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土楼故事 永定“土楼王子”的祝福

  中评社香港6月29日电(作者 王小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不久前,我作为主办方代表,带着一百多位侨胞踏上了寻根之旅,目的地正是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在 坑村中心下车,眼前豁然开朗,宽敞内坪那边的振成楼矗立在一片绿树掩映之中,宛如一位沉稳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振成楼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与风水学中“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的说法相吻合,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宅。占地5000平方米,楼高10多米,直径近60米,楼内四层。楼内有楼、环内套环,是振成楼的一大特点。一二层不设窗户,三四层才有窗户,这正体现了土楼防匪、防盗、防野兽的特点。最引人瞩目的是,如果在空中俯瞰,振成楼的外观酷似一顶古代官帽,寓意吉祥富贵,象征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振成楼由林鸿超主持始建,自民国元年(1912年)动工。林鸿超,字逊之,号超声,清末秀才、建筑设计师,曾任民国众议院议员、民国中央参议员。林鸿超的祖父林在亭和父亲林仁山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创办条丝烟刀厂,所产“日升牌”烟刀称雄四方,几乎垄断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烟刀市场,获利甚丰。然而,民国初年,由于日本以贱价大肆倾销烟刀,导致“日升牌”烟刀生意一落千丈,最终冷落收摊。尽管如此,林氏家族的财富积累为振成楼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国元年(1912年),林仁山去世,林鸿超接管家业后,为完成父亲早年拟独资兴建振成楼的未竟之业,担纲尽责主持续建振成楼,历经五年才竣工,花费八万光洋之巨。林鸿超一生聪明好学,琴棋诗书样样精通,并潜心研究《易经》,从中得到启发,结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综合儒家思想和佛、道两教教义,精心选址,按八卦太极图形式进行立体布局和设计,所以振成楼又俗称“八卦楼”。

  欢声笑语中,我们一行人在振成楼门前合影留念。由于这行客人重要,由楼主阿耕亲自为我们讲解。阿耕是林鸿超的侄子,对振成楼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瞭解。他热情地带领我们进入楼内,操着浓浓客家口音的普通话,详细介绍了振成楼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振成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阿耕指着楼内的八卦布局说道,“楼内按照《易经》八卦原理布局,分为八个独立而又相互连通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防火墙和拱门,既能有效防止火灾蔓延,又能保持楼内空气流通。”

  楼身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壤土混合糯米、红糖等材料夯筑而成,外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土黄色调,古朴而庄重。走进振成楼,你会发现它的内部结构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整座楼分为内外两环,外环为四层土木结构,内环则是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外土内洋”风格。楼内中心位置设有一个宽敞的大厅,四周环绕着二层环形楼台,以四根近7米高的大石柱支撑,气势恢宏。

  内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2厅、8间,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内通廊式平面;与全楼的主厅祖堂围合,中间为花岗石板铺面的天井。底层不开窗,除了后向(北面)的祖堂和东、西、南面的厅堂及梯间之外,其余房间面积较大,用作客厅、宴会厅;间面为活页式木质门扇,上半部分为木条,供通风采光,门扇全部打开后可使之变封闭式为敞开式。

  内环南面的厅堂约占2个房间位置,又称中堂或中厅,位于中轴线上。其后向与内环的通廊之间,以8块镂雕木质活页门扇相隔,既是中门,又是壁照。旧时中门一般关闭,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迎接贵宾时才打开。其南面设正对楼大门的内环正门,石质门框,门楣镌刻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里党观型”匾额,门槛前设青石板台阶,前向天井两侧为通往外环的回廊。

  内环东、西两侧对称的厅堂,俗称庐厅,也兼作连接内、外环东、西走向的主要廊道,其东侧为超庐厅,右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内环两边的房间,楼下是宴请宾客的地方,楼上是客房,旧时用于接待客人。楼上内通廊的铸铁栏杆,西式风格,是当时从上海运到厦门,用人工肩挑到这里的。每组栏杆图案中有四朵百合花,三朵朝上代表了“百年好合,蒸蒸日上”,一朵朝下象征“落叶归根”,反映了人生要有圆满归宿的观念。百合花旁边分别嵌着梅、兰、菊、竹,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楼上前向南面为阔口厅,面积与其楼下的中厅相等,但它和前向一段内通廊的地板比同一层楼通廊两边段高20厘米,作为楼内演戏时楼主长辈席和贵宾席。
  内环的正门与两侧回廊、楼门厅围合前面的天井,自成院落。内,外环以天井相隔,组成多个院落;后向东、西两边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天井中的花圃与内院融为一体,体现了苏州园林风格。

  祖堂位于内环后侧(北面),其中心大厅有2层楼高,屋面则高于内环屋面;前向立有4根西洋风格、高至中心大厅屋檐的圆形花岗石柱;大厅前面两边为花岗石栏杆,中间开口与石台阶楼中心以三合土铺面的天井相通,也具有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前向敞开式,后向两边各设一个砖酥拱门与外环廊道连接;后向和左、右两面墙上有多幅名人题词、书法。与其他土楼的祖堂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突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接待宾客亲友、设宴请客的公共场所,而且是演戏的舞台。

  祖堂前四根石柱,中间两边镌刻柱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两字得来。”两侧镌刻柱联:“能不为忧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振成楼后厅是观音厅,供奉观音菩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楼主人们在这里祭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平安吉祥。这里还是楼主教育后代的重要场所之一。墙壁正中上面的“观自在”3个字和两边的楹联:“振刷精神,功参妙谛;成就福德,果证菩提。”除了表示对观音菩萨的信奉之外,还有特别的警示含义。过去的楼里人,无论是谁,违反了家规、族规,做了坏事,就必须跪在观音菩萨面前,对照这副楹联的内容,反省思过,并接受长辈严厉的教训。

  楼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高两层的耳房,半月形,砖木结构,每幢六开间,一幢为学堂,另一幢为条丝烟刀加工作坊,均以砖砌围墙围合天井自成院落,各开一拱门,与楼外环的边门相通。从远处眺望耳房,耳房与圆楼整体犹如旧时的乌纱帽。   振成楼具有突出的防火功能。以砖墙隔成的8个单元,如果某一单元发生火灾,火势被砖砌防火墙所隔,不会殃及邻近的单元;外环的二、三、四层和内环的二层包括通廊在内全部楼板都铺设青砖,一旦发生火灾,楼板被烧毁后青砖会自然往下压,起着灭火作用。

  参观完楼内的主要景点后,我们在楼主的儿子林尚康的茶摊前坐下,品尝当地的特色茶。尚康热情地为我们泡茶,讲述着土楼的故事和家族的历史。茶香四溢,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份宁静和美好。

  “我们林家世代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尚康说道,“振成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家族的记忆和传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瞭解和喜爱这里的文化和历史。”

  “作为土楼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它继续发扬光大。”尚康边泡茶边说,“愿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土楼的魅力,感受到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站在振成楼的中心大厅,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不仅是一段建筑的历史,更是一段文化的传承。四周的石柱和木梁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风雨变迁,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客家人勤劳智慧的印记。这里曾是林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地方,楼内的居民们彼此之间血脉相连,情感深厚。振成楼不仅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凝结而成的传统文化瑰宝。

  参观尾声,楼主阿耕代表振成楼后人,向每一位参观振成楼的朋友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我们也在心底默默祝愿振成楼这座土楼王子,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每一个土楼子孙的梦想与希望。愿土楼的子孙们传承好家风,发扬祖先的勤劳智慧,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振成楼这座古老的建筑,继续见证客家人一代又一代的辉煌与荣耀,续写一辈又一辈土楼人永远的辉煌。   中评社香港6月29日电(作者 王小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不久前,我作为主办方代表,带着一百多位侨胞踏上了寻根之旅,目的地正是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在 坑村中心下车,眼前豁然开朗,宽敞内坪那边的振成楼矗立在一片绿树掩映之中,宛如一位沉稳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振成楼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与风水学中“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的说法相吻合,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宅。占地5000平方米,楼高10多米,直径近60米,楼内四层。楼内有楼、环内套环,是振成楼的一大特点。一二层不设窗户,三四层才有窗户,这正体现了土楼防匪、防盗、防野兽的特点。最引人瞩目的是,如果在空中俯瞰,振成楼的外观酷似一顶古代官帽,寓意吉祥富贵,象征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振成楼由林鸿超主持始建,自民国元年(1912年)动工。林鸿超,字逊之,号超声,清末秀才、建筑设计师,曾任民国众议院议员、民国中央参议员。林鸿超的祖父林在亭和父亲林仁山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创办条丝烟刀厂,所产“日升牌”烟刀称雄四方,几乎垄断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烟刀市场,获利甚丰。然而,民国初年,由于日本以贱价大肆倾销烟刀,导致“日升牌”烟刀生意一落千丈,最终冷落收摊。尽管如此,林氏家族的财富积累为振成楼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国元年(1912年),林仁山去世,林鸿超接管家业后,为完成父亲早年拟独资兴建振成楼的未竟之业,担纲尽责主持续建振成楼,历经五年才竣工,花费八万光洋之巨。林鸿超一生聪明好学,琴棋诗书样样精通,并潜心研究《易经》,从中得到启发,结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综合儒家思想和佛、道两教教义,精心选址,按八卦太极图形式进行立体布局和设计,所以振成楼又俗称“八卦楼”。

  欢声笑语中,我们一行人在振成楼门前合影留念。由于这行客人重要,由楼主阿耕亲自为我们讲解。阿耕是林鸿超的侄子,对振成楼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瞭解。他热情地带领我们进入楼内,操着浓浓客家口音的普通话,详细介绍了振成楼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