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宗亲实践交流 同筑根脉亲情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5月29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本次论坛分为实践篇和学术篇两大环节,其中,实践篇由北京市台联、河南省台联和高雄市宗亲会共同举办,邀请两岸同胞分享近年来两岸宗亲文化与交流经验。
北京市台联会长白天亮在致辞中表示,宗亲姓氏是祖先留给中华儿女的珍贵遗产,以宗亲文化为牵引推动两岸交流既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增进骨肉亲情、筑牢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北京市台联高度重视宗亲文化,积极推动两岸宗亲交流,始终致力于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聚力量。她围绕“双向奔赴、学术赋能、共建论坛”三大实践方向展开阐述。
第一个方面,双向奔赴,让亲情在互访中升温。白天亮指出,在祖国大陆,北京是台胞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与台湾诸多姓氏宗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众多台湾同胞跨海登陆后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北京市台联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平台,让两岸宗亲在频频互访中增进瞭解,升华亲情。
第二个方面,学术赋能,让文化认同有根可循。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在宗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北京市台联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搭建研究平台,推动宗亲文化研究,为两岸文化认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北京市台联探索与北京联合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对宗亲文化的研究。此外,白天亮强调,学术赋能也体现在整合资源,凝聚研究合力。北京高度重视兄弟省市在宗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京津冀三地台联在多方面建立了协同机制,在课题调研中也有多次合作。在宗亲文化研究方面,北京市台联主动加强与福建、河南等地的交流合作,期待将北京的工作与福建、河南等地的地缘优势、文化力量、实践经验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宗亲文化,挖掘其时代价值,为两岸宗亲交流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
第三个方面,共建论坛,让亲情在研讨中升华。白天亮表示,与首届论坛相比,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的参与范围更加广泛。参与的台湾宗亲组织与爱国同乡组织由3个增加到12个,两岸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也加入其中。她坚信,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加和研讨深度的拓展,本届论坛必将让宗亲文化纽带更加牢固,为两岸宗亲交流注入新的动力。
“宗亲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连接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白天亮呼吁,两岸同胞应共同守护宗亲文化,让乡情、亲情在交流中不断加深,让家国情怀在传承中不断升华。她指出,两岸要以风清交流为桥梁,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和信任,增进血脉亲情和文化认同;要以文化研究为支撑,深挖宗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河南省台联会长李婷表示,“慎终追远”“重视血脉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基文化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血脉,亲情是实现彼此心灵契合的重要基石。深入挖掘整理两岸姓氏宗亲文化资源,展示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对增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平气和。李婷指出,这都为两岸交流指明了有效方式与可行路径,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是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必经之路。
首先,中原姓氏入闽天台的历史记忆。李婷表示,1981年厦门大学王典成教授团队依据《三山志》等史料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证实台湾63个姓氏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她引用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指出,彼时前100大姓中63姓族谱明确记载祖籍光州固始,占总户数80%。台湾十大姓陈、林、黄等占人口51%,“光州固始”四字铭刻在闽台同胞心中。李婷强调,中原姓氏经四次南迁形成河洛郎群体,其文化脉络成为台湾仿古到福建漳江思源的文化根基。
其次,姓氏根亲文化推动两岸交融的实践贡献。李婷表示,1990年台湾张姓代表团首赴固始寻根,开启两岸寻根潮。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固始根亲文化节等吸引大批台胞返乡,仅濮阳张姓联谊活动8年就接待台湾宗亲2000余人。而在学术层面,李婷指出,44年来举办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等40余场,2009年《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出版奠定了两岸宗亲研究基础。她表示,台湾百大姓均曾赴中原祖地寻根,陈姓祖地淮阳、林姓祖地卫辉等已成重要纽带。
最后,构建姓氏根亲文化当代认同的路径。李婷提出三大举措:强化官方统筹,整合黄帝拜祖大典等品牌提升影响力;深化研究开发,制定根亲文化战略规划;创新传播方式,通过“走出去”加强横向联系。她强调,“根在河洛、终点在河南”已成两岸共识。面对文化台独逆流,应以根源性文化守护千年基因。
台湾高雄市宗亲会会长侯冬贤在论坛中回溯了辽河宗亲千年血脉。他表示,隋唐先祖刘文静蒙难时,林将军舍身救刘姓士卒的忠义精神传承至今。1761年先祖自福建南安渡台奠基嘉义后,两岸始终共奉林元帅并以农历六月十二日为圣诞。侯冬贤在会上分享了他的三地寻根经历:2013年,他曾参与南安石马峰祖庙的重修,建立起两岸信仰纽带;2016年,他率团赴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深深体会到“河南是中华文明摇篮",引发台胞共鸣;2024年,他首次参加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感受到了“回家般的温暖”。侯冬贤特别提及,台南地震时,北京市台联的千里关怀令他动容。而此次他携嘉义族谱前来参加第二届论坛,并将其赠予北京台湾会馆。“二十一年交流见证了两岸宗亲从疏离到亲如一家,印证了血缘是割不断的纽带,文化是拆不垮的桥梁。”致辞最后,侯冬贤邀请大陆宗亲赴台参访,全力协助寻根事务,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5月29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本次论坛分为实践篇和学术篇两大环节,其中,实践篇由北京市台联、河南省台联和高雄市宗亲会共同举办,邀请两岸同胞分享近年来两岸宗亲文化与交流经验。
北京市台联会长白天亮在致辞中表示,宗亲姓氏是祖先留给中华儿女的珍贵遗产,以宗亲文化为牵引推动两岸交流既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增进骨肉亲情、筑牢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北京市台联高度重视宗亲文化,积极推动两岸宗亲交流,始终致力于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聚力量。她围绕“双向奔赴、学术赋能、共建论坛”三大实践方向展开阐述。
第一个方面,双向奔赴,让亲情在互访中升温。白天亮指出,在祖国大陆,北京是台胞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与台湾诸多姓氏宗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众多台湾同胞跨海登陆后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北京市台联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平台,让两岸宗亲在频频互访中增进瞭解,升华亲情。
第二个方面,学术赋能,让文化认同有根可循。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在宗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北京市台联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搭建研究平台,推动宗亲文化研究,为两岸文化认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北京市台联探索与北京联合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对宗亲文化的研究。此外,白天亮强调,学术赋能也体现在整合资源,凝聚研究合力。北京高度重视兄弟省市在宗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京津冀三地台联在多方面建立了协同机制,在课题调研中也有多次合作。在宗亲文化研究方面,北京市台联主动加强与福建、河南等地的交流合作,期待将北京的工作与福建、河南等地的地缘优势、文化力量、实践经验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宗亲文化,挖掘其时代价值,为两岸宗亲交流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
第三个方面,共建论坛,让亲情在研讨中升华。白天亮表示,与首届论坛相比,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的参与范围更加广泛。参与的台湾宗亲组织与爱国同乡组织由3个增加到12个,两岸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也加入其中。她坚信,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加和研讨深度的拓展,本届论坛必将让宗亲文化纽带更加牢固,为两岸宗亲交流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