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社会担心财赤隐忧

图1 自2018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月17日电/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即将发表,香港特区政府于2024年12月15日正式就此展开公众谘询。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曾表示,预计2024-25年度的财政赤字将较去年初预算案公布的481亿翻倍,达至千亿左右,在香港社会引发一片哗然。虽然财政司后来对该赤字数字有所调整,将其重估至千亿以下,但舆论对财赤的讨论热度并未消减。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香港市民对于特区政府财政状况的焦虑情绪上升,担心赤字缺口持续扩大会致财政储备进一步萎缩,更有甚者忧虑香港已出现结构性财赤,主流民意倾向主要透过节流手段以减少赤字、恢复收支平衡。

  如图1所示,早于2024年初,香港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讨论热度就曾出现一波猛涨,主要是因为当时最新发表的财政预算案预计将连续三年录得赤字,令香港社会出现不少担心特区政府陷入财困的声音。而至去年12月,财政司将早前估算的481亿赤字大幅提升至千亿级别,更进一步加深了香港市民对财赤的焦虑与不安;尽管最新的赤字估算已调降至少于千亿,但社交媒体对于财赤议题的声量与关注度却持续高企,社会聚焦近年来屡屡出现庞大赤字的原因,并关心可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手段以尽快减赤。

图2 2018-19至2024-25财政年度香港特区政府的开支与收入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由图2可知,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出于防疫卫生以及疫后重振经济的需要,特区政府在最近几个财政年度的开支较过去有明显增长,但收入却没能相应跟上步伐。这导致香港特区政府在2022-23、2023-24财政年度,连续两年录得破千亿的庞大赤字,而这一缺口在2024-25财政年度预计还将继续敞开。

图3 2018-19至2024-25财政年度的财政储备及其相当于政府开支的月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连年赤字令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健康遭受不小冲击,用以衡量财政稳健程度的财政储备,自2022-23财政年度开始陷入跌势,从2018-19财政年度时破万亿的高位,降至最新截至2024年11月时不足6000亿的水平,仅能维持特区政府10个月左右的运作(见图3)。

图4 近3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财政状况的忧虑情绪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据图4所示,自2022年以来,伴随财政赤字的不断攀升,社交媒体对香港特区政府财政状况的忧虑情绪指数屡屡突破峰值,导火索皆为财政司公布最新的赤字估算数字。不少舆论表示,尽管认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所言,理解近年来特区政府的收入不如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利率持续高企、地缘政治紧张等外围因素影响;但仍认为特区政府不能坐等情况自己好转,而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化解当前的财赤困局。部分观点更认为,如果特区政府任由财政状况恶化,不排除会触发外界对香港的信任危机,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出现。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对财赤可能导致的几大主要消极影响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2018-19至2024-25财政年度的香港特区政府综合盈余/赤字(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结合图5可见,香港社交媒体最担心财赤的压力可能转嫁至每位市民身上,忧虑日后的税负或因此加重,削弱香港所长期享有的简单低税制优势。其次,也有较多舆论把焦点放在连年萎缩的财政储备上,担心当港元遭受重大的外来金融冲击时,香港特区政府会没有足够的银弹予以抵挡,或无法维持联系汇率的稳定。

  此外,也有一些观点担忧特区政府为应对财赤而连年大规模举债,将引发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导致信用评级降低,对香港整体的金融稳定与营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自2022-23财政年度以来,特区政府依靠发债来弥补赤字的倾向日趋明显,未计入债券发行及偿还款项前的真实赤字,远较已计入后的帐面赤字严重,前者较后者多出近五成(见图6)。2024-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的发债金额更高达1200亿,引来不少舆论质疑会在日后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多数市民也表示并不认同以“发债当收入”的方式处理来赤字问题。

图7 香港社交媒体对于减少财赤两大路径的关注度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相比于增加税负、扩大发债等开源措施,香港市民近来更加关注从节流层面入手以减少赤字。从图7可知,社交媒体在有关如何减赤的讨论中,涉及节流手段所引发的关注度近三个季度维持领先开源手段,其更在最近的2024年第4季度出现明显增长,刷新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峰值。舆论预期在外围经济环境不明朗之下,香港特区政府过去所依赖的四大收入支柱——卖地收入、印花税、利得税、薪俸税等,将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至理想水平。而对于应否以提高税率、开征新税或扩大发债等方式增加收入,大部分市民也持较为保守的取态,认为这些做法可能会对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最终得不偿失。因此,主流民意更希望特区政府接下来能充分践行量入为出的理财哲学,主要依靠缩减开支来缓解财政压力,避免陷入结构性财赤的泥潭。

图8 香港社交媒体对几项主要减少财赤手段的关注度与支持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8对比了几项主要减赤手段的关注度与支持度,与前述图7所反映的情况一样,节流手段近期更为社会大众所注目,在社交媒体所获得的支持度也更高。

  其中,裁减公务员薪酬开支一项的呼声最为响亮,多数舆论认为,在经济不景的财赤时期,香港特区政府尤其是一众问责官员,应率先带头减薪起到示范作用,才能说服市民与之一同共渡时艰。不过,有关言论也遭到一些反驳,部分观点认为向公务员群体开刀,不仅可能压抑消费加剧整体市道向下,还可能在私人市场引发减薪的跟风潮,令经济进一步走向通缩。但相比之下,仍有较多观点认为,只要把减薪对象局限在高层公务员(如月薪10万以上)等少数群体之内,便能在合理管控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有效大幅削减财赤。

图9 2018-19至2023-24财政年度各项公务员薪酬及有关开支的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结合图9可知,近年来,公务员的薪酬开支总额呈持续上升之势,在香港特区政府经常开支中也稳定占据四分之一左右的份额,其2023-24年度的开支更增至接近1600亿的水平。不少市民直言,公务员薪酬是一个对财政构成沉重压力的包袱,也是最有潜力透过改革以减少开支的范畴。有观点拿新港两地的情况作对比,指出新加坡的公务员占总人口数仅1.45%,较香港的2.3%低近四成,但却位居全球政府效率排名榜首;其由此质疑香港公务员团队目前是否有提升效率、精简人手的空间,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应适时检视各部门的编制状况,按需裁撤冗员缩减规模。

  此外,也有部分舆论关注到退休金在公务员薪酬开支中愈益膨胀的占比,忧虑随着人口老化日趋严峻,退休公务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以与现职公务员薪酬挂钩的方式向退休公务员支付退休金,将成为一个持续拖累公共财政的巨大黑洞。

  除公务员薪酬开支外,舆论也关注在经济逆周期,是否仍需同时全速推进多个大型发展项目(见图8)。主流舆论虽认同香港有持续觅地造地、发展基建的长远需要,但也认为特区政府在财政紧张之际,可先分清轻重缓急,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力,优先推动单个大型项目先上路,如对比开发周期更长的明日大屿,已有大片现成土地的北部都会区,在短期内可实现的经济成本效益更高。

图10 香港社交媒体涉2元乘车优惠政策在整体涉特区政府财政舆情中的声量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另外,近年来增幅显着的社福开支,也被较多声音认为是亟需进行检视的范畴之一。2024-25财政年度,社福开支已扩大至1300亿的规模,成为力压教育、卫生等花费最庞大的政策组别,而其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近年来多次引发激辩的2元乘车优惠政策。自2022年2月,特区政府将2元乘车优惠政策的受惠群体,从65岁及以上长者扩展至60岁及以上长者后,其每年就此所支付的补贴金额急速攀升,从2021-22财政年度的10.2亿,激增至2024-25财政年度的逾60亿。

  如图10所示,随着近月有关财赤的讨论明显升温,涉2元乘车优惠政策的能见度也显着拔高,其在涉财赤舆情中的声量占比大增逾两倍突破一成。较多观点虽肯定该政策关怀长者、促进乐龄社会的积极影响,但亦认为要正视在财赤之下是否可作适当调整,例如设定2元乘车优惠的补贴上限、划线一定年期后满60岁长者不再享有优惠等。不过,也有不少市民认为不应在经济艰困时期首推削减社福开支,指出港铁、巴士公司不能只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理应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替特区政府分担2元乘车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开支。

  中评智库认为,当下的经济大环境尚不明朗,财赤是香港社会短期内难以绕开的一个关键问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干涉,可能对香港的整体经济构成严重隐患。在经济逆周期下,纵使香港特区政府有扩大支出以刺激经济、保障民生的需要,但仍应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秉持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的理财之道,回应主流民意希望从节省开支入手尽快灭赤的诉求。我们相信,只有保持公共财政的稳健充裕,香港特区政府才能积攒足够的经济实力,带领香港社会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令香港经济能在一个踏实的环境中实现长远的稳定增长。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自2018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月17日电/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即将发表,香港特区政府于2024年12月15日正式就此展开公众谘询。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曾表示,预计2024-25年度的财政赤字将较去年初预算案公布的481亿翻倍,达至千亿左右,在香港社会引发一片哗然。虽然财政司后来对该赤字数字有所调整,将其重估至千亿以下,但舆论对财赤的讨论热度并未消减。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香港市民对于特区政府财政状况的焦虑情绪上升,担心赤字缺口持续扩大会致财政储备进一步萎缩,更有甚者忧虑香港已出现结构性财赤,主流民意倾向主要透过节流手段以减少赤字、恢复收支平衡。

  如图1所示,早于2024年初,香港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讨论热度就曾出现一波猛涨,主要是因为当时最新发表的财政预算案预计将连续三年录得赤字,令香港社会出现不少担心特区政府陷入财困的声音。而至去年12月,财政司将早前估算的481亿赤字大幅提升至千亿级别,更进一步加深了香港市民对财赤的焦虑与不安;尽管最新的赤字估算已调降至少于千亿,但社交媒体对于财赤议题的声量与关注度却持续高企,社会聚焦近年来屡屡出现庞大赤字的原因,并关心可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手段以尽快减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