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李在明政府应追求“架桥外交”

韩国总统李在明于10日在首尔龙山总统府办公室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电话会谈 (来源:总统室提供=韩国日报)

  中评社首尔6月17日电(记者 崔银珍编译)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汉阳大学兼任教授朴炳光近日在韩国《韩国日报》专栏撰文,强调韩中关系并非与韩美同盟相冲突,而是可以在战略框架内进行互补性设计,其核心应是以国家利益为基准的明确外交战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李在明政府应推进“架桥外交”,积极构建中等强国外交网络,并拓展自主外交空间,以确保国家战略利益的平衡与稳定。文章编译如下: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就任六天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就两国关系发展达成共识。这一通话继6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9日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交流之后,意味着新政府在上任初期,已完成与周边主要强国的一轮外交会晤。总统办公室相关人士解释称,通话顺序是根据韩中领导人的日程协调安排的。然而,这不仅展现了以坚固的韩美同盟为基础,进一步巩固韩美日合作的“务实外交”方针,同时也意在消除美国和日本对新政府可能倾向“亲中”立场的疑虑。

  在此次通话中,两国领导人围绕经济、安全、文化及人文交流等多项合作议题展开了讨论。韩国总统李在明提议:“在务实合作领域取得让两国人民切实感受到的成果。”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回应:“ 坚定睦邻友好方向,坚持互利共赢目标,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特别是两国领导人强调“要加强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加深相互理解,改善两国民众情感”,这一点反映了双方就萨德问题后仍未完全恢复的两国民间情感隔阂达成共识,认为有必要积极弥合这一鸿沟。

  韩中领导人的对话在形式上营造出友好氛围,但其背后则展现出,在美中竞争加剧的国际秩序中,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务实外交”正驶向充满挑战的海域。实际上,中国外交部比韩国政府更快地公布了通话内容。中国外交部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为变乱交织的地区和国际形势注入更多确定性。”同时,还补充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确保全球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在日益加剧的美中战略竞争和关税战背景下,中国以迂回方式施压,希望韩国在此过程中采取更加明确的立场。

  作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战略伙伴,与中国的早期沟通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新政府“务实外交”方针的首个举措。然而,在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外交的平衡感正面临关键考验。在维持并发展韩美同盟的同时,韩国无法完全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李在明政府的“务实外交”既需要坚持原则,又必须保持灵活性。推行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同时确保不偏向任何一方,最大限度地拓展韩国的自主外交空间,是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

  为此,需要明确以下战略方向。首先,价值与利益的平衡。韩国应以与美国的同盟为基础,双方共享民主、人权等自由主义价值观,同时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实施“双轨战略”。在外交上,不应被迫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而是要确保“自主协调”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其次,经济合作的多元化与风险分散。在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同时,需要建立政策性机制,以稳定管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例如,在先进技术或数据相关的敏感产业方面,应深化与美国及友好国家的合作,而在消费品、文化、旅游等非战略领域,则可继续维持与中国的合作。

  第三,积极运用全球性中等强国的外交网络。韩国应加强与澳大利亚、印度、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合作,使自身不再只是美中之间的“三明治(夹心层/夹缝求生)”,而是成为具备独立外交能力的中等强国。这将成为不依赖美中任何一方的实际外交资产。

  李在明政府推进的务实外交不应是“脚踩两只船的外交”,而应是“架桥外交”。韩中关系并非与韩美同盟相冲突,而是可以在战略框架内进行互补性设计,其核心应是以国家利益为基准的明确外交战略。如果此次韩中领导人的首次通话成为双方建立互信的起点,那么接下来韩国应以此信任为基础,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开展稳定而坚定的战略外交。

韩国总统李在明于10日在首尔龙山总统府办公室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电话会谈 (来源:总统室提供=韩国日报)

  中评社首尔6月17日电(记者 崔银珍编译)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汉阳大学兼任教授朴炳光近日在韩国《韩国日报》专栏撰文,强调韩中关系并非与韩美同盟相冲突,而是可以在战略框架内进行互补性设计,其核心应是以国家利益为基准的明确外交战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李在明政府应推进“架桥外交”,积极构建中等强国外交网络,并拓展自主外交空间,以确保国家战略利益的平衡与稳定。文章编译如下: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就任六天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就两国关系发展达成共识。这一通话继6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9日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交流之后,意味着新政府在上任初期,已完成与周边主要强国的一轮外交会晤。总统办公室相关人士解释称,通话顺序是根据韩中领导人的日程协调安排的。然而,这不仅展现了以坚固的韩美同盟为基础,进一步巩固韩美日合作的“务实外交”方针,同时也意在消除美国和日本对新政府可能倾向“亲中”立场的疑虑。

  在此次通话中,两国领导人围绕经济、安全、文化及人文交流等多项合作议题展开了讨论。韩国总统李在明提议:“在务实合作领域取得让两国人民切实感受到的成果。”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回应:“ 坚定睦邻友好方向,坚持互利共赢目标,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特别是两国领导人强调“要加强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加深相互理解,改善两国民众情感”,这一点反映了双方就萨德问题后仍未完全恢复的两国民间情感隔阂达成共识,认为有必要积极弥合这一鸿沟。

  韩中领导人的对话在形式上营造出友好氛围,但其背后则展现出,在美中竞争加剧的国际秩序中,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务实外交”正驶向充满挑战的海域。实际上,中国外交部比韩国政府更快地公布了通话内容。中国外交部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为变乱交织的地区和国际形势注入更多确定性。”同时,还补充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确保全球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在日益加剧的美中战略竞争和关税战背景下,中国以迂回方式施压,希望韩国在此过程中采取更加明确的立场。

  作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战略伙伴,与中国的早期沟通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新政府“务实外交”方针的首个举措。然而,在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外交的平衡感正面临关键考验。在维持并发展韩美同盟的同时,韩国无法完全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李在明政府的“务实外交”既需要坚持原则,又必须保持灵活性。推行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同时确保不偏向任何一方,最大限度地拓展韩国的自主外交空间,是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

  为此,需要明确以下战略方向。首先,价值与利益的平衡。韩国应以与美国的同盟为基础,双方共享民主、人权等自由主义价值观,同时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实施“双轨战略”。在外交上,不应被迫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而是要确保“自主协调”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