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新赖系”的形成及其政治影响
【摘要】520之后,赖清德掌有大批行政职位及资源,赖以这些职位及资源安插人事,“新赖系”因此逐渐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新赖系”是一个正在扩张的派系,它不同于赖清德长期参与的新潮流系,也跟赖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帮为基础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较多形成的亲赖派系不同。应区分出“赖嫡系”、“新赖系”及“亲赖系”三个不同层次,才能为“新赖系”适当定位。
今年5月20日赖清德正式掌权之后,民进党权力结构出现巨大的变化,原本各派系间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与调整。赖清德本人在就职前宣布退出新潮流系,520前后陆续宣布的高层行政人事安排,主要反映赖清德个人权力意志,中央党部的人事调整则因为考虑政党运作顺畅,更多反映传统民进党派系间的权力平衡。5月间民进党地方党部主委改选,各派系之间出现激烈的争斗,7月间民进党召开全代会,同时进行中执委及中常委改选,其结果更是直接反映出民进党上层权力结构的变化。笔者以民进党中央党部及行政首长人事安排,以及民进党地方与中央权力结构的改选结果,说明民进党新赖系的形成,并进一步分析其后续政治影响。
一、对民进党派系定位的基本辨析和论证
众所周知,民进党权力结构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派系共治,而且各派系都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垂直控制体系,与国民党中央派系掌控不住地方派系的情形大不相同。
民进党派系运作在过去几年出现相当程度的质变,在此需要先对当前民进党派系运作的特性提出若干概念及实务的定位辨析论证。首先,当前民进党派系斗争本质是利益之争,不是路线之争,也不是理念之争,因此不同派系不会完全对立,也不会完全合作,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况很常见,所以结盟型态非常多元、动态。①大致上各派系之间关系的差异是竞争较多还是合作较多,或者在某些层面合作而在其他层面竞争的差异。早年民进党有美丽岛与新潮流两大派系,两派各自的结合方式及对民进党发展路线的主张都有相当分歧,因此双方对立的时间较长,彼此妥协的空间也较小,现在的民进党不同派系之间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合作和竞争,即便和新潮流经常处于对立面的正国会和英系,彼此也并不是完全对立,有些台湾媒体会以“恶斗”、“杀到见骨”等耸动字眼形容民进党派系斗争,但基本上都还是在“斗而不破”的局面。究其实际,权力斗争的本质就是支配与对抗辩证发展,不能以一般人情关系推断,过多渲染反而容易失焦。
其次,民进党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本质上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旦发生利益冲突,通过派系领袖之间的协商,或者由第三方介入协调,通常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不至于出现完全决裂。比较国民党与民进党近年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两党派系斗争结果差异颇大。国民党从1990年代“新国民党连线”出走成立新党,到2000年初宋楚瑜带领一些菁英出走成立亲民党,以及各地地方派系因为党中央提名策略失当,自行脱党参选再当选者比比皆是;相对民进党从1986年成立到现在,都是个别政治领袖退出民进党,如施明德、许信良等,带走的政治菁英相当有限,各地偶有因不服提名而退党参选者通常都难以当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民进党各派系之间理念差异不大,选民主要是认同民进党的核心价值,不是对某某派系利益认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进党派系各自凝聚的基础主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派系领袖如果不再担任重要职位,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带给派系成员重要利益,这个派系势必会逐渐萎缩,过去的谢系因为谢长廷远离台湾核心政坛丧失了影响力,派系成员因此纷纷转往其他派系发展,谢系也如云烟飞散。英系是蔡英文上任之后因为掌有行政资源,逐渐吸纳依附成员而壮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原谢系部分人马,比如当选民进党中执委的苏治芬、台北市议员洪健益;二是陈明文系统人员;三是苏嘉全系统人员;四是过去美丽岛系的部分人马,例如曾任美丽岛系办公室主任洪耀福;五是蔡英文的政治幕僚,如蔡英文的“文胆”姚人多②。从这个角度来看,英系在蔡英文卸任之后,不可避免将逐渐萎缩③。如果依此角度检视民进党派系发展历史,其实过去这一、二十年变化颇大,很多派系都已淡出政治舞台。只有新潮流屹立最久,关键就是他们组织相对严密,最能落实世代交替,进而可以不断通过选举掌握不同的职位④。其他也有通过掌握媒体、银行、大金主等等维持派系运作者,但政治职位还是派系能否发展的主要关键,这点跟国民党地方派系兴衰的脉络也非常类似。
当前民进党派系仍处于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本文所指的“新赖系”是一个正在扩张的派系,它不同于赖清德长期参与的新潮流系,也跟赖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帮为基础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较多形成的亲赖派系不同,以下说明这些派系关系的演变及政治影响。
二、520前后行政首长人事安排与党部派系权力分配
赖清德520就职,任命卓荣泰担任“阁揆”,之后各“部会”首长也先后交接就职。在这波人事安排中,除了几个职位明显有派系的考虑之外,多数行政首长都是因为跟赖清德有若干渊源并获得赏识,因而得到重用。比较有明显派系色彩的首长,主要包括:隶属民主活水的“阁揆”卓荣泰、海基会副董事长罗文嘉;隶属英系留任的“国安会”秘书长吴钊燮、“海委会”主委管碧玲,加上新任的“行政院”秘书长龚明鑫、“国防部长”顾立雄、海基会董事长郑文灿等;隶属正国会的“外交部长”林佳龙;隶属新潮流南流赖系的“总统府”秘书长潘孟安、南流菊系“内政部长”刘世芳;以及隶属绿色友谊连线的“总统府”副秘书长何志伟等⑤。
严格地说,各行政首长的人事安排派系色彩并不明显,整体上可以发现赖清德的人事布局有几项特色:1.赖清德全面主导,卓荣泰尽力配合。这次的“内阁”人事可说是自台湾宪政体制改为双首长制以来,“总统”介入最深的一次,几乎所有的“部会”首长都是跟赖清德有过交集,甚至只是参加几次赖清德所组织的读书会,如“国发会”主委刘镜清,因受到赖清德赏识而重用。2.专业要求重于政治考虑。虽然有前述派系要角的加入,但整体安排专业重于政治,派系插手空间反而不大,即连新潮流系原本争取让新潮流系的“经济部”次长曾文生升任“部长”、史哲留任“文化部长”,结果反而由完全没有派系背景的郭智辉和李远分别出任。尤其赖清德特别偏好从产业界挖掘人才,好几位行政首长都是企业界大佬,身价不菲⑥。3.赖清德嫡系占比不高,“新赖系”逐渐成形。赖清德在“行政院长”及“副总统”任内,因为受到英系压制,虽然跟不同领域菁英交好,却没有实质高阶人事权力,以致于其嫡系人马基本上仍以他在台南市长任内的核心团队以及部分新潮流南流政治人物为主。在这次新任“部会”首长中,“台南帮”仅有“交通部长”李孟谚,及“主计长”陈淑姿两人而已,由赖清德主导任命其他的“部会”首长,逐渐形成以赖为中心的“新赖系”。
除了行政部门人事之外,在党务部门部分,5月22日赖清德依照党章就职党主席之后,立即宣布改由隶属正国会的林右昌担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仍由原本正国会的杨懿珊、涌言会的何博文及苏系的翁世豪三位续任,其他党务主管部分调整,仍跟赖清德年初就任党主席时一样维持一定的派系平衡⑦。
三、中央与地方党部派系权力重组
5月26日民进党地方党部主委改选,各派系全力巩固基层选举结果,22县市当中,英系从原本7席减少为4席(台北市、台中市、嘉义县、金门县)、正国会仍维持4席(基隆市、云林县、花莲县、澎湖县)、苏系1席(新北市)、涌言会1席(高雄市)、新潮流4席(台南市、苗栗县、屏东县、宜兰县)、民主活水1席(连江县)、绿色友谊3席(彰化县、南投县、嘉义市),其他个别势力4席(各县市主委名单参见下图)。
[图1:民进党地方党部主委改选结果]
新任县市党部主委的派系分布,赖清德原本所属的新潮流系获得4席,加上其他比较明显向他靠拢的派系,包括:民主活水、绿色友谊、新竹县郑朝方(英系转赖系),亲赖系共掌握9席,俨然成为民进党内最大派系联盟。不过,英系虽然席次掉落,却仍掌握三大县市台北市、台中市及嘉义县,加上郑文灿系统的桃园市,这几个县市人口众多,如果英系跟正国会合作,未来对赖清德及新潮流系仍有很大的掣肘空间,至少从地方党部掌握的动员能力来看,亲赖系并没有从席次上看起来那么有优势。另外,在选举过程中,各个派系在不同县市相互结盟,没有一致的对象,比如在台中市,正国会与英系合作,跟新潮流系竞争,在台南、高雄则是涌言会与正国会相互合作与新潮流系竞争⑧。
7月21日民进党召开全代会,随即选出30席中执委,再由彼此选出10席中常委,选举结果:民进党最高权力组织中常委,新潮流系获得2席、英系2席、正国会1席、苏系1席、民主活水1席、涌言会1席、绿色友谊1席,被正国会开除的陈亭妃则靠抽签获得1席。根据“中央通讯社”的报道⑨,亲赖系包括新潮流系、民主活水、绿色友谊、正国会及涌言会共6席。从席次上来看,亲赖系比非赖系略有优势,其利益较为一致,整合也较为完整,非赖系是否会对亲赖系构成威胁,还要看未来结盟状况。
[图2:民进党中常委选举结果]
要进一步剖析民进党派系运作及其政治影响,首先应该厘清一些概念界定范畴,其中,最为关键的“赖系”一词,本身就是一个不够精确的概念,笔者认为至少应区分出“赖嫡系”、“新赖系”及“亲赖系”三个不同层次,才能为赖系适当定位。
如笔者之前提及,赖清德因为担任“行政院长”及“副总统”期间,被英系压制,并没有掌有充分的人事权及行政资源,加上新潮流系北流与南流步调不完全一致,所以赖清德主要核心仍以台南帮及新潮流南流成员为主,构成赖嫡系的主体,成员本来就不多。520之后,赖清德掌有大批行政职位及资源,赖以这些职位及资源安插人事,“新赖系”因此逐渐形成,与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后,英系逐渐扩大的过程相当类似,“新赖系”无疑一定是赖清德任内民进党内最有权势的派系。至于其他民进党传统派系,与新潮流及“新赖系”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并非完全结盟,也非完全对立。不算赖嫡系及新潮流,与赖清德结合较多的有民主活水、绿色友谊连线,这些目前可以概括称之为亲赖系或亲赖联盟;结合较少的有正国会、涌言会与英系,与亲赖系形成竞争较多的关系。
其次,“新赖系”形成之后对台湾的政治影响大略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面来观察:
(一)民进党派系间关系会呈现如何形式发展?
如前所述,民进党派系间的竞合关键在于权力与利益的分配,赖清德在台湾政坛对理念的执拗程度无出其右,但这不等同他不懂分享权力和资源,很多分析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民进党派系竞争的本质是争夺利益,派系达成利益分配共识就不会长期对抗。赖清德掌有庞大行政资源,“新赖系”独大是必然趋势,包括长期跟赖嫡系、新潮流竞争的正国会、英系、以及涌言会,已有一些成员往“新赖系”倾斜靠拢,由此可以判断,在权力重组的过程出现的一些内斗风波不会持续太久。国民党与其寄望民进党内斗风波继续扩大,不如寄望如何争取更多青年认同以及深耕基层,为与民进党进行长期竞争做好准备。
在“新赖系”吸纳扩大的过程,势必会牵动其他派系与之结盟或对抗,彼此博弈寻求各自最大利益。“新赖系”独大只是反映它掌握最多行政资源,要解决执政问题或期待党政顺畅运作仍需要和其他派系合作,自然创造出其他派系与之结合或各自结盟与亲赖系对抗的空间。从过去结盟形态来看,短期内正国会与英系结盟的机会较大,民进党形成亲赖联盟与非赖联盟对立的可能性很高,这也只是民进党派系竞夺利益的常态发展,不至于演变成分裂的局面。
(二)新赖系与政党及派系间的竞合
新赖系的形成反映民进党权力重组的结果,除了可能牵动民进党内派系竞争的态势,也牵动民进党派系与其他政党间的竞合。当前国民党与民众党主要在“立法院”进行议事及选举的合作,“新赖系”掌有大量行政职位及资源,短期内国民党与民众党结盟对抗民进党,柯文哲司法案件造成民众党对民进党普遍不信任,民进党也很难通过一些行政资源争取民众党“立委”合作。在地方基层,从基隆市罢免梁国梁市长的动员投票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看到民众党选择与国民党联手对抗民进党。不过,如果柯文哲在京华城一案遭到司法起诉甚至重判,民众党支持者恐难免大量流失。相对比较起来,民进党比国民党可能争取更多从民众党流失的支持者,而民进党各派系最有资源与条件争取到民众党的支持者大概就是“新赖系”,这也会牵动未来民进党各派系间的人才甄补竞夺。
(三)新赖系与赖清德两岸决策团队
从赖清德就职讲话,以及之后几次重要的论述,都可以看出赖清德本人及其核心幕僚对两岸及国际议题的认知及判断失凖,以至于连番误判形势且前后矛盾。究其原因,除了赖清德本人对“台独”的执念之外,最主要是赖清德在担任台南市长及“行政院长”内,主导决策事项都是以内政为主,其本人及核心幕僚都对两岸及“外交”事务涉猎不足,赖清德本人决策风格又倾向单线领导相当封闭⑩。520前赖清德“国安”团队正式出炉,其布局安排显然是为了降低外界疑虑留用蔡英文时期的“国安”团队,形成表面上的“蔡规赖随”。然而这个团队却不为赖清德所信任,赖清德自己又另寻其他谘询管道,才出现520就职讲话完全脱离蔡英文路线的“新两国论”。新赖系在成形的过程中虽吸纳不少专业人才,但在两岸及国际这部分却严重短缺,这对于赖清德之后对两岸及国际形势的掌握有相当大的局限。如果赖清德不能在短期内吸纳更多两岸及国际事务人才加入其核心团队,恐将延续当前误判两岸及国际形势的困窘状况。
注释:
①陈先才、蔡晶,“九合一”选后民进党派系政治最新发展,《台湾研究集刊》,2023年,第185期,第80-81页。
②陈先才、胡雪儿,2020台湾“大选”后民进党派系政治的发展,《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第176期,第37页。
③陈先才、郭宇歆,2024年台湾选后民进党派系政治发展研究,《台湾研究》,2024年第1期,第15-23页。
④林明治,民进党新潮流系人才甄补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论文,2018年。
⑤“民进党派系从量变到质变,赖清德能一统江湖吗?”,菱传媒,网址: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14845。
⑥丘采薇,“透视新内阁1:赖清德下猛药处方内阁上路!在产业界找奇兵、在派系间求平衡”,《财讯》,2024年,第710期。
⑦同②,第21页。
⑧“民进党派系烽火烧全台14县市多强争主委‘卡位2026’”,ETtoday新闻云,2024/4/21,网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421/2723666.htm#ixzz8qIQd3O4m。
⑨“民进党权力核心改选牵动2026 赖清德整合党内挑战大”,台“中央通讯社”,2024/7/21,网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7210232.aspx。
⑩丁仁方,赖清德两岸决策困局的形成,厦门大学新时代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学术研讨会,2024年。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2月号,总第324期,P32-36)
【摘要】520之后,赖清德掌有大批行政职位及资源,赖以这些职位及资源安插人事,“新赖系”因此逐渐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新赖系”是一个正在扩张的派系,它不同于赖清德长期参与的新潮流系,也跟赖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帮为基础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较多形成的亲赖派系不同。应区分出“赖嫡系”、“新赖系”及“亲赖系”三个不同层次,才能为“新赖系”适当定位。
今年5月20日赖清德正式掌权之后,民进党权力结构出现巨大的变化,原本各派系间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与调整。赖清德本人在就职前宣布退出新潮流系,520前后陆续宣布的高层行政人事安排,主要反映赖清德个人权力意志,中央党部的人事调整则因为考虑政党运作顺畅,更多反映传统民进党派系间的权力平衡。5月间民进党地方党部主委改选,各派系之间出现激烈的争斗,7月间民进党召开全代会,同时进行中执委及中常委改选,其结果更是直接反映出民进党上层权力结构的变化。笔者以民进党中央党部及行政首长人事安排,以及民进党地方与中央权力结构的改选结果,说明民进党新赖系的形成,并进一步分析其后续政治影响。
一、对民进党派系定位的基本辨析和论证
众所周知,民进党权力结构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派系共治,而且各派系都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垂直控制体系,与国民党中央派系掌控不住地方派系的情形大不相同。
民进党派系运作在过去几年出现相当程度的质变,在此需要先对当前民进党派系运作的特性提出若干概念及实务的定位辨析论证。首先,当前民进党派系斗争本质是利益之争,不是路线之争,也不是理念之争,因此不同派系不会完全对立,也不会完全合作,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况很常见,所以结盟型态非常多元、动态。①大致上各派系之间关系的差异是竞争较多还是合作较多,或者在某些层面合作而在其他层面竞争的差异。早年民进党有美丽岛与新潮流两大派系,两派各自的结合方式及对民进党发展路线的主张都有相当分歧,因此双方对立的时间较长,彼此妥协的空间也较小,现在的民进党不同派系之间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合作和竞争,即便和新潮流经常处于对立面的正国会和英系,彼此也并不是完全对立,有些台湾媒体会以“恶斗”、“杀到见骨”等耸动字眼形容民进党派系斗争,但基本上都还是在“斗而不破”的局面。究其实际,权力斗争的本质就是支配与对抗辩证发展,不能以一般人情关系推断,过多渲染反而容易失焦。
其次,民进党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本质上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旦发生利益冲突,通过派系领袖之间的协商,或者由第三方介入协调,通常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不至于出现完全决裂。比较国民党与民进党近年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两党派系斗争结果差异颇大。国民党从1990年代“新国民党连线”出走成立新党,到2000年初宋楚瑜带领一些菁英出走成立亲民党,以及各地地方派系因为党中央提名策略失当,自行脱党参选再当选者比比皆是;相对民进党从1986年成立到现在,都是个别政治领袖退出民进党,如施明德、许信良等,带走的政治菁英相当有限,各地偶有因不服提名而退党参选者通常都难以当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民进党各派系之间理念差异不大,选民主要是认同民进党的核心价值,不是对某某派系利益认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进党派系各自凝聚的基础主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派系领袖如果不再担任重要职位,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带给派系成员重要利益,这个派系势必会逐渐萎缩,过去的谢系因为谢长廷远离台湾核心政坛丧失了影响力,派系成员因此纷纷转往其他派系发展,谢系也如云烟飞散。英系是蔡英文上任之后因为掌有行政资源,逐渐吸纳依附成员而壮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原谢系部分人马,比如当选民进党中执委的苏治芬、台北市议员洪健益;二是陈明文系统人员;三是苏嘉全系统人员;四是过去美丽岛系的部分人马,例如曾任美丽岛系办公室主任洪耀福;五是蔡英文的政治幕僚,如蔡英文的“文胆”姚人多②。从这个角度来看,英系在蔡英文卸任之后,不可避免将逐渐萎缩③。如果依此角度检视民进党派系发展历史,其实过去这一、二十年变化颇大,很多派系都已淡出政治舞台。只有新潮流屹立最久,关键就是他们组织相对严密,最能落实世代交替,进而可以不断通过选举掌握不同的职位④。其他也有通过掌握媒体、银行、大金主等等维持派系运作者,但政治职位还是派系能否发展的主要关键,这点跟国民党地方派系兴衰的脉络也非常类似。
当前民进党派系仍处于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本文所指的“新赖系”是一个正在扩张的派系,它不同于赖清德长期参与的新潮流系,也跟赖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帮为基础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较多形成的亲赖派系不同,以下说明这些派系关系的演变及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