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学者析美大选后两岸关系走向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助理记者 马一鸣)美国大选结果于不久前出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将再次入主白宫,特朗普2.0版本的对台政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将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11月16日,南京大学2024年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与会学者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荣誉院长王升指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阶段的总体特征是较量,也就是大陆方面作为促进统一的力量与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作为抗拒统一、阻挠统一的力量,为维护两岸和平统一前景进行综合较量。他表示,受中美博弈的大环境和台湾内部的小环境限制,这一维护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较量有可能是较长时间的,有时还会是十分激烈的。目前,这一较量处于互有攻守的僵持状态,只有在中美博弈和台湾内部政局出现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变化时,这一较量才能有所缓解和结束,和平统一进程才能进入快车道。
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认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层影响使中国人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常常相互渗透、难以分割,有时文化认同甚至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他强调,在现阶段的统独政治光谱上,统派要大众化旗帜鲜明地主张“祖国意识”。值此明年乙未之役130周年纪念之际,对于台湾历史叙事而言,如何将台湾历史叙事和两岸土地相连接,以乙未武装抗日叙事及其史观铸牢大一统的“祖国意识”,从而在台湾建构统一是身为当代中国人使命的道德制高点,也就是使统一道德至高化,藉此思想信仰力量来扩大影响,为未来两岸统一路径探讨与两岸政治谈判扎下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赵建民强调,美国大选不但影响美国内政走向,也将对未来全球秩序乃至两岸关系造成根本性的改变。特朗普的两岸政策变数多,例如美国常年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可能走入历史,台海风险可能增加。此外,他还指出,对于台湾而言,特朗普主政之下被交易的忧虑挥之不去,可能会让台湾回归国际政治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逻辑彰显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及商人交易理念。他指出,特朗普政府不会改变“以台制华”的手法,包括不断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加大在台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将台湾进一步纳入到“印太战略”之中等。
台湾亚太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钟琴指出,特朗普着重强调新孤立主义,台湾作为地缘政治战略中的工具性价值会降低,倘若一旦两岸真的发生擦枪走火的意外冲突,美日韩菲都不具备符合国际法的着力点,届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或许还是所谓的经济制裁,因而大陆必须对此先行做好最大防范并有全盘的布局。她还提到,当前两个半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旧时代交替,台商老一代逐渐凋零须交棒,大陆或可积极引导这些“台商下一代”的技术路线与投资主体,使其顺利接入大陆各地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两岸共同投入下一世代中国科技与产业的耕耘者。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表示,中美的战略博弈是长期的,结构性因素要改变也恐怕很难,所以美国不会放弃“以台制华”战略,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对台政策仍会维持战略模糊,美台关系基本维持不变。另外,他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将以国家“利益优先”为对华关系政策“主轴”。就两岸关系走向来看,赖清德及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企图“以外谋独”,未来几年台湾地区又将举行选举,赖目标为连任会不会在两岸关系方面铤而走险,而且美国不乏有政客仍在支持、鼓动赖清德与大陆对抗,为此需高度警觉。
台湾清华大学兼任副教授赵麟指出,战后近80年来,美国的亚洲政策一直在滚动调整,以服务于美国不同阶段的利益,而当前美国的抗中政策已经走到了尽头。对于台湾问题,特朗普计较保护费,他的交易型商人性格未尝不会改变或微调现有接近战争边缘的亚洲政策。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冈表示,美国涉台政策从属于对华政策,后者则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密切相关。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中美关系将持续紧张,充满新的不确定性。美国在继续打台湾牌的同时,也会同时加深岛内的焦虑感。因而他认为,两岸关系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或许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契机。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兼职教授黄智贤提到,台湾人民并不知道“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走向”能够取决于自己,仍有很大的力量掌控在美国、日本以及台湾重要的政党身上,她强调,台湾人民须判断是非对错,真正表达出台湾的利益诉求。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认为,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更多不是取决于大陆方面是否会改变和平统一政策,而是更取决于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的冒进程度,两岸合则利,斗则受害更大。另外,他指出,特朗普在未来四年内激化两岸矛盾的动力因素是存在的,当特朗普走到自身能力边界或不得不向外转移视线的时候,海峡两岸则需做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