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山泥倾泻来自“无记录”山坡

世纪暴雨导致筲箕湾耀兴道一幅天然山坡塌下大量山泥,资料图片(图片来源:文汇网)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据文汇网消息,近年全球极端天气频现,加上香港的斜坡老化及城市急速发展,山泥倾泻风险对市民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表示,根据过去约60年山泥倾泻纪录,约两成发生于之前未曾发生山泥倾泻的天然山坡上,故去年处方已完成系统性研究,推行一系列措施,逐步提升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年度目标,争取一年内完成编制全港天然山坡目录并试行《智慧斜坡纪录册》。同时,今年将透过两个运输及物流局的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试验利用自动化无人机技术,作斜坡安全管理,范畴包括工程管理、斜坡监察,以及紧急应变。

  土力工程处昨日在记者会上指出,本港去年全年降雨量为2,309.7毫米,较1991年至2020年的正常值少约5%;年内天文台曾发出4次红色暴雨警告及一次山泥倾泻警告。雨量减少情况下,香港去年共录得181宗山泥倾泻事故报告,较前年的601宗大幅减少,亦低于过去35年平均每年约300宗,全部不涉及人命伤亡。

  去年的山泥倾泻事故报告中,约70%影响道路、行人路、寮屋及建筑物。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港岛)岑家华解释,山泥倾泻和雨量有密切关系,“雨量较高,山泥倾泻的次数亦较多,去年大暴雨次数及雨量均较少,接获的山泥倾泻数目亦相对少。”

  针对2023年9月因极端暴雨引发的筲箕湾耀兴道特大山泥倾泻,土力工程处已于去年完成研究,评估事故原因与该山体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环境有关,该花岗石坡存在平行的剥蚀节理结构。岑家华强调,天然山坡风险不容忽视,“即使没有山泥倾泻纪录的天然山坡,对现有设施仍构成一定风险。”

  他续说,除耀兴道外,2023年9月的极端暴雨亦令石澳道发生山泥倾泻,导致一段石澳道来回方向全线封闭两天,“该唯一行车通道被山泥阻塞,数百名石澳居民因而被隔离。”

  现行《斜坡纪录册》仅涵盖人造斜坡,土力工程处宣布会将之扩展至全港天然山坡,预计一年内完成数以十万计的目录编制。岑家华表示,该处亦会在3年内逐步增加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的每年工作目标,包括天然山坡风险缓减工程目标由30幅增至40幅、巩固政府人造斜坡目标由150个增至200个,以及为私人人造斜坡进行安全筛选研究的目标由100个增至130个,估计部门会增加33%工作量,开支预算会由现时每年约11亿元,增至14亿元至15亿元。   “小灾可避、中灾可挡、大灾可逃”

  他续说,已将耀兴道上方的山体及另外3个具有类似特征的天然山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园近渣甸山和紫罗兰山一带,以及毕架山近大窝坪纳入该计划进行灾害评估。不过他强调,检视结果不代表该3个天然山坡会发生山泥倾泻,但会以“小灾可避、中灾可挡、大灾可逃”的治理概念进行下一阶段的详细研究,以确定其潜在危险及可能引致的后果,再进行所需的风险缓减工程。

  用创科及大数据强化斜坡管理

  土力工程处亦会利用创新科技及大数据分析,强化斜坡管理及应对山泥倾泻风险的能力,包括会在今年雨季试行《智慧斜坡纪录册》扩展数据库的资料,例如防治工程纪录、维修保养纪录等,有助更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提升斜坡安全管理功能。

  岑家华透露,该处亦将透过两个运输及物流局的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以自动化无人机在目标工地或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和收集数据,测试遥感技术应用,“包括透过光学雷达扫描、红外线热成像相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等。”

  居民冀美化耀兴道曾山泥倾泻斜坡

  香港前年9月经历世纪暴雨,导致筲箕湾耀兴道一幅天然山坡塌下大量山泥。有立法会议员表示,当时冧山泥的位置目前已被混凝土喷浆,再加上金属防护网覆盖,路政署亦重开南面行人路、行人过路处、泊车位、巴士站等配套设施。他指出,土力工程处使用人工智能处理检测斜坡数据,有助于降低实地勘察的人力及时间成本,变成主动防御。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梁熙向香港文汇报表示,耀东邨对出耀兴道斜坡于前年9月8日山泥倾泻至今已逾20个月,当日除了大量沙泥掩盖耀兴道,居民最担心斜坡上仍有不少巨石,有机会塌下。因此封闭多时,进行山坡巩固工程,以及山泥倾泻风险缓减工程。   现时已完成耀兴道斜坡的巩固工程,有居民认为,在斜坡喷上混凝土后虽然变得安全,但外观较突兀,因此希望雨季后可以为铺上混凝土的山坡进行美化。对于土力工程处计划利用人工智能监察斜坡,他表示欢迎。“香港天然及人工斜坡俱多,更有偏远或人力难以到达的地方。因此运用人工智能可同时处理及监测更多斜坡数据,降低实地勘查的人力及时间成本,大幅提升预防山泥倾泻的安全性,由过往山泥倾泻后才作出跟进,变成主动预防。”

  蚝涌新村屡水浸 涉私地难改善排水系统

  特区政府一直优化现有并推出新措施,以减少山泥倾泻及水浸对市民造成的影响,但一些地方却因涉及私人土地,必须业权拥有人通力合作,才可令政府改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将军澳西贡是常见的水浸黑点,其中蚝涌新村因有不少丁屋及私人屋苑相继兴建,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多间独立屋常在暴雨期间变成水塘。有居民昨日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形容,每逢红雨黑雨便出现严重积水,不仅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暴露村内规划与监管的漏洞,盼特区政府提供援助。

  在该村分别居住了近20年及13年的David及林太太去年5月向香港文汇报反映,所居住的独立屋原有暗斜道路,帮助雨水经过旁边的停车空地排走,惟近年有发展商在附近停车空地兴建约1米石墙围封,仅留下3个约保龄球大小的排水口排水,去年一场暴雨令石墙堵塞排水处,导致洪水入屋不少家俬报销,由于属于天灾,难以通过保险理赔,损失惨重。虽然有关政府部门早年已提出进行排水渠改善工程和增设排水渠,惟因涉及私人地段,游说业权持有人同意的工作艰巨,令工程停滞不前。

  业主擅自筑墙 阻断排水路径

  事隔一年,他们再次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过去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及发展商投诉,惟问题仍未解决,最终亦只争取到1米高石墙处加装一个小型抽水泵,极端天气下所发挥的作用难以得知。林太太指出,蚝涌新村属不同业主私人所有,近年新增多栋平房,部分居民为提高居住实用性而擅自砌筑围墙,阻断原本自然的排水路径,“以前空地能自然导水入河,筑墙后水全堵在村里”,加上新建房屋地基普遍被抬高,形成“高地围低地”的不利地形,“导致水全部流向我们这些旧有的单位,但水又被石墙阻挡,加剧积水聚集。”   为应对新一轮雨季,他们均已采取临时防范措施,如在门口堆砌沙包、家门缝安装防水胶条,以及在木门上安装铁板等,但终究治标不治本。他们指出,该村虽属私人土地,但仍期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牵头规划系统性排水方案,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责任。他们补充,发展商曾称会在工程完成后重新建一道“更靓”的新墙,他们则只期望能拆除原有石墙用以排水,改建带导水孔的栅栏,同时扩建公共水渠,将雨水引入附近河道。

  记者发现,地政总署于村内张贴告示,显示该署已于本月6日发出“建议在新界西贡邻近蚝涌进行乡郊改善工程”公告,指正研究在附近展开排水渠设置工程的可能性。

世纪暴雨导致筲箕湾耀兴道一幅天然山坡塌下大量山泥,资料图片(图片来源:文汇网)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据文汇网消息,近年全球极端天气频现,加上香港的斜坡老化及城市急速发展,山泥倾泻风险对市民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表示,根据过去约60年山泥倾泻纪录,约两成发生于之前未曾发生山泥倾泻的天然山坡上,故去年处方已完成系统性研究,推行一系列措施,逐步提升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年度目标,争取一年内完成编制全港天然山坡目录并试行《智慧斜坡纪录册》。同时,今年将透过两个运输及物流局的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试验利用自动化无人机技术,作斜坡安全管理,范畴包括工程管理、斜坡监察,以及紧急应变。

  土力工程处昨日在记者会上指出,本港去年全年降雨量为2,309.7毫米,较1991年至2020年的正常值少约5%;年内天文台曾发出4次红色暴雨警告及一次山泥倾泻警告。雨量减少情况下,香港去年共录得181宗山泥倾泻事故报告,较前年的601宗大幅减少,亦低于过去35年平均每年约300宗,全部不涉及人命伤亡。

  去年的山泥倾泻事故报告中,约70%影响道路、行人路、寮屋及建筑物。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港岛)岑家华解释,山泥倾泻和雨量有密切关系,“雨量较高,山泥倾泻的次数亦较多,去年大暴雨次数及雨量均较少,接获的山泥倾泻数目亦相对少。”

  针对2023年9月因极端暴雨引发的筲箕湾耀兴道特大山泥倾泻,土力工程处已于去年完成研究,评估事故原因与该山体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环境有关,该花岗石坡存在平行的剥蚀节理结构。岑家华强调,天然山坡风险不容忽视,“即使没有山泥倾泻纪录的天然山坡,对现有设施仍构成一定风险。”

  他续说,除耀兴道外,2023年9月的极端暴雨亦令石澳道发生山泥倾泻,导致一段石澳道来回方向全线封闭两天,“该唯一行车通道被山泥阻塞,数百名石澳居民因而被隔离。”

  现行《斜坡纪录册》仅涵盖人造斜坡,土力工程处宣布会将之扩展至全港天然山坡,预计一年内完成数以十万计的目录编制。岑家华表示,该处亦会在3年内逐步增加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的每年工作目标,包括天然山坡风险缓减工程目标由30幅增至40幅、巩固政府人造斜坡目标由150个增至200个,以及为私人人造斜坡进行安全筛选研究的目标由100个增至130个,估计部门会增加33%工作量,开支预算会由现时每年约11亿元,增至14亿元至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