策的核心基石。

  首先,为实现自强,培养科技、经济与军事实力应当成为国家施政的首要任务,尤其是科技。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安全,正是得益于以KIST的设立和吸引旅美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立国”努力。然而,如今这样的愿景与奋斗似乎已然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期待新政府能够重振这一战略方向。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制造业2025”战略,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层面已实现对我们的超越。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