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昆仑关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17年3月24日南宁三中初中部昆仑关祭奠先烈社会实践活动。(来源:南宁云)

  中评社北京12月19日电/崇尚民族英雄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重新踏上战时古驿道,那些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和史料变得越发鲜活。小学生江雨钊在研学手册里写下这样的感慨:“穿着草鞋一路走一路掉,真是太难了,我深刻体会到抗战英雄们的不易。”

 80年光阴如梭,关山依旧,壮士不归。为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南宁昆仑关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常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人心。

 深挖历史故事开发研学项目

 走进昆仑关战役博物馆“血色雄关民族魂”专题常设展览展厅,近千组珍贵文物及历史照片和真实的历史影像史料,翔实、全面、生动地再现和反映了昆仑关战役、中国抗战史缩影及广西抗战的历史。

 每一件历史文物都述说着一份爱国情。在新事物不断更迭的当下,如何才能突破一般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承,拓展具有历史传承的革命文物利用途径?为此,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开发,并不断拓展研学内容,邀请专家、抗战老兵以及抗战将士后裔讲述抗战故事,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研学、游学活动。

2019年南宁昆仑关民俗文化旅游节邕剧《华容道》表演(来源:南宁云)

 目前,昆仑关爱国研学教育基地已自主完成四大主题研学课程体系的研发,通过爱国通识教育与主题实践教育相结合,互动式的场景教学模式,莘莘学子切身感受到抗战时期的艰苦卓绝与抗战将士们的伟大牺牲,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抗战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平面的、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方式。

 如今,昆仑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也成为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的第二课堂。截至目前,到昆仑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游客和青少年累计达500多万人次。

 丰富文化内涵打造节庆品牌

 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深厚的历史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今年6月14日,为期3天的2019南宁昆仑关民俗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内锣鼓喧天,金狮献瑞,宾阳露圩蓝衣壮舞彩凤、上林镇圩瑶山鼓、邕剧《华容道》以及“关公磨刀诞”等南宁各地传统民俗轮番上演。

 其中,沿袭历年传统的“关公磨刀诞”就是昆仑关一带民众世代相传的一项民间重大庆典活动,表达了民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愿望。昆仑关旅游风景区还在旅游节期间推出了露天电影,放映抗战、历史文化等专题影片,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国抗战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亲身体验昆仑关民俗文化旅游节的魅力。

 从2009年举办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至今,昆仑关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主题思想,不断融入民族、健康、旅游、创意、休闲等丰富元素,充分发挥仪式礼仪、非遗展演、民俗活动、体育竞技等文化载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当地民众开展中华民俗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元化内涵的传统民间民俗节庆品牌。

2017年3月27日,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团台湾嘉宾到昆仑关参访(来源:南宁云)

 凝心聚力搭建两岸交流平台

 昆仑关战役在世界华人心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尤其在台湾地区影响较大。昆仑关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和凝聚两岸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昆仑关先后承接举办了“第19届海峡两岸旅游联谊活动”“桂台(南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周”“邕台青年及大学生夏令实训营”“第三届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等两岸重要交流活动。每年有近万人次台湾同胞到昆仑关参访交流、考察观光、了解历史、缅怀先烈。

 昆仑关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抗战记忆,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不少前来参观的台湾同胞表示,昆仑关战役旧址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有助于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增强两岸的民族认同与互信。

 今年9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在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设立广西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以此为契机,继续以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正能量为己任,深入挖掘抗战文化,科学整合资源,探寻两岸交流的契合点,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南宁晚报)

2017年3月24日南宁三中初中部昆仑关祭奠先烈社会实践活动。(来源:南宁云)

  中评社北京12月19日电/崇尚民族英雄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重新踏上战时古驿道,那些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和史料变得越发鲜活。小学生江雨钊在研学手册里写下这样的感慨:“穿着草鞋一路走一路掉,真是太难了,我深刻体会到抗战英雄们的不易。”

 80年光阴如梭,关山依旧,壮士不归。为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南宁昆仑关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常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人心。

 深挖历史故事开发研学项目

 走进昆仑关战役博物馆“血色雄关民族魂”专题常设展览展厅,近千组珍贵文物及历史照片和真实的历史影像史料,翔实、全面、生动地再现和反映了昆仑关战役、中国抗战史缩影及广西抗战的历史。

 每一件历史文物都述说着一份爱国情。在新事物不断更迭的当下,如何才能突破一般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承,拓展具有历史传承的革命文物利用途径?为此,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开发,并不断拓展研学内容,邀请专家、抗战老兵以及抗战将士后裔讲述抗战故事,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研学、游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