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任期全球格局重构及其对中美关系影响

  中评社╱题:特朗普第二任期全球格局重构及其对中美关系影响 作者:秦博(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南亚研究所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心所长;徐浩铭(成都),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教研部副教授;程晨(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预示全球政治格局将迎来深刻变革。秉持“美国优先”理念,他推行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政策,试图重塑全球秩序。然而,在当前中国崛起、俄乌冲突、中东动荡和全球供应链重组等严峻局势下,特朗普的政策可能会为全球秩序带来新的冲击与变数。本文系统分析了特朗普政策对全球秩序和中美关系的影响,首先解析了“美国优先”政策的核心内涵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导向作用,随后从多个维度探讨该政策对全球秩序的影响机制。本文还构建了基于数学模型的框架,量化特朗普政策可能引发的供应链脱钩风险,探讨中美产业脱钩的时间路径及其系统性风险,最终为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提供系统性预判及政策建议。

  一、“美国优先”与全球脱钩挑战多边秩序

  在首个总统任期内,特朗普通过“美国优先”政策重塑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与政治中的地位,〔1〕引发了关税壁垒、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等经济保护主义措施,对全球多边合作体系和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此次特朗普再次当选,预示该政策可能进一步强化,从被动贸易保护走向深度脱钩与主动分裂,意图重塑全球供应链和经济规则。下文将从经济保护主义深化及“主动分裂”策略两方面,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影响。

  (一)新一轮经济保护主义的深化

  特朗普首个任期内的“美国优先”政策导致全球经济秩序深刻调整,特别是在关税壁垒、供应链重构和高科技领域表现出强烈的保护主义倾向。〔2〕再次当选后,特朗普不会放弃建设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和技术霸权体系,强化系统性“高级脱钩”战略,通过贸易限制、出口封锁和投资审查等手段,推动经济保护主义和科技独立发展,以巩固其全球竞争优势,服务长期外交和军事战略。这将冲击全球供应链,加深中美经济隔离,重塑全球科技版图。

  特朗普可能会继续利用关税重塑美国制造业,遏制中国崛起,尤其是在高科技制造领域切断中国的全球供应链,重夺美国在半导体、通信设备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主导权。〔3〕这将使全球供应链更加趋向区域化和本地化,影响高科技市场。出口管制也将加强,尤其在半导体、先进材料和基础软件等领域,以构建“去中国化”的高科技生产体系,削弱中国影响力,巩固美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特朗普可能加强资本管制,限制中国投资美国新兴产业,特别是核心技术和高价值领域,通过扩大CFIUS权限,强化外资幷购审查,维护美国技术优势,防止关键技术外流。若其他国家效仿,全球经济可能分化为两大阵营,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资本流动与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减少。

  (二)从“被动脱钩”到“主动分裂”

  “被动脱钩”可能会升级为“主动分裂”,通过推动建立“经济与技术联盟”,整合资源、加强盟友协作、重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压制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旨在以“美国及其盟友”为核心,排除中国在关键产业链中的位置,边缘化中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4〕这表明,全球化进程已因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博弈而被人为割裂,未来特朗普将更加主动地“去中国化”,全面利用法律、外交和金融手段排斥中国,构建排除中国的全球经济联盟,深刻影响全球经济体系,加剧全球经济秩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特朗普可能会采取“组合拳”的方式推动“去中国化”:第一,通过立法或调整法规,利用关税和投资限制等手段向中国产品和在华美企施压,保护本土制造业幷建立“安全供应链”基准;第二,寻求欧洲、日韩等盟友支持,共同推行贸易壁垒等排他性经济措施,形成排除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使“经济脱钩”深化为全球产业链重构;〔5〕第三,利用经济和技术援助、安全合作等外交与经济策略,持续向东南亚、拉美及其他欧洲国家施压,胁迫其在供应链和技术合作上与中国“脱钩”,进一步削弱中国影响力,形成排除中国的经济联盟;第四,限制中国金融市场的准入、压缩本国包括盟友的对华投资、降低人民币的结算使用、甚至削减对中国主权债务的持有等。〔6〕通过以上措施限制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活动,进一步孤立中国经济,巩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二、“印太战略”的再造与全球安全格局的权力竞争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在经济领域引发全球变革,也在安全层面产生颠覆性影响。再任后,特朗普可能在印太地区强化军事存在,深化“印太战略”,巩固美国领导地位幷削弱中国影响力。〔7〕或将采取更激进的策略升级“印太战略”,如扩大南海军事部署和重构美军同盟体系,加剧区域动荡,迫使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面临复杂的战略抉择。

  (一)“印太战略”的军事升级与区域影响

  特朗普的“印太战略”旨在通过军事拓展与战略威慑,如加强南海军事部署、投资战略武器、深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等手段,稳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掌控南海这一关键通道。特朗普恐将加大对台军售与军事合作,促使两岸关系紧张。增加南海巡航与侦察频次,派遣航母战斗群高强度巡逻,以强化控制幷造成威慑,扰乱我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外交合作。推动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合作,构建孤立和遏制中国的区域性准军事同盟,深化东盟对美国的安全依赖。〔8〕但这可能损害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东盟长期通过多边对话与区域一体化维护中立与自主性,但特朗普可能使其陷入“安全依赖加深与自主性丧失”的困境,〔9〕进而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采取“平衡外交”策略,在安全与自主间艰难求存。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援助,而中立国家则可能坚守不结盟原则,但无论如何,特朗普的新“印太战略”无疑将压缩东盟国家的战略选择空间。

  (二)对美军传统基地及同盟体系的重新塑造

  为符合“美国优先”原则,特朗普或将重估美军在日韩的军事部署,幷通过减少军援或撤出驻军施压,迫使日韩增加自主防卫投入,承担更多美方要求,以减轻美国财务负担。〔10〕此举极有可能加剧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安全竞争,特别是朝鲜,可能加速其核武与导弹技术发展,进一步复杂化朝鲜半岛局势,从而引发区域内连锁反应。在东南亚,特朗普或加强在菲律宾、新加坡等战略港口的军事力量,增加军备竞赛风险,应对中国崛起。〔11〕美国可能会增加对东盟国家的武器出口和军事援助,短期内加强自身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幷且从长远来看,对美国军事体系的依赖会削弱东南亚国家的防卫独立性,极大挤压其外交空间和安全自主性。未来四年,东南亚国家将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外交独立之间艰难权衡,南海局势也将因此进入高度不确定的状态。

  三、多极化抗衡中的特朗普因素与中俄朝的战略调整

  特朗普新任期内,美国对华施压预计将进一步加剧。特朗普可能加强其全球主导地位,竭力阻碍中俄各领域合作,加速推进“去中国化”供应链重组。面对严峻态势,中、俄、朝等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削弱美国影响力,促进全球多极化格局形成。事实上,俄朝两国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积极推动区域及全球多极化进程,以期在全球冲突风险升级背景下赢得更大战略自主权。

  (一)中方的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伙伴网络

  面对可能加剧的经济脱钩与制裁压力,中国需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加强区域一体化,在亚洲地区发挥经济支柱作用,涵盖贸易、基础设施、能源共享及技术交流等领域,为区域内国家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撑。第二,强化RCEP框架,深化与东盟等国的经济联系,构建独立于美国的区域经济体系,削弱美国在亚太的经济影响力。第三,构建全球伙伴网络,深化与南南合作伙伴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非洲、拉美和中东,这将有助于获取资源和市场,同时增强国际支持,缓解美方的施压。第四,气候政策合作,与欧洲在绿色技术和气候治理上加强合作,推动建立公平的多边气候治理体系,提升在气候议题上的话语权,削弱美国主导地位。

  美国视技术为国际竞争的新高地,强调其需置于严密的保护网下,幷与国家战略无缝对接。特朗普率先迈出了与中国科技领域解耦的步伐,不仅动用了现行法律体系且不断推行新立法,还充分利用总统行政权,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出口管制、投资约束等“限制性”解耦行动,目的是培育本土科技实力,联合盟友及伙伴共同构建对中国的科技围堵,稳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导权。〔12〕对此,中国可加速高新技术与创新领域的多边合作,深化与俄罗斯、中东、欧盟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美国科技的依赖。特别是在新能源和碳中和领域,加强与俄罗斯及欧盟的标准制定和技术合作,构建自主的技术支持体系,形成与美式标准抗衡的国际技术规范,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替代性科技生态系统,保障技术供应链安全,掌握国际技术竞争主动权,为未来全球科技秩序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俄朝的角色:对美国战略挤压的应对与合作潜力

  由于特朗普对中俄朝的态度更加强硬,俄朝两国的战略选择将极大影响全球多极化格局。俄罗斯凭藉能源、军事和技术能力抗衡美国,通过与中国深化合作分散经济压力,增强其在美俄对抗中的话语权。〔13〕朝鲜因其地缘政治地位和核能力在东亚安全中占据重要位置,拥核与其政权存续高度相关〔14〕,中方可通过经济援助和战略协作稳固朝鲜政权,增强与朝鲜的合作。军事方面,俄朝可能继续强化防御态势,推动联合军事演习,以应对美在亚太扩军,展示区域安全掌控力。俄朝的军事协作或演化为实质性战略联盟,且在情报共享、防空系统部署等领域合作深化。科技与网络安全方面,中俄朝合作可有效缓解特朗普对中国高科技封锁的不利影响,通过联合研发与技术共享,弥补技术短板。中俄在军事技术与信息安全上互有优势,将助力提升共同网络防御能力,而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成就也将助力俄朝科技进步,共同捍卫信息主权。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践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的新型国际关系之典范,两国在全球众多重大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宏观格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此外,中国与朝鲜更是友好邻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传统友谊深厚。因此,若特朗普二次执政的政策更强硬,中俄朝合作将更深入,且涵盖能源、军事、技术、外交政策协调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构建针对美国的多维度制衡体系,推动亚太地区“去美国化”趋势,形成战略自主的区域体系。

  四、意识形态博弈下的特朗普与全球话语建构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对抗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维度。特朗普历来有鲜明意识形态输出倾向,以自由主义和民主价值观包装,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对美国体制的向往,削弱中俄等国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其策略不仅涉及传统外交渠道的价值观输出,还将通过教育、文化、传媒等多领域的“去全球化”操作,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文化传播网络。〔16〕与以往相比,此轮软实力布局会更加独特。

  (一)全球意识形态对抗的深化

  特朗普大概率会继续通过“美式民主自由”对抗其他大国的影响,不仅试图巩固美国国内的意识形态认同,更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价值观,主要策略包括资助媒体、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和提供话语支持等,构建覆盖拉美、东欧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17〕拉美因与美国的历史联系及保守派对美式民主的认同,为特朗普提供了传播优势;〔18〕东欧因对俄罗斯的警惕成为其倡导反俄理念的重要战场,经济和军事援助进一步巩固了美式价值观的影响;〔19〕东南亚则被视为扭转亲华倾向的关键,通过民主援助、媒体合作等强化亲美势力,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影响网络,遏制中国的区域扩展。〔20〕特朗普可能利用掌控国际媒体和推广亲美社交平台,强化美式民主与自由市场理念的全球宣传,藉助媒体影响认知,跨越文化差异寻求共识,隐蔽地加深美国意识形态渗透。在中国和俄罗斯倡导“全球南方”理念背景下,这一策略被视为话语层面的“柔性较量”,旨在潜移默化改变目标地区的价值观,削弱其意识形态影响力。

  (二)教育与文化的“压理抬文”策略

  特朗普或将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双重“去全球化”操作,构建一个排他性的美式价值观体系,从而导致未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加速对立,加剧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文化冲突与合作的局面更加复杂多变。在教育领域,特朗普的重点很可能在于通过继续限制高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教育交流,防范潜在竞争对手获取美国的核心技术资源,但又继续通过文学、文化等文科领域输出美式价值观,维持其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21〕特朗普或通过减少技术类留学生签证支持、强化出口管制等措施,阻止对手国家获取敏感知识资源。与此相对,文科教育则成为美意识形态扩散和巩固西方中心论的重要工具。对此,中国必须做好研判,全盘考量现有的留学政策,坚持以双向流动为特征的留学新模式,撼动美国教育的世界性主导机会。

  同时,特朗普的文化政策可能采取更具排他性的策略,通过审查内容和资金限制减少与多元价值观相悖的文化输出,塑造单一美式形象,固持西方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思维。〔22〕这或导致美式文化适应性下降,幷促使新兴市场国家转向中国、俄罗斯等替代性文化资源。中国可通过“文化走出去”战略,利用各类形式的文化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强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的地位。美国的高壁垒文化圈虽然巩固了美式文化的影响力,但也可能刺激非西方国家加强文化自觉和本土化策略,甚至形成对抗性文化网络,加剧全球文化格局的分裂。

  五、特朗普式脱钩的双面效应与中美经济制衡

  特朗普再度当选给中美关系带来新挑战,但基于全球经济和安全治理的相互依存与彼此需要,中美关系仍将“斗而不破”,但会进入竞争与合作幷存的新阶段。在军事领域的对抗中,危机管理机制有助于避免冲突升级。在全球治理中,尽管分歧很大,但中美在气候、疫情防控和粮食安全上仍存在合作空间。通过在特定领域的合作,中美有望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平衡,在全球治理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一)中美经济“斗而不破”的新格局

  特朗普的新一轮保护主义可能导致中美竞争加剧,但因贸易、技术和供应链的深度依存,中美彻底脱钩难以实现。特朗普刚胜选不久,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就在记者会上表示计划移除中国产零部件,转向本土或北美制造。〔23〕特朗普可能会通过加征关税和技术封锁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但中美经济的互补性——比如美国农业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的稀土对美国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决定了对抗的边界,避免由于过度冲突引发全球经济震荡。此外,苹果、特斯拉等美国科技企业出于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商业利益,可能游说政府争取政策豁免,阻挡技术全面脱钩。在供应链领域,特朗普推崇“本土化”生产以重振制造业,尤其在高科技产品和医疗物资领域,但全球化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使其难以如愿。〔24〕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生产和研发中心,不仅涉及其核心利益,也关乎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推动“制造业回流”将面临企业界强烈反对,高成本和效率下降可能削弱美国的竞争力。因此,中美经济关系虽因“美国优先”政策而加剧脱钩趋势,但技术和成本又会迫使美国在关键领域保持灵活态度,从而呈现“斗而不破”的新格局,既制约了双方对抗的强度,又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

  (二)新型军事竞争中的风险管控

  面对特朗普可能加强的“印太战略”,中国应利用东盟框架,开展定期对话,避免误判且控制潜在危机。尽管特朗普推动的“准同盟化”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区域冲突,但全球安全治理仍留有多边合作空间。以朝鲜核问题为例,中美在半岛无核化目标上立场一致,但具体路径分歧仍存。未来,六方会谈等多边机制可成为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平台,复杂的半岛局势使得朝鲜既是被施压目标,却也可能成为调整区域博弈格局的杠杆。中国可通过加强对朝鲜经济与外交支持,彰显在半岛事务中的协调与建设性作用,同时平衡域外势力的介入压力,推动区域安全稳定。

  (三)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可能性

  在全球治理中,中美关系复杂,既有战略竞争,也包含合作需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超越单一国家能力,需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尽管特朗普倾向保护主义,但作为主要碳排放国,美国的气候政策对全球治理至关重要。中美在在碳减排和绿色技术合作上责任重大,通过技术交流和联合科研,可提升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凸显公共卫生问题的跨国特性,中美作为医药技术和资源主要供应国,可在疫苗研发、医药供应链和公共卫生政策方面加强合作,特别是在世卫组织框架下形成共识。这不仅对全球疫情防控意义重大,也为双方提供超越政治冲突的合作平台,增进互信。在粮食安全领域,气候变化与供应链不稳定加剧农业资源短缺风险,中美作为主要农业经济体,通过技术共享和创新可稳定全球粮食供应,减少饥荒风险,幷在农业科技与储备体系建设上开展合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图1]

[图2]

[图3]

[图4]

  六、中美供应链脱钩的数学建模与理论分析

  特朗普的“去中国化”政策不仅是经济竞争,还深度干预全球供应链。为评估其对中美关系及全球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用供应链网络的数学分析框架量化脱钩风险,幷通过DCC-GARCH模型研究两国经济关联性,从实体和虚拟经济两个维度揭示政策影响。DCC-GARCH模型由Engle和Sheppard于2001年提出〔25〕,利用动态条件协方差矩阵捕捉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具备高效建模能力和广泛适用性。与传统多变量模型相比,DCC-GARCH大幅降低参数估计复杂性,同时保持模型的解释力与正定性。其在分析政策冲击下的动态相关性和非线性影响方面表现突出,为供应链脱钩风险和政策系统性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DCC-GARCH 模型的特点是同时对Dt和Rt进行时间动态建模,用于捕捉金融时间序列中的相关性变化规律。假设我们有n个资产的收益at,其期望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Ht,则动态条件相关(DCC-GARCH)模型定义为:

  [图1]
  [图2]
  [图3]
  [图4]

  本文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维度构建了数学分析框架,以评估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对中美关系及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幷为后续研究提供系统的分析工具。该框架在评估供应链网络稳定性和模拟脱钩风险溢出效应方面具有理论价值,同时为基于实证数据的研究奠定基础。在实体经济层面,全球供应链被建模为多节点复杂网络,每个节点代表经济体、产业或企业,其影响力通过连接度、依赖度和交易权重量化。本文提出网络稳定性矩阵方法,衡量“去中国化”政策对供应链的断裂风险和韧性,为政策制定者判断“高影响力节点”的脱钩风险提供依据。在虚拟经济层面,特朗普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更加敏感,金融波动性通过股票指数和债市收益率反映供应链中断的外溢效应。本文采用风险溢出效应模型,分析供应链断裂如何通过资本流动、市场信心等渠道影响中美经济及其全球关联方,揭示政策在虚拟经济上的溢出路径,为评估全球经济韧性提供支持。尽管未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数学框架通过量化供应链网络稳定性和虚拟经济波动性,为理解特朗普政策的复杂经济影响提供了理论工具,幷为政策讨论和未来数据研究奠定基础。

  七、结论:从“例外状态”到全球秩序——特朗普政策的逻辑与中美关系的未来演变

  特朗普再次当选在全球政坛掀起轩然大波。卡尔·施米特提出,主权的核心在于决定例外状态的能力。〔26〕例外状态是危机管理工具,更是主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特朗普的执政是例外状态在现代治理中的奇特运用。他通过“美国优先”政策将紧急状态转化为一种常态化的治理工具,以强化行政权力和政治合法性。在特朗普政府的“去中国化”政策中,例外状态的逻辑得到充分体现。他以关税、技术封锁和供应链重构为核心策略,制造紧急状态叙事,操控公众舆论,任意解读关键法律条文,轻视私法权威,将复杂的国际议题简化为危机叙事,不仅旨在削弱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更重塑了美国国内对经济主权的认知。法律被特朗普有选择性地强化或削弱,服务于他为政策披上合法外衣时的需求。特朗普以危机为藉口,重新定义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将其从限制性框架转化为权力扩张工具。特朗普政府幷非完全摆脱法治,而是通过选择性适用法律来构建新的合法性框架。特朗普将“主权者能藉由界定例外状态来超脱法律束缚”的逻辑推演至美式民主的核心地带。

  然而,全球供应链高效运转依赖各国间紧密协作,中美之间更是深度交织。特朗普滥用“例外状态”逻辑,试图削弱对华经济依赖,以单边主义策略重塑全球合作范式,这种做法不仅凸显经济民族主义的特征,也旨在进一步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主权者在危机关头虽拥有规则制定权,但其行使必然受到现实操作中诸多制约。特朗普通过“例外状态”强化自身经济霸权,通过断裂来重组权力,法律与权力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传统的多边合作机制面临严峻考验,美式民主制度的脆弱暴露无遗。从施米特到阿甘本的理论来看,例外状态不仅是权力工具,更是政治范式。相比之下,中国则通过合作来重塑规则。特朗普再度执政期,中美两国如何协调竞争与合作,将决定全球秩序未来走向。中国需要警惕“例外状态”的扩散,通过推动多边合作、强化区域一体化来应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同时,技术发展与规则创新也为中国在新秩序中发挥更大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战略选择。

  特朗普的再度当选必将深刻影响中美关系及全球格局。通过“去中国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盟友的施压,特朗普将既试图维持全球霸权,又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在经济层面表现为关税壁垒、技术封锁等手段的强化,重新定义国家利益;在外交上则削弱多边合作,推行单边主义,用双边谈判取代国际协作体系,加剧了全球治理的“合作真空”,使国际秩序愈发复杂且难以预测。特朗普政策的要义在于用经济胁迫和技术封锁削弱新兴国家的发展潜力,同时在印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崛起,从而削减全球多边合作基础,推动经济与技术的脱钩,最终谋求永固美国的单边优势和霸权利益。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助推了特朗普政策的实施,但全球化的长期趋势和跨国企业的利益博弈将对这些政策形成制约。据本文供应链网络模型分析显示,特朗普政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震荡,为国际秩序的稳定提出新难题。未来研究需结合实际经济数据,评估政策的区域影响和连锁效应,为制定前瞻性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总体而言,特朗普极可能将持续利用单边主义维护美国霸权地位,这对全球多边合作和国际秩序的长远影响不可忽视。中国需要在多极化的全球治理框架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际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美关系将在竞争与合作的张力中保持动态平衡,而全球治理的未来将取决于各国在开放与协作中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对特朗普再度执政影响的回应,也是全球秩序稳定和发展的必然取舍。

  注释:

  〔1〕章永乐.“帝国式主权”降临了吗?——特朗普主义的挑战与主权理论的未来[J].开放时代,2022,(02):50-69+6.

  〔2〕刘晓伟,刘飞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化趋势及其内在逻辑[J].国际论坛,2024,26(04):123-136+159-160.

  〔3〕孔繁颖.拜登政府为何坚持对华实施贸易战[J].当代美国评论,2023,7(01):105-125+130.

  〔4〕余振,王净宇.美国对华经贸的“脱钩”与“再挂钩”:思想渊源与现实逻辑[J].国际展望,2022,14(03):97-114+160-161.

  〔5〕刁大明,王丽.中美关系中的“脱钩”:概念、影响与前景[J].太平洋学报,2020,28(07):12-27.

  〔6〕朱锋.贸易战、科技战与中美关系的“范式变化”[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04):1-14+133.

  〔7〕赵菩,李巍.霸权护持:美国“印太”战略的升级[J].东北亚论坛,2022,31(04):24-46+127.

  〔8〕侯胜.后特朗普时期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内在嬗变机理及对地区安全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21,(04):72-77.

  〔9〕田野,杨沛鑫.东盟国家自主性与战后东南亚区域秩序的生成:来自礼治视角的解释[J].当代亚太,2024,(01):4-27+161

  〔10〕周建仁.同盟理论与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应对[J].当代亚太,2015,(04):26-54+157-158.

  〔11〕王梓元,匡泽玮.大国竞争、昂贵信号与小国对外政策选择——以中美竞争中的菲律宾、新加坡为例[J].东北亚论坛,2024,33(01):18-33+127

  〔12〕周琪.美国对中国科技“脱钩”的战略动机及政策措施[J].太平洋学报,2022,30(08):1-25.

  〔13〕陈汉雪,张其仔.极限制裁下俄罗斯产业链断裂风险、应对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4,(05):44-67+162-163.

  〔14〕杨文静.朝核变局中的美国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18,(05):16-23+68-69.

  〔15〕欧阳向英.非联盟国家深度合作可行性探究——兼议“十四五”规划与中俄战略合作前景[J].国际经济评论,2021,(04):160-176+8.

  〔16〕刘建华.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8-28.

  〔17〕金英君.美国“民主制度输出”战略解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4):139-148.

  〔18〕魏红霞.美国在拉美软实力的构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拉丁美洲研究,2009,31(S2):67-75+80.

  〔19〕白建才.美国隐蔽宣传行动与苏东剧变[J].国际政治研究,2021,42(01):28-42+5-6.

  〔20〕闫坤.美国在东南亚推广“普世价值”的成效评估及前景[J].太平洋学报,2013,21(10):47-59.

  〔21〕姬芳芳,吴坚,马早明.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新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5):35-43.

  〔22〕张小平.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9):123-132+160.

  〔23〕“美加施压下,墨西哥要替代中国零部件?专家:美方做法威胁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环球时报,2024年11月25日,http://news.china.com.cn/2024-11/25/content_117567357.shtml

  〔24〕刘晓伟,刘飞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化趋势及其内在逻辑[J].国际论坛,2024,26(04):123-136+159-160.

  〔25〕Engle,Robert F.,and Kevin Sheppard.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Multivariate GARCH.NBER Working Paper No.8554,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Oct.2001,pp.1–36,www.nber.org/papers/w8554.

  〔26〕[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2月号,总第324期,P16-24)   中评社╱题:特朗普第二任期全球格局重构及其对中美关系影响 作者:秦博(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南亚研究所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心所长;徐浩铭(成都),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教研部副教授;程晨(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预示全球政治格局将迎来深刻变革。秉持“美国优先”理念,他推行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政策,试图重塑全球秩序。然而,在当前中国崛起、俄乌冲突、中东动荡和全球供应链重组等严峻局势下,特朗普的政策可能会为全球秩序带来新的冲击与变数。本文系统分析了特朗普政策对全球秩序和中美关系的影响,首先解析了“美国优先”政策的核心内涵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导向作用,随后从多个维度探讨该政策对全球秩序的影响机制。本文还构建了基于数学模型的框架,量化特朗普政策可能引发的供应链脱钩风险,探讨中美产业脱钩的时间路径及其系统性风险,最终为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提供系统性预判及政策建议。

  一、“美国优先”与全球脱钩挑战多边秩序

  在首个总统任期内,特朗普通过“美国优先”政策重塑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与政治中的地位,〔1〕引发了关税壁垒、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等经济保护主义措施,对全球多边合作体系和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此次特朗普再次当选,预示该政策可能进一步强化,从被动贸易保护走向深度脱钩与主动分裂,意图重塑全球供应链和经济规则。下文将从经济保护主义深化及“主动分裂”策略两方面,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影响。

  (一)新一轮经济保护主义的深化

  特朗普首个任期内的“美国优先”政策导致全球经济秩序深刻调整,特别是在关税壁垒、供应链重构和高科技领域表现出强烈的保护主义倾向。〔2〕再次当选后,特朗普不会放弃建设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和技术霸权体系,强化系统性“高级脱钩”战略,通过贸易限制、出口封锁和投资审查等手段,推动经济保护主义和科技独立发展,以巩固其全球竞争优势,服务长期外交和军事战略。这将冲击全球供应链,加深中美经济隔离,重塑全球科技版图。

  特朗普可能会继续利用关税重塑美国制造业,遏制中国崛起,尤其是在高科技制造领域切断中国的全球供应链,重夺美国在半导体、通信设备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主导权。〔3〕这将使全球供应链更加趋向区域化和本地化,影响高科技市场。出口管制也将加强,尤其在半导体、先进材料和基础软件等领域,以构建“去中国化”的高科技生产体系,削弱中国影响力,巩固美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特朗普可能加强资本管制,限制中国投资美国新兴产业,特别是核心技术和高价值领域,通过扩大CFIUS权限,强化外资幷购审查,维护美国技术优势,防止关键技术外流。若其他国家效仿,全球经济可能分化为两大阵营,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资本流动与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减少。

  (二)从“被动脱钩”到“主动分裂”

  “被动脱钩”可能会升级为“主动分裂”,通过推动建立“经济与技术联盟”,整合资源、加强盟友协作、重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压制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旨在以“美国及其盟友”为核心,排除中国在关键产业链中的位置,边缘化中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4〕这表明,全球化进程已因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博弈而被人为割裂,未来特朗普将更加主动地“去中国化”,全面利用法律、外交和金融手段排斥中国,构建排除中国的全球经济联盟,深刻影响全球经济体系,加剧全球经济秩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特朗普可能会采取“组合拳”的方式推动“去中国化”:第一,通过立法或调整法规,利用关税和投资限制等手段向中国产品和在华美企施压,保护本土制造业幷建立“安全供应链”基准;第二,寻求欧洲、日韩等盟友支持,共同推行贸易壁垒等排他性经济措施,形成排除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使“经济脱钩”深化为全球产业链重构;〔5〕第三,利用经济和技术援助、安全合作等外交与经济策略,持续向东南亚、拉美及其他欧洲国家施压,胁迫其在供应链和技术合作上与中国“脱钩”,进一步削弱中国影响力,形成排除中国的经济联盟;第四,限制中国金融市场的准入、压缩本国包括盟友的对华投资、降低人民币的结算使用、甚至削减对中国主权债务的持有等。〔6〕通过以上措施限制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活动,进一步孤立中国经济,巩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二、“印太战略”的再造与全球安全格局的权力竞争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在经济领域引发全球变革,也在安全层面产生颠覆性影响。再任后,特朗普可能在印太地区强化军事存在,深化“印太战略”,巩固美国领导地位幷削弱中国影响力。〔7〕或将采取更激进的策略升级“印太战略”,如扩大南海军事部署和重构美军同盟体系,加剧区域动荡,迫使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面临复杂的战略抉择。

  (一)“印太战略”的军事升级与区域影响

  特朗普的“印太战略”旨在通过军事拓展与战略威慑,如加强南海军事部署、投资战略武器、深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等手段,稳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掌控南海这一关键通道。特朗普恐将加大对台军售与军事合作,促使两岸关系紧张。增加南海巡航与侦察频次,派遣航母战斗群高强度巡逻,以强化控制幷造成威慑,扰乱我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外交合作。推动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合作,构建孤立和遏制中国的区域性准军事同盟,深化东盟对美国的安全依赖。〔8〕但这可能损害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东盟长期通过多边对话与区域一体化维护中立与自主性,但特朗普可能使其陷入“安全依赖加深与自主性丧失”的困境,〔9〕进而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采取“平衡外交”策略,在安全与自主间艰难求存。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援助,而中立国家则可能坚守不结盟原则,但无论如何,特朗普的新“印太战略”无疑将压缩东盟国家的战略选择空间。

  (二)对美军传统基地及同盟体系的重新塑造

  为符合“美国优先”原则,特朗普或将重估美军在日韩的军事部署,幷通过减少军援或撤出驻军施压,迫使日韩增加自主防卫投入,承担更多美方要求,以减轻美国财务负担。〔10〕此举极有可能加剧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安全竞争,特别是朝鲜,可能加速其核武与导弹技术发展,进一步复杂化朝鲜半岛局势,从而引发区域内连锁反应。在东南亚,特朗普或加强在菲律宾、新加坡等战略港口的军事力量,增加军备竞赛风险,应对中国崛起。〔11〕美国可能会增加对东盟国家的武器出口和军事援助,短期内加强自身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幷且从长远来看,对美国军事体系的依赖会削弱东南亚国家的防卫独立性,极大挤压其外交空间和安全自主性。未来四年,东南亚国家将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外交独立之间艰难权衡,南海局势也将因此进入高度不确定的状态。

  三、多极化抗衡中的特朗普因素与中俄朝的战略调整

  特朗普新任期内,美国对华施压预计将进一步加剧。特朗普可能加强其全球主导地位,竭力阻碍中俄各领域合作,加速推进“去中国化”供应链重组。面对严峻态势,中、俄、朝等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削弱美国影响力,促进全球多极化格局形成。事实上,俄朝两国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积极推动区域及全球多极化进程,以期在全球冲突风险升级背景下赢得更大战略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