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5期内容介绍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国涉台政策与风险,刊发了《特朗普2.0时代的对台政策前瞻》《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走向及其结构性制约》和《美国支持台湾当局拓展“国际空间”的态势、特点与影响》三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张华发表《特朗普2.0时代的对台政策前瞻》一文。文章指出,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态势、特朗普第一任内的对台政策以及特朗普在此次竞选期间的涉台讲话,是观察特朗普第二任内对台政策的重要指标。特朗普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赖清德当局对美诉求的配合度及美国内亲台势力的影响力,将影响特朗普对台政策的具体走向。特朗普将延续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框架,与中国“交易”台湾的可能性不大,但同时会在要求台缴交“保护费”、管控“台独”冒进等方面有新作为。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走向及其结构性制约》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对台战略预置和重点问题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锺厚涛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在涉台政策上将以“美国优先”为战略目标、以“大国竞争”为战略框架、以“讹台遏陆”为战术设计,将台湾塑造为战略上配合美国、政治上亲近美国、经贸上融入美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新盟伴。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大陆霸权与对台湾霸凌双向发力,将台湾问题与对华贸易战、科技战等组合捆绑,进而制造议题叠加的共振效应。台海局势将呈现对抗螺旋升级、临界点被逐渐逼近的基本态势。未来中国大陆应保持高度战略定力,以稳健的实力增长为支撑,确保台海局势总体可控可塑,坚决遏制“台独”和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在发展中推进国家统一进程。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台湾当局的战略误判与台海战和态势转换》《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论析》《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深化与发展——从“一国两制”到“两制”台湾方案》和《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困境与进路》四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在《台湾当局的战略误判与台海战和态势转换》一文中指出,民进党赖清德当局当前正走在战略误判和自欺欺人的道路上。其第一个误判是“新台独希望论”,第二个是“大陆内外交困论”,第三个是“美西方无条件一边倒挺台论”,第四个是台湾民众“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前台湾海峡风高浪急、战争冲突风险高企,是民进党赖清德当局建立在战略误判基础上的更大力度联美谋“独”行径所一手造成的。所幸形势仍可逆,一是战略判断要回归客观,二是战略思维要回归辩证,三是战略抉择回归常理。只有海峡两岸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与“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干涉势力做坚决的斗争,才能维护和平。
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厦门大学民进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军,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林超在联合发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论析》一文中指出,台海和平稳定不仅事关我国总体国家安全,也关系到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维护台海和平是确保区域安全乃至全球安全的重要基石。赖清德上台以来不只是两岸政策更为激进挑衅,搅动岛内“反中”“抗中”民粹情绪,而且顽固坚持“倚外谋独”“以武拒统”的“台独”立场,公开鼓吹“新两国论”,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严重破坏台海区域的和平稳定。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黄建兴教授,和该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文军联合发表的《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困境与进路》一文指出,自2016年民进党再次在岛内执政以来,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呈现下滑趋势,交流人数负增长,直至跌入低谷,给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虽然最近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呈现出反弹增长趋势,但是仍然面临着民进党当局造成的风险挑战,包括其实施的“台独”课纲、对中国大陆不实的宣导、对来自大陆学生的歧视以及制造两岸政治对立、破坏两年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氛围等。对此,中国大陆有必要在铸牢台湾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进党当局歧视在台湾就读陆生的行为展开斗争以及在反“独”促统工作等方面作出努力,为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本期“闽台”栏目刊发了《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启示与深化路径》《厦金同城生活圈建设的新难点与对策思路》《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福建高校的新担当与新作为》和《基于AHP-SWOT矩阵的闽台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四篇文章。
在《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启示与深化路径》一文中,福建社会科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凌斌指出,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开展闽台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主动与台胞共享发展机遇,在支持台胞来闽发展、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一批成功的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扩大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助力在闽台胞台企扎根融入,支持厦金、榕马加快融合发展,藉鉴跨区域合作经验推进示范区建设,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夯实基础。
闽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蔡伟政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福建高校的新担当与新作为》一文中,通过分析闽台高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建议应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内涵方面进行融合,有方向地建立和巩固两岸高等教育办学合作关系。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有意识地为国家对台工作创造更良好更有利的周边国际环境,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多方位发力的对台融合体系。以文化浸润为纽带,以高校外在影响为牵引,有目标地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对台工作,持续增进台湾青年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董志军,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讲师江冬英,和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美祥联合发表了《基于AHP-SWOT矩阵的闽台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闽台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并引入层次分析法(AHP),构建AHP-SWOT量化模型,并对融合发展的因素力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构建战略判断矩阵,得到最有利于促进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结果表明:闽台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中,福建省的近台区位优势是最大优势条件,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带来新契机则是最大机遇;最优策略为利用区位、互补、政策等优势,抓住闽台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机遇,促进闽台生物医药产业深入融合发展。最后提出增强福建对台资生物医药企业的影响力,提升闽台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构建闽台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福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质量推进若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等政策建议。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台湾“硅盾”的幻象与危机》和《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两篇文章。
在《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一文中,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政治所所长王贞威和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高群斐发现在“三党不过半”及“朝小野大”的背景下,在野阵营成功发挥多数优势,借助“立法院”对赖清德当局形成有力牵制。而执政绿营为突破少数困境,先“覆议”后“司法”,甚至以“青鸟”为名致使政治斗争再度退化为街头运动,亦为“蓝白合”带来了强势的外部压力。尽管总体合作氛围向好,但修法分歧、柯文哲危机等亦增加了“蓝白合”的发展变数。未来双方将如何处理彼此的竞合关系,突破当前台湾利益让位于执政党利益的困局,仍待进一步观察。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闽台客家族谱视阈下深化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和《祭祀公业在台湾中华文化认同中的重要地位初探》两篇文章。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巍巍,和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颜郡在联合发表的《闽台客家族谱视阈下深化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一文中指出, 闽台客家族谱记载了闽台客家姓氏血缘亲族关系,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纽带,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历史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当前,“台独”势力利用语言政策推进“文化台独”,歪曲误导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闽台客家族谱面临传承危机。新时代,为深化两岸文化融合发展,应当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加强对闽台客家族谱的收集保护和研究,深化闽台客家族谱对接交流,做好族谱利用与创意开发,并注重在家庭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王继源的《中国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一文。该文指出, 近年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取得新进展,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区域产业链势力显着增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制造业有序转移布局。同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南北方之间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差距明显拉大,汽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部分关键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布过于集中,地区间产业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固点、串线、融面,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面、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形态。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从菲律宾<海洋区域法>的公布看中国<海警法>对南海维权的适用》和《叙利亚内战中的政府承认问题》两篇文章。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二级教授高圣惕,和该研究所博士生张紫庭联合发表《从菲律宾<海洋区域法>的公布看中国<海警法>对南海维权的适用》一文。文章指出, 菲律宾在2024年11月8日公布《海洋区域法》,将断续线内括海域东半部揽入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妄图落实南海仲裁的非法裁决,无视中国在南沙群岛以及包含黄岩岛在内的中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利。中国政府遂于11月10日相继发布《黄岩岛领海基线的声明》及《中国海警局关于涉黄岩岛问题的声明》反制。而更有力的反制还是中国海警将维权执法付诸行动。南海维权执法的法律依据为《海警法》、《海警机构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海警机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皆已于近三年内生效。本文将我国在南海面临的侵权行为类型化,探究中方如何依据《海警法》进行执法,并模拟对方会怎样使用国际法质疑中国海警的执法行为。笔者发现《海警法》确实能适用于南海维权,但他国亦可依据“国家主权豁免原则”反对中国海警的刑事管辖权,或依据“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挑战中国海警的维权措施。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石破茂当选首相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全文实录。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键主持,评论员有: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大使馆参赞吕小庆,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欢欣。与会者对于石破茂当选首相后中日关系走向如何进行了探讨,并期待石破茂内阁能坚持外交自主战略,妥善化解中日两国矛盾分歧,与中方共同确立危机管控机制化,为两国关系建设性改善与“战略互惠”阈值积累更多有利条件与正能量因素,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真正进入发展正轨。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访问福建 深入瞭解融合发展创新实践”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5年1月号,总第325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国涉台政策与风险,刊发了《特朗普2.0时代的对台政策前瞻》《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走向及其结构性制约》和《美国支持台湾当局拓展“国际空间”的态势、特点与影响》三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张华发表《特朗普2.0时代的对台政策前瞻》一文。文章指出,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态势、特朗普第一任内的对台政策以及特朗普在此次竞选期间的涉台讲话,是观察特朗普第二任内对台政策的重要指标。特朗普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赖清德当局对美诉求的配合度及美国内亲台势力的影响力,将影响特朗普对台政策的具体走向。特朗普将延续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框架,与中国“交易”台湾的可能性不大,但同时会在要求台缴交“保护费”、管控“台独”冒进等方面有新作为。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走向及其结构性制约》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对台战略预置和重点问题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锺厚涛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在涉台政策上将以“美国优先”为战略目标、以“大国竞争”为战略框架、以“讹台遏陆”为战术设计,将台湾塑造为战略上配合美国、政治上亲近美国、经贸上融入美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新盟伴。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大陆霸权与对台湾霸凌双向发力,将台湾问题与对华贸易战、科技战等组合捆绑,进而制造议题叠加的共振效应。台海局势将呈现对抗螺旋升级、临界点被逐渐逼近的基本态势。未来中国大陆应保持高度战略定力,以稳健的实力增长为支撑,确保台海局势总体可控可塑,坚决遏制“台独”和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在发展中推进国家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