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峰会启幕 两岸同胞共绘文化同心圆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 摄)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 许思悦 刘一玮)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5月28日在京隆重开幕。本届峰会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之使命,吸引了两岸政界、学界、文艺界及工商界近千名代表齐聚北京,共绘文化同心圆。两岸各界同胞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学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与文明根基。王蒙表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始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以《红楼梦》的封建末世图景为切入点,指出中华文明在近代危机中始终保持着自我革新的韧性。1840年后,仁人志士探索“师夷长技”“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等道路的失败,最终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必然选择。王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非全盘西化,也非封闭守旧,而是以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坐标,实现“苟日新、日日新”的创造性转化。

  针对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危机,王蒙剖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道”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主义,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应对社会矛盾、抵御西方化浪潮的智慧。这种文明特质不仅体现于故宫文物、敦煌壁画等物质载体,更根植于14亿同胞的精神基因,从重德守信的家国情怀到“见贤思齐”的学习传统,构成了应对现代化挑战的文化底气。王蒙最后呼吁,面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中华文明需在守正中创新。他引用自身60岁学习德语的经历,倡导持续升级知识体系,将“道”的哲学智慧与现代化需求相结合,为人类文明贡献东方方案。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著名诗人兼作家杨渡发表了题为《七百年前,看见阿里山》的主题演讲,他特别提到了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中一尊充满文化象征的石刻像。杨渡表示,这尊融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中国道教等多种宗教元素的石刻像,不仅展示了13世纪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而且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他指出,这些文明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屠杀,源于中国这一和平的、包容的、有大胸襟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土壤。

  “这样的包容,是我们看向世界、未来时所感受到的中华文化的胸襟”。展望未来,杨渡表示,和平、宽容、宽大在7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他也相信,放眼未来,这一品质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所能贡献的最好的胸襟和情怀。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诗人、作家杨渡(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以端午粽香为引,从粽子的南北之争切入,生动阐释两岸文化同源共生的深层逻辑。“无论是甜枣粽还是烧肉粽,看似口味差异,实为同根文化的多样绽放。”蒙曼又以歌曲《当》的歌词“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为例,剖析流行文化中古典美学的现代表达,印证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活力。针对当代挑战,蒙曼引用《礼记·大学》“修身齐家”理念,提出文化认同需借生活实践沉淀。最后,蒙曼表期盼两岸能够携手共同迈向未来,金马诗酒已经得到净化,她期待大家在两岸文化交流互通的当下发挥自己的作用。

  随后,方道文山流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文山进行了题为《2024西塘汉服文化周与桃园灯会》主旨演讲,方文山的演讲以汉服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传统服饰在促进两岸文化认同和青年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他强调,汉服承载华夏文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其秩序感、仪式感和高辨识度能激发穿戴者的民族归属感,进而形成文化凝聚力。汉服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之一,与书画、戏曲等传统形式相比,汉服门槛低、参与性强,易被年轻人接受。方文山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团队12年来推动汉服文化的经验,如创办“浙江西塘汉服文化周”以及组织两岸同胞参与桃园灯会、孔庙祭祀等活动,通过汉服联结台湾青年群体。他呼吁各界参与汉服文化周,并期待以汉服为媒介持续推动两岸青年交流。

  旺旺集团总经理蔡旺庭发表题为《旺旺60年,深度传播中国“旺”文化》主题演讲。他表示,旺旺集团自1962年创立于台湾,1992年进入大陆市场,现已发展成为年营收近300亿元、业务遍及70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蔡旺庭强调,集团始终以“旺文化”为核心,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福文化、家文化和吉祥文化,在产品研发中坚持使用中国各地优质原材料,打造了3000多款产品,并荣获多项国内外权威奖项。在文化传播方面,旺旺通过56民族罐等产品弘扬中华文化,旗下神旺酒店结合各地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体验,同时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作为两岸交流的桥梁,旺旺中时媒体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金犊奖等平台促进青年创意交流。蔡旺庭表示,旺旺将不忘初心,继续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国梦。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徐里发表了题为《以书画为媒•共筑中华根脉》的主题演讲。他以个人经历为起点,借助书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阐述了两岸文化的深厚渊源与发展方向。“血脉是文化的密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基因。”提及2013年带领北京全明星青少年合唱团返台演出的经历时,徐里动情地回忆起孩子们在台北音乐厅唱起《外婆的澎湖湾》时令人感动的场面。他指出,血缘并不仅仅是DNA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深藏骨子里的文化传承。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发言(中评社 刘一玮摄)

  “两岸的山水不是地理的间隔,而是命运共同体的骨骼”,徐里表示,正如著名书画家李希茂所言,“画台湾,画的是中国山水的侧脸;画大陆,画的是中国精神的脊梁。”如今,两岸人以笔为线,将这侧脸与脊梁缝合成完整的中华山河图,血脉为幕、乡愁入画。

  本届峰会共设文化论坛、文创论坛、影视论坛、书画摄影论坛、四海文化论坛等五场分论坛,并于29日举行第六届两岸媒体人峰会,30日举办“华夏之光 声动两岸”闭幕演出,届时两岸艺术家及艺人将同台表演。峰会期间,还将同步举办峰会非遗展、摄影展、皮影戏布袋戏表演、两岸大学生电影展映、《哪咤之魔童闹海》观影活动等多场展演展示,并赴故宫、国家博物馆、潘家园等进行文化交流参访。

方道文山流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文山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摄)

旺旺集团总经理蔡旺庭发言(中评社 刘一玮摄)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徐里(中评社 刘一玮摄)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 摄)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 许思悦 刘一玮)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5月28日在京隆重开幕。本届峰会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之使命,吸引了两岸政界、学界、文艺界及工商界近千名代表齐聚北京,共绘文化同心圆。两岸各界同胞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学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与文明根基。王蒙表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始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以《红楼梦》的封建末世图景为切入点,指出中华文明在近代危机中始终保持着自我革新的韧性。1840年后,仁人志士探索“师夷长技”“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等道路的失败,最终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必然选择。王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非全盘西化,也非封闭守旧,而是以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坐标,实现“苟日新、日日新”的创造性转化。

  针对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危机,王蒙剖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道”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主义,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应对社会矛盾、抵御西方化浪潮的智慧。这种文明特质不仅体现于故宫文物、敦煌壁画等物质载体,更根植于14亿同胞的精神基因,从重德守信的家国情怀到“见贤思齐”的学习传统,构成了应对现代化挑战的文化底气。王蒙最后呼吁,面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中华文明需在守正中创新。他引用自身60岁学习德语的经历,倡导持续升级知识体系,将“道”的哲学智慧与现代化需求相结合,为人类文明贡献东方方案。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著名诗人兼作家杨渡发表了题为《七百年前,看见阿里山》的主题演讲,他特别提到了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中一尊充满文化象征的石刻像。杨渡表示,这尊融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中国道教等多种宗教元素的石刻像,不仅展示了13世纪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而且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他指出,这些文明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屠杀,源于中国这一和平的、包容的、有大胸襟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土壤。

  “这样的包容,是我们看向世界、未来时所感受到的中华文化的胸襟”。展望未来,杨渡表示,和平、宽容、宽大在7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他也相信,放眼未来,这一品质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所能贡献的最好的胸襟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