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3期内容介绍

第323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3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7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国际、经济、历史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以台制华”思维及影响,刊发了《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内涵、特征及其演变》《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和《美日同盟“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涉台取向》三篇文章。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齐艶联合发表《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内涵、特征及其演变》一文。文章指出,战略思维决定战略行为,美国对台战略思维作为战略决策主体对台湾问题的系统性判断,决定着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其会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决策者对台海局势的认知等因素而变化。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发生了演变,在战略威胁的判断上,二者都将“中国大陆统一台湾”视为主要威胁,但后者更担忧在台湾问题上维持主导优势的风险。在战略目标的确立上,二者具有一定延续性,均企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实现对华“战略阻断”,但后者更倾向两岸“和平分离”。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前者更注重硬权力手段,更倾向单边主义;后者则更注重软权力手段,以及多边方式和同盟手段。

  在《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一文中,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正国,和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研究助理王泽宇指出,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近年来,美国不断对台湾问题进行“国际化”操弄,主要运用“去主权化”、“超主权化”、“他主权化”和“类主权化”的话语策略,塑造竞争格局、渲染产业安全、强化认知偏见等成为其实践逻辑。而美国对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涉藏问题、南海问题“国际化”等虽然在目标、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在意涵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此,中国应全面评估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演进趋势,提升法律斗争能力,掌握涉台的国际话语权。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台湾法律研究所副所长黄继朝,和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林薇薇联合发表《美日同盟“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涉台取向》一文。文章指出,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美日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显着增强。两国企图以“同盟现代化”为名,实现美日关系的提质升级,共同应对所谓由中国带来的现代威胁与挑战。深入剖析美日同盟的“现代化”概念,可以发现其内涵呈现出明确的“制华”性、指向性以及延展性。随着美日同盟“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双方联手实施“以台制华”的战略取向不断凸显,并在联合涉台操作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在新形势下,美日同盟“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无疑为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引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也使得台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民族认同的家族文化效应》《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研究》《从融合发展逻辑看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和《新时代两岸政治协商:必要性基础、目标进程和推进对策》四篇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鄢姿和闽南师范大学校长李顺兴教授联合发表的《“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民族认同的家族文化效应》一文指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家族及其衍生的宗族又是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家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容性和排他性俱在、尙义性和功利性共生等双重特征。因此,在“两制”台湾方案的研制、实施和完善中,以两岸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家族文化进行扬弃,即批判性继承发展,弘扬以认祖归宗为原动力的家国情怀,推动基于两岸闽南人精神家园建设的民族认同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台湾雾峰林家家族发展历程,实证积极的家族文化在两岸同胞血缘联系、家族传承以及社会联动等方面具有优质效应。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通过深耕祖地文化、活络文化同源、宣导通力合作和搭建智能平台等实践路径,特别是认同两岸同宗同国的宗族,以两岸“宗亲贸易”方式,打牢民族认同的经济共同体基础。

  在《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研究》一文中,福耀科技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磊指出,台湾问题从产生到解决,大体会经历三个阶段,即平衡对峙、不平衡对峙、不平衡非对峙,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和平统一并非没有可能,两岸应通过利益融合、感情融合、理念融合、命运融合,构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台湾问题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台湾问题必然解决,中国的完全统一必然会实现,这是个历史过程。国家实现完全统一,并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终点,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新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始终是更长远的目标和方向,也必将为两岸同胞带来更持久的稳定和福祉。   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何慧俐,和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助理王甜铃联合发表的《从融合发展逻辑看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一文指出,自1987年台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大陆出台众多惠台政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台湾民众对两岸融合认同的提升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的成效中;但美日因素、民进党当局及台湾民众群体意识等因素也对两岸融合认同形成了阻碍。通过探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可以建构并增进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共同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教授,和四川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翁明源联合发表《新时代两岸政治协商:必要性基础、目标进程和推进对策》一文,其中指出,两岸政治协商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政策主张,在增强统一动力、厚植统一民意、构建统一话语权、形成统一路径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应恪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和反对“台独”的前提基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循序渐进、平等协商和合情合理的安排等总体原则。近中期阶段,应致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中远期阶段,则以探索并形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为主要目标。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从台湾民众党的发展探讨第三势力的未来》和《台湾寻求加入CPTPP的主要动机、策略及影响》两篇文章。

  在《从台湾民众党的发展探讨第三势力的未来》一文中,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兼任教授谢立功指出,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在2024大选得到四分之一以上选民的支持,民众党获得8席“关键少数”的不分区“立委”,在地方也有将近50席各级民代,民众党已成为中型政党,也是现阶段台湾第三势力的代表。然而柯文哲面临政治献金申报错误及京华城疑涉图利风暴,使得柯与民众党支持度都下降。若原来支持者转向蓝或绿时,民众党的影响力就会降低,可能使得台湾政党现阶段的“两大一中”转为“两大”,第三势力也可能形同瓦解。当然民众党若能痛定思痛,进而调整体质,整合其他小党,也不无可能反而藉此让台湾政治走向多党制。文章依序分析台湾民众党的成立、成长、低潮、转型,最后探讨第三势力之未来发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王勇,和该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畲倩婷、林斐奕联合发表了《台湾寻求加入CPTPP的主要动机、策略及影响》一文,文章指出,基于摆脱近年岛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同时试图转移在岛内执政不力的舆论压力,以及迎合美日区域战略布局以谋求“国际”存在感,最终实现拓展“国际空间”的图谋,台湾积极寻求申请加入CPTPP。由此,台湾通过法案修法推动其自身经贸体制与CPTPP接轨、积极争取主要CPTPP成员国支持台湾加入、采取措施积极预先应对加入CPTPP 可能带来的产业冲击等措施来积极谋求加入CPTPP。尽管如此,台湾最终加入CPTPP仍然面临一系列“内生性”困难。与此同时,未来若加入CPTPP将会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层面产生较大程度的冲击。

  本期“港澳”栏目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法治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罗欢欣发表的《论粤港澳大湾区的涉外法治创新》一文。该文指出,大湾区是考察中国涉外法治建设真实样态的一个重要的实证样本。在“一国两制三法域”背景下,大湾区法治的“涉外因素”不仅包括粤港澳间跨法域治理的“域外性”,还包括香港澳门作为内地以外的两个单独关税区和单独货币区,在缔约主体地位上一定程度的“国际性”。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枢纽,还连接涉及国际的其他重要因素。大湾区法治建设成功理顺了国内、域外、国际等多维度的法律关系,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涉外法治创新实践。其涉外法治创新领域涵盖了涉外立法、区际法律冲突、CEPA与国际经济法、政务互助、司法协作与争端解决机制等各领域、各方面,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法宝。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态势分析》《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从合作走向对抗》和《利益分歧与政策协调:G7成员国在“涉台议题”中的博弈合作》三篇文章。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教授黄丽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温州市台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非,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林卫卫联合发表《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态势分析》一文。文章指出,当前国际局势异常复杂,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缘政治剧烈变动。面对已经来临的“新冷战”时代,不仅要以辩证的思维审视时代之变,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洞察历史之变,更要以多维的视角认识世界之变,同时还要用客观的态度解读秩序之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盘审视,运筹帷幄,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才能有效化危机为契机,转困局为新局。   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泽民在《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从合作走向对抗》一文中指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上任以来,其南海政策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以其访华为界,前期马科斯表示要与中国开展南海合作,协商解决分歧甚至共同开发南海资源,后期急剧转向,向对抗方向发展。马科斯政府不愿正视中方南海主权主张的合法性、南海地缘政治发展、菲国内政治斗争需要等因素推动了这一变化。中国需正视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变化原因、表现形式、发展趋势,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坚决回击其南海侵权行径;同时,推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共同思考、深化“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建设方向与具体路径,做大做强共同利益,减缓或消除美西方通过恶化区域地缘政治局势“塑造”南海争端走向的功能,坚决维护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利。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婷婷,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关照宇联合发表《利益分歧与政策协调:G7成员国在“涉台议题”中的博弈合作》一文。本文指出, 2021年开始,七国集团(G7)将“涉台议题”纳入峰会宣言。基于各国的现实利益分歧,G7成员国存在认知差异,博弈呈“雁阵”梯队模式,美日作为“狂热派”发挥“领头”作用,英加作为“追随派”充当“两翼”,法德意作为“摇摆派”扮演“雁尾”角色。本文通过梳理2021-2024年G7峰会宣言和外长声明发现,经过2021年的“试探合作可能”、2022年的“寻找合作契机”、2023年的“弥合合作分歧”和2024年的“强化合作共识”,G7成员国逐步达成利益妥协,实现了政策协调。G7炒作“涉台议题”,不仅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还危及地区和平与发展。聚焦议题设置,本文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澄清基本事实、强化共同利益和深化对台控制力进行破局和重塑。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明研究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张鹏和王瑶联合发表的《当前形势下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力》一文。该文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放缓与周期性压力相互交织、经济增速放缓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相互交织的冲击,再叠加微观主体信心与预期低迷,使得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为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财政与货币政策需要从四个层面更好地协调发力:一是宏观经济政策总量发力,二是积极稳妥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四是加快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本期“历史”栏目刊发了《印度与朝鲜停战谈判》一文。文章作者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高志平和该学院博士研究生周乾表示,印度独立后奉行不结盟政策,主动参与朝鲜停战谈判。停战谈判之初,印度代表是“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停火议案并获得通过后,中国坚持先谈判再停战,担心先停战再谈判只会给美军提供喘息的机会,导致谈判无限期拖延,因此拒绝了联合国停火议案。随着谈判的进展,印度认为美国在停战谈判中不够合作,考虑到谈判双方接受方案的可能性后,印度在联合国提出印度方案。但是,美西方国家却修改了印度提案,并使修改后的印度提案在联大获得通过。最终,中国拒绝了印度提案,认为其将最终不愿遣返的战俘交给联合国处理有违日内瓦公约精神和国际公法原则。印度支持中国的朝鲜停战声明及八点新建议,在停战协定即将签订之际,印度还对李承晚公开反对停战表示谴责。从整个停战谈判的过程来看,印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从香港看两岸关系新变局》全文实录。论坛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主持,评论员有: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新范式基金会总裁邵善波,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前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庄,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束沐。与会者聚焦香港如何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探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为“两制”台湾方案提供借鉴。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广东青年智库访中评 共话协力发出青年声音”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11月号,总第323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23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3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7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国际、经济、历史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以台制华”思维及影响,刊发了《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内涵、特征及其演变》《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和《美日同盟“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涉台取向》三篇文章。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齐艶联合发表《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内涵、特征及其演变》一文。文章指出,战略思维决定战略行为,美国对台战略思维作为战略决策主体对台湾问题的系统性判断,决定着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其会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决策者对台海局势的认知等因素而变化。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发生了演变,在战略威胁的判断上,二者都将“中国大陆统一台湾”视为主要威胁,但后者更担忧在台湾问题上维持主导优势的风险。在战略目标的确立上,二者具有一定延续性,均企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实现对华“战略阻断”,但后者更倾向两岸“和平分离”。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前者更注重硬权力手段,更倾向单边主义;后者则更注重软权力手段,以及多边方式和同盟手段。

  在《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一文中,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正国,和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研究助理王泽宇指出,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近年来,美国不断对台湾问题进行“国际化”操弄,主要运用“去主权化”、“超主权化”、“他主权化”和“类主权化”的话语策略,塑造竞争格局、渲染产业安全、强化认知偏见等成为其实践逻辑。而美国对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涉藏问题、南海问题“国际化”等虽然在目标、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在意涵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此,中国应全面评估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演进趋势,提升法律斗争能力,掌握涉台的国际话语权。

酷家家居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