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社”遭踢爆 其活动挑战国安底线
绿色和平近日一度拟租用中文大学的场地举行“山雨欲来:生态旅游民间论坛”,围绕政府以片区开发模式发展南丫岛及南大屿等3个生态旅游项目散播所谓破坏生态的言论,活动后来因为接获中大通知,场地突然需要紧急维修,未能如期提供,令论坛需改以线上形式进行。
线下移师到线上进行的决定,未有影响部分嘉宾以不实言论,肆意发炮中伤该三大生态旅游项目的意图,其中“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声称有关项目是“过度旅游”,称近年全球旅客转向寻求多元的体验,而非倒模式的旅游模式,矛头指向政府,称“当社会要推动生态旅游时,决策者必须转念,抛弃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创造多元及维持本地独特价值”云云。
陈剑青言论建基于“伪科学”及“伪命题”
然而,陈剑青的言论全然建基于发展就必然会影响生态的“伪命题”上,许多海内外例子指出,保育不全然等于原封不动,发展与生态不全然是对立,生态旅游反而是一场活生生的环保教育,有助推动市民的环保意识。事实上特区政府发展局推出今次项目时,多次重申生态保育必然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先考虑,政府会就相关发展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以“伪科学”掩饰反中乱港恶行是“本土研究社”的一贯伎俩,随着多个煽暴及外国势力代理人一一锒铛入狱,“本土研究社”靠“软对抗”苟延残喘至今,并不时暗中借环保、保育等名义举行不同的活动,散播反政府言论。
日前,该组织位于佐敦的工作室就发泡胶回收政策举行活动,邀请一名不获政府延续资助的发泡胶回收商出席“吐槽”。该活动历时四小时,约50名参加者出席,报名费100元。香港文汇报记者遂报名参加。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反中乱港活动的资金链被冻结,不少煽暴组织千方百计筹集经费,而“本土研究社”工作室也相当商业化,会场左边有邀请助研及订阅的字样,以及出售少量商品,包括T恤等,旁边的桌子上有一些快将过期的食物及加入本地食材的自制饮品。
据瞭解,食物由参加过活动的一名分享嘉宾提供,声称出售临近过期食物,减轻堆填区负担云云。
在活动开始前,主持人强调,“这里有一些规矩需要遵守,就系呢度讲呢度散(不得外传的意思),因此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有什么冤屈、有什么不满,或者不可以讲出街的,都在这里说完。”相当有地下集会的意味。同时,活动要求出席人士自我介绍,也有“捉内鬼”的含意,当中部分人自称是该发泡胶回收行动的义工;有人自称是环保方面的研究员;有人表示是跟随朋友前来的。活动约有50人左右参与,大约不足10人是新加入。
活动由“迷失的宝藏”发泡胶回收行动的项目创办人及项目总监李家铭(Andy)主讲,他经营的回收项目连续9年每年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三四百万元,今年7月14日结束营运,过程中他大吐苦水,声称项目令他约亏蚀200万元。他声称,疫情期间内地回收商提早收炉,拒绝接收香港运返内地的废弃发泡胶,造成发泡胶“围城”的“恐怖”乱象,有夸大问题之嫌。他则从中协助处理大量弃置发泡胶,还称每年回收量都“超标”完成,约处理150吨发泡胶回收。
大会字眼图煽动不满政府情绪
他将香港回收业做不出气候的原因诿过于政府,声称政府曾禁止“绿在区区”帮他们收集发泡胶,他遂跟政府部门交涉商议多年后,政府才同意将发泡胶列为收集项目之一。吐槽大会将近结束前,投射屏幕出示政府无限期搁置垃圾征费浪费公帑1.7亿元云云的字句,甚有煽动不满情绪之意。
【话你知】回收发泡胶不获延续资助 局长踢爆加工过程不环保
出席今次“本土研究社”“吐槽大会”的李家铭是“迷失的宝藏”回收发泡胶项目经营者,他经营的项目不获政府延续资助,李家铭在会议期间归咎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所致,又“吐槽”垃圾征费等环保政策推迟,削弱公众回收的诱因,导致发泡胶回收量减少。
不过,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在今年1月发表题为“浅谈废物处理的环境经济学”的网志已解释,发泡胶回收加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会产生额外的污染,不符环保原则。
他解释,发泡胶密度很低,收集和运输废发泡胶的成本十分高,加上回收发泡胶还需要高温熔化和化学处理,故回收发泡胶成本高昂,处理成本可高达数万元一吨,且会释放有害气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资源碳足迹也十分高。
煽网民填“三分钟”申述书制假民意
于2009年兴建高铁风波中出位的“本土研究社”,与“土地正义联盟(土盟)”同气连枝。“土地正义联盟”于2011年成立,由多个深黄社运及环保团体组成,有指加盟的“本土研究社”实为“土盟”的研究及教育部,大致分工是“土盟”主导抗争和社区运动,而“本土研究社”则以“学术研究”为名,为其行动提供经美化后的所谓理论支持。
“本土研究社”过去以激进手段反对多项政府发展计划,包括反对迁拆天星码头、皇后码头、高铁兴建等。核心人物陈剑青被指是“土盟”的核心研究员,负责撰写所谓“政策分析”,是煽暴派朱凯廸的“文胆”。
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土盟”树倒猢狲散,部分成员被捕或败走,隐形“深黄”的陈剑青则带领“本土研究社”以伪科学伪保育团体继续“软对抗”,在香港重大经济发展项目的公众谘询上,草拟“反对意见书”鼓动网民在意见书上签署提出反对,营造假民意。
绝大部分反对申述书抄范本
例如在“洗衣街/花墟道发展计划”,“本土研究社”图煽动市民的反政府情绪。为营造民意如潮涌的效果,“本土研究社”透过社交媒体鼓动网民填写所谓“三分钟”的申述书范本,只要网民填写基本资料,申述书便会自动寄出,营造大量反对意见的假象。然而市民普遍对实际内容并不瞭解,翻查城规会网站可见,绝大部分反对申述书都是依据该范本提交,可见这些所谓“反对意见”,均是“有组织性动员”。
恶行罄竹难书
2023年2月 发表报告称全球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填海工程,有77%“烂尾”,要求取消明日大屿计划,被发展局揭发报告“立场先行”。
2023年4月 断章取义引用政府顾问罗兵咸永道的简报,声称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会引发财政危机,罗兵咸永道马上澄清批评“本土研究社”误导。
2024年 不断发文恶意攻击新田科技城,疑以申述书范本鼓动网民提出反对,并以假民意声称科技城规划申述接获九成反对。
2025年1月 因应“洗衣街/花墟道发展计划”,团体利用申述书范本,自制所谓“反对民意”。
2025年5月 《2024年保护海港(修订)条例草案》在立法会三读通过后,联同“保护海港协会”高调召开记者会,诬指政府“自裁自决”云云。
专家揭报告以“伪科学”包装政治煽动意图
“本土研究社”近期将矛头指向生态康乐走廊项目,曾发表所谓《旅见不善:香港生态旅游政策研究报告》,声称南大屿及尖鼻咀、流浮山、白泥一带共有约22.4公顷具生态价值土地被破坏,有关项目规划“变相为地产商开绿灯”云云。然而,熟悉规划发展的专家一看,发现该报告选择性引用零散案例,缺乏科学基础,更刻意忽略政府在规划过程中的多次公众谘询及环评报告,有以“伪科学”包装其政治煽动意图。
议员:陷入保育与发展对立迷思
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立法会议员谢伟铨认为,该报告对政府的生态旅游政策存在偏颇批评,忽略了保育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并强调应以积极态度推动生态旅游,善用私人资源以提升保育效益。
谢伟铨指出,政府在推动生态旅游的同时,已采取多项保育措施,包括规划自然保护区及提升环境质量。他认为,“本土研究社”的报告未能全面反映政府在生态保育方面的努力,并过度放大个别问题,容易误导公众。
同时,报告又陷入保育与发展互相对立的迷思之中,谢伟铨指出“保而不育”、“规而不管”是所谓环团的通病,包括简单地将一些土地列为自然保育区,禁止任何发展,就能达到保育效果,结果不单令市民与游人无法享用有关自然美景,还因为缺乏有效管理,生态环境质素随时间而变差,甚至助长一些非法的发展和用途。他亦呼吁环保团体在提出批评时应保持平衡,既要指出问题,也应肯定政府的努力,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绿色和平近日一度拟租用中文大学的场地举行“山雨欲来:生态旅游民间论坛”,围绕政府以片区开发模式发展南丫岛及南大屿等3个生态旅游项目散播所谓破坏生态的言论,活动后来因为接获中大通知,场地突然需要紧急维修,未能如期提供,令论坛需改以线上形式进行。
线下移师到线上进行的决定,未有影响部分嘉宾以不实言论,肆意发炮中伤该三大生态旅游项目的意图,其中“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声称有关项目是“过度旅游”,称近年全球旅客转向寻求多元的体验,而非倒模式的旅游模式,矛头指向政府,称“当社会要推动生态旅游时,决策者必须转念,抛弃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创造多元及维持本地独特价值”云云。
陈剑青言论建基于“伪科学”及“伪命题”
然而,陈剑青的言论全然建基于发展就必然会影响生态的“伪命题”上,许多海内外例子指出,保育不全然等于原封不动,发展与生态不全然是对立,生态旅游反而是一场活生生的环保教育,有助推动市民的环保意识。事实上特区政府发展局推出今次项目时,多次重申生态保育必然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先考虑,政府会就相关发展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以“伪科学”掩饰反中乱港恶行是“本土研究社”的一贯伎俩,随着多个煽暴及外国势力代理人一一锒铛入狱,“本土研究社”靠“软对抗”苟延残喘至今,并不时暗中借环保、保育等名义举行不同的活动,散播反政府言论。
日前,该组织位于佐敦的工作室就发泡胶回收政策举行活动,邀请一名不获政府延续资助的发泡胶回收商出席“吐槽”。该活动历时四小时,约50名参加者出席,报名费100元。香港文汇报记者遂报名参加。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反中乱港活动的资金链被冻结,不少煽暴组织千方百计筹集经费,而“本土研究社”工作室也相当商业化,会场左边有邀请助研及订阅的字样,以及出售少量商品,包括T恤等,旁边的桌子上有一些快将过期的食物及加入本地食材的自制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