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确定”与“不确定”

  中评社╱题:“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确定’与‘不确定’” 作者:邵育群(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

  【摘要】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确定性由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决定,在全面遏压中国、防止中国具有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目标指引下,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将继续“以台制华”,在地缘战略影响力、关键技术和意识形态三个领域对华打“台湾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朗普政府内“国安强硬派”、“让美国更伟大派”、“现实主义派”和“意识形态派”之间互相博弈,由特朗普充当最终的“裁判”,这会影响其台海政策的走向;二是特朗普政府有可能改变当前对华“威慑”与“再保证”严重失衡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深陷台海安全困境的局面。

  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获胜幅度之大超出了外界的普遍预期,与此同时,共和党拿下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为特朗普在未来四年推行其所希望的内外政策提供了足够的“合法性”和可能性。特朗普胜选后,迅速提名新政府安全、外交领域的重要官员,如提名拉美裔参议员卢比奥为国务卿、电视主持人海格塞斯为国防部长、众议员沃尔兹为国家安全顾问、拉特克利夫为中情局局长。虽然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内阁成员的提名需要参议院通过,但从提名人选本身即可看出特朗普2.0对外政策的大致方向。结合特朗普2.0的外交政策方向、特朗普竞选期间的言论及美国战略界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本文认为,特朗普2.0时期的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即全方位遏压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具有全面挑战美国霸权的实力——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政策风格、具体手段和议题重要性排序。在此大背景下,特朗普2.0的台海政策主轴仍将是“以台制华”,政策内容中既有高度“确定”的部分,也有“不确定”的部分需要继续观察。

  一、2024年美国大选与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战略

  2024年美国大选拉下帷幕时,外界大致可以做出以下两个个判断:第一,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获胜幅度之大超出了外界普遍预期。所谓“幅度之大”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特朗普拿下了全部“战斗州”(battle grounds),因此选举人票比哈里斯多了86张;第二,特朗普的选民票也比哈里斯多了300多万张。选前,即使预测特朗普能获胜的观察家一般也认为特朗普将“小胜”,即拿下七个“战斗州”中的部分,选举人票超过270,但选民票少于哈里斯。现在特朗普获得“大胜”,再加上共和党同时控制了参众两院,这就为特朗普推行其希望的内外政策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第二,“中国”幷没有成为选举过程中被高度关注的议题。当然,美国大选历史证明,国内问题永远是选民最关心的议题,其重要性一般来说远超外交问题。但这次大选的情况是,即使在外交议题中,“中国”也没有成为热点,俄乌冲突和以巴冲突的热度明显高出很多。既然美国政府已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和挑战者,美国战略精英和政客不断把美国国内问题,如芬太尼、贸易赤字、制造业空心化等,怪罪于中国,美国民众对华观感也日趋负面,为什么中国不是这次大选外交议题中热度最高的问题呢?由于“中国”在此次大选中的能见度远低于预期,虽然两党内部(特别是共和党内部)有关于对华战略与政策的辩论,但辩论本身幷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结合共和党党纲、特朗普在竞选中的涉华言论、两党关于对华战略的共识,以及上述两个判断,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战略目标将是其第一任期、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目标的延续,即全方位遏压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具有全面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实力。在此目标引导下,特朗普2.0与前两届政府一样,也将力求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与特朗普第一任期、拜登政府相比,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政策风格、具体手段和议题重要性排序将发生变化。例如,第一任期时,特朗普在上任前准备仓促,上任后受到建制派的约束,在很多问题上无法作为;进入2.0时期后,其推出政策的速度和政策本身的幅度可能远超外界预期。在具体手段上,拜登政府强调联合盟友与伙伴,通过塑造外部环境来影响中国的政策;特朗普的风格是通过“敲诈”、施压盟伴来达到美国利益最大化。议题重要性排序上,拜登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对华竞争,而特朗普2.0时期会与其第一任期一样,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视为最重要的议题。

  二、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确定”部分

  预判特朗普2.0台海政策走向应在美国对华战略大框架下进行。虽然特朗普本人对战略没有兴趣,但美国台海政策的发展始终是置于其对华战略框架内的。可以确定的是,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战略框架下美国将继续“以台制华”。因为美国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领域将继续表现在地缘战略影响力、关键科技和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三个方面,其“以台制华”政策也将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

  在地缘战略影响力上,特朗普政府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霸权地位,将进一步赋能台湾,以强化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安全关系,即通过对台军售、军援和军训,提升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能力。参议员卢比奥曾多次提出强化在台海威慑能力的议案。①从台湾方面来看,赖清德当局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压力,据《金融时报》报道,台湾当局已准备大量采购美国军火,以此向特朗普示好。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台军售可能会包括进攻型武器;美国对台军援可能因特朗普反对而停止;美国对台军训的规模可能更大,能见度可能更高。

  二是要求台湾增加“国防”预算,提升自我防卫能力。竞选期间,特朗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应该为我们的保护付钱”,“我们和保险公司没什么不同”。③这体现了特朗普本人的思维特点。美国国内认为台湾现有“国防”预算不足以威慑中国大陆的声音幷不少见,④2024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国民党、民进党候选人到访美国,都承诺将继续增加“国防”预算。特朗普一当选,台湾岛内关于增加“国防”预算的讨论瞬间大量出现,也清楚地说明了台湾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三是推动台湾加强与美国盟友的军事合作。虽然特朗普本人对此不感兴趣,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战略精英对此有较高共识。特朗普2.0时期,美国很可能推动日本、菲律宾等国与台湾的军事合作,通过模拟各种“台海有事”方案,强化台湾与美国盟友间的军事协调、情报分享、联合作战能力。

  在关键科技领域,特朗普2.0时期的关注重点仍是芯片。特朗普在竞选期间表示,台湾“偷走了”美国的芯片生意。⑤拜登政府任期内力推《芯片与科学法案》,旨在扩大美国的芯片生产基础,但特朗普和共和党一些人对该法案高度不满,认为拜登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补贴外国公司,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同时幷不能真正地重振美国制造业。因此,特朗普2.0时期很可能撤回对台积电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幷停止继续补贴的政策。正因为如此,拜登政府迅速于11月15日宣布,向台积电旗下的亚利桑纳子公司提供66亿美元补贴。⑥

  特朗普本人对意识形态议题没有兴趣,但加强美台“民主同盟”是美国对华大战略的需要。特朗普2.0时期,外界将继续看到美国国会大力支持“民主”的台湾,以对抗“专制”的中国大陆。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专制的中国胁迫民主的台湾”的话语叙事,拉拢台湾参与“志同道合”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盟,提升台湾在国际社会的“能见度”。

  三、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不确定”部分

  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不确定”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朗普政府内部不同力量在台湾问题上的目标和考虑不同,它们互相博弈的结果将决定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走向,而这个博弈过程本身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二是特朗普政府在不断强化对华军事威慑(deterrence)能力的同时,是否会在对华再保证(reassurance)上再往前走一步,以避免强化军事威慑导致中美陷入安全困境而难以自拔,最终发生军事冲突。

  虽然目前特朗普2.0时期的国安、外交团队尚未正式成形,但外界大致可以判断特朗普政府的人员构成包括以下五股力量:一是特朗普本人,二是国安强硬派,三是“让美国更强大”(MAGA)派,四是现实主义派,五是意识形态派。后四股力量在美国台海政策上互相博弈,特朗普充当“裁判”,可能最终决定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走向。

  特朗普很可能倾向同时和两岸“做交易”,以确保“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由其个人特质、认知及其对华政策上最主要的诉求决定。特朗普的个人特质是“爱做交易”,其对台湾的认知在前文已有论述,他在对华政策上最主要的诉求是通过高关税平衡美中贸易关系,实现美中“公平贸易”。结合这三点,特朗普很可能同时和两岸“做交易”:对大陆——用“不支持台独”换取大陆在中美贸易问题上的“妥协”;对台湾——用“台湾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和对美军购”换取美国“保护台湾”。在特朗普看来,“不支持台独”和“保护台湾”都是虚幻的承诺,但可以换来实际的经济利益,非常“划算”。

  “国安强硬派”必定会大力推动和台湾、美国盟友的军事合作,以加大对华军事威慑。“让美国更强大派”(MAGA)和“现实主义派”都乐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反对台湾当局“挑衅大陆”。进入特朗普政府的“让美国更强大派”的关注点是制造业回流美国、全球投资回流美国、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减少;他们对国家安全和外交议题幷不关心,同时反对美国卷入海外军事冲突或战争。进入特朗普政府的“现实主义派”重视国家安全和外交议题,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对手,美国需要将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击败”中国或与中国开战,而是在亚太形成“势力均衡”,幷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美军事实力,对华构成强大威慑。虽然这两派力量关注点不同、政策出发点也不同,但在台湾问题上“殊途同归”,都乐见两岸关系稳定,反对台湾当局“挑衅大陆”。

  特朗普政府内的“意识形态派”将从仇视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出发,与台湾形成所谓“民主同盟”。“意识形态派”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敌意和恨意,在选举中曾叫嚣要对华实行“政权更迭”,其中一些人强调中国“政权更迭”将从内部开始,另一些人则强调外部因素更重要。进入政府后,这些人将把台湾视为推动中国实现“政权更迭”的一张“好牌”,一是强调“美台民主同盟关系”,二是将台湾拉入美主导的多边“民主机制”,三是散布“民主不能与专制统一”,歪曲台湾问题的本质。

  上述后四股力量互相博弈,特朗普的个人意见很可能影响博弈过程,特朗普同时充当最终的“裁判”。以此观之,影响上述博弈过程的主要因素如下:首先,特朗普政府与中方关于经贸问题的博弈的具体走向。如特朗普本人对中方政策感到不满,很可能如其第一任期内所为,放任政府内一些人,如“国安强硬派”和“意识形态派”实施极端“挺台”政策。其次,特朗普政府在俄乌冲突议题上的政策效果。如特朗普团队认为其在应对俄乌冲突上取得突破,如迫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接受“割地”方案,俄乌冲突暂时结束,那“国安强硬派”与“现实主义派”将推动美战略重心东移,在西太平洋地区投入更多军事力量,以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威慑。第三,特朗普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可能发展。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受到其对俄乌冲突政策效果的直接影响。如其“成功”结束俄乌冲突,则美朝关系可能出现一定缓和。朝半岛“俄朝同盟”“美日韩准同盟”的南北对立将一定程度上出现缓和,特朗普政府内“国安强硬派”和“意识形态派”的影响会受到一定的遏制。第四,台湾当局的对美政策和对陆政策。台湾当局与特朗普政府的互动存在几种可能:当特朗普政府内“意识形态派”和“国安强硬派”占上风时,对台湾当局的压力——如不得出现“台独”挑衅言论和行动——将减小;当特朗普政府内“现实主义派”占上风时,对台湾当局的压力将上升;如特朗普本人对中方经贸政策满意时,对台湾当局压力将加大;当特朗普本人对中方经贸政策不满时,对台湾当局压力将减小。如台湾当局领导人出于巩固执政和连任需要,频繁出现“台独”挑衅言论和行动的话,特朗普政府内“疑赖论”将上升,特朗普政府可能对台湾当局施加更强大压力。

  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另一个不确定是,在不断强化对华军事威慑(deterrence)能力的同时,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在对华再保证(reassurance)上再往前走一步,以避免强化军事威慑导致中美陷入安全困境,最终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战略学术界对于美国政府台海政策在“威慑”和“再保证”上的严重失衡已有认识,幷提出了政策建议。⑦由于特朗普本人、其政府内的“让美国更强大派”和“现实主义派”都不愿在台海与中方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在战略上同时应对俄罗斯和中国对美国明显不利,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再保证上再往前走一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再往前走一步”到底是什么?是在美中战略竞争的“终局”上给出“和平共存”的回答,还是在“不支持台独”上给出更清晰的定义?目前都还难以预判。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个“不确定”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因此,下一步需要密切关注的是,特朗普2.0国安、外交团队的完整人员构成,以及特朗普政府上任后三个月与中方的互动。

  总而言之,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既有确定部分,也有不确定部分。与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不同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受到中美关系中的其他议题(如经贸,或其他突发事件)的高度影响;因特朗普本人的不确定性强,且容易受到身边亲近人士的影响,政策极易发生变化;由于共和党控制了参众两院,理论上可能导致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更“亲台”;而特朗普强调收“保护费”,也使得美国历来的战略模糊政策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注释:

  ①Rubio Introduces Bill to Increase Deterrence in the Taiwan Strait |Senator Rubio (senate.gov);Rubio Introduces Taiwan Peace Through Strength Act |Senator Rubio (senate.gov)

  ②Taiwan considers big US defence purchases as overture to Donald Trump (ft.com)

  ③Trump says Taiwan should pay more for defense and dodges questions |AP News

  ④Taiwan Announced a Record Defense Budget: But Is It Enough to Deter China?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org)

  ⑤台湾央行关注特朗普贸易政策可能给台湾带来的风险(voachinese.com)

  ⑥在特朗普上任前拜登政府宣布向台积电发放66亿美元补助|联合早报网(zaobao.com)

  ⑦参见柯庆生等在《外交事务》上的笔谈《如何避免为台湾而战?——威胁、保证和有效的威慑》,2022年10月13日,How to Avoid a War Over Taiwan |Foreign Affairs;葛来仪等在《外交事务》发表的文章《台湾和威慑的真正来源——为何美国必须向中国做再保证,而非威胁》,2023年11月30日,Taiwan and the True Sources of Deterrence |Foreign Affairs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2月号,总第324期,P12-15)   中评社╱题:“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确定’与‘不确定’” 作者:邵育群(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

  【摘要】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确定性由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决定,在全面遏压中国、防止中国具有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目标指引下,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将继续“以台制华”,在地缘战略影响力、关键技术和意识形态三个领域对华打“台湾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朗普政府内“国安强硬派”、“让美国更伟大派”、“现实主义派”和“意识形态派”之间互相博弈,由特朗普充当最终的“裁判”,这会影响其台海政策的走向;二是特朗普政府有可能改变当前对华“威慑”与“再保证”严重失衡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深陷台海安全困境的局面。

  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获胜幅度之大超出了外界的普遍预期,与此同时,共和党拿下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为特朗普在未来四年推行其所希望的内外政策提供了足够的“合法性”和可能性。特朗普胜选后,迅速提名新政府安全、外交领域的重要官员,如提名拉美裔参议员卢比奥为国务卿、电视主持人海格塞斯为国防部长、众议员沃尔兹为国家安全顾问、拉特克利夫为中情局局长。虽然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内阁成员的提名需要参议院通过,但从提名人选本身即可看出特朗普2.0对外政策的大致方向。结合特朗普2.0的外交政策方向、特朗普竞选期间的言论及美国战略界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本文认为,特朗普2.0时期的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即全方位遏压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具有全面挑战美国霸权的实力——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政策风格、具体手段和议题重要性排序。在此大背景下,特朗普2.0的台海政策主轴仍将是“以台制华”,政策内容中既有高度“确定”的部分,也有“不确定”的部分需要继续观察。

  一、2024年美国大选与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战略

  2024年美国大选拉下帷幕时,外界大致可以做出以下两个个判断:第一,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获胜幅度之大超出了外界普遍预期。所谓“幅度之大”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特朗普拿下了全部“战斗州”(battle grounds),因此选举人票比哈里斯多了86张;第二,特朗普的选民票也比哈里斯多了300多万张。选前,即使预测特朗普能获胜的观察家一般也认为特朗普将“小胜”,即拿下七个“战斗州”中的部分,选举人票超过270,但选民票少于哈里斯。现在特朗普获得“大胜”,再加上共和党同时控制了参众两院,这就为特朗普推行其希望的内外政策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第二,“中国”幷没有成为选举过程中被高度关注的议题。当然,美国大选历史证明,国内问题永远是选民最关心的议题,其重要性一般来说远超外交问题。但这次大选的情况是,即使在外交议题中,“中国”也没有成为热点,俄乌冲突和以巴冲突的热度明显高出很多。既然美国政府已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和挑战者,美国战略精英和政客不断把美国国内问题,如芬太尼、贸易赤字、制造业空心化等,怪罪于中国,美国民众对华观感也日趋负面,为什么中国不是这次大选外交议题中热度最高的问题呢?由于“中国”在此次大选中的能见度远低于预期,虽然两党内部(特别是共和党内部)有关于对华战略与政策的辩论,但辩论本身幷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结合共和党党纲、特朗普在竞选中的涉华言论、两党关于对华战略的共识,以及上述两个判断,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战略目标将是其第一任期、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目标的延续,即全方位遏压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具有全面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实力。在此目标引导下,特朗普2.0与前两届政府一样,也将力求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与特朗普第一任期、拜登政府相比,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政策风格、具体手段和议题重要性排序将发生变化。例如,第一任期时,特朗普在上任前准备仓促,上任后受到建制派的约束,在很多问题上无法作为;进入2.0时期后,其推出政策的速度和政策本身的幅度可能远超外界预期。在具体手段上,拜登政府强调联合盟友与伙伴,通过塑造外部环境来影响中国的政策;特朗普的风格是通过“敲诈”、施压盟伴来达到美国利益最大化。议题重要性排序上,拜登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对华竞争,而特朗普2.0时期会与其第一任期一样,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视为最重要的议题。

  二、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确定”部分

  预判特朗普2.0台海政策走向应在美国对华战略大框架下进行。虽然特朗普本人对战略没有兴趣,但美国台海政策的发展始终是置于其对华战略框架内的。可以确定的是,特朗普2.0时期的对华战略框架下美国将继续“以台制华”。因为美国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领域将继续表现在地缘战略影响力、关键科技和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三个方面,其“以台制华”政策也将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

  在地缘战略影响力上,特朗普政府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霸权地位,将进一步赋能台湾,以强化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安全关系,即通过对台军售、军援和军训,提升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能力。参议员卢比奥曾多次提出强化在台海威慑能力的议案。①从台湾方面来看,赖清德当局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压力,据《金融时报》报道,台湾当局已准备大量采购美国军火,以此向特朗普示好。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台军售可能会包括进攻型武器;美国对台军援可能因特朗普反对而停止;美国对台军训的规模可能更大,能见度可能更高。

  二是要求台湾增加“国防”预算,提升自我防卫能力。竞选期间,特朗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应该为我们的保护付钱”,“我们和保险公司没什么不同”。③这体现了特朗普本人的思维特点。美国国内认为台湾现有“国防”预算不足以威慑中国大陆的声音幷不少见,④2024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国民党、民进党候选人到访美国,都承诺将继续增加“国防”预算。特朗普一当选,台湾岛内关于增加“国防”预算的讨论瞬间大量出现,也清楚地说明了台湾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三是推动台湾加强与美国盟友的军事合作。虽然特朗普本人对此不感兴趣,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战略精英对此有较高共识。特朗普2.0时期,美国很可能推动日本、菲律宾等国与台湾的军事合作,通过模拟各种“台海有事”方案,强化台湾与美国盟友间的军事协调、情报分享、联合作战能力。

  在关键科技领域,特朗普2.0时期的关注重点仍是芯片。特朗普在竞选期间表示,台湾“偷走了”美国的芯片生意。⑤拜登政府任期内力推《芯片与科学法案》,旨在扩大美国的芯片生产基础,但特朗普和共和党一些人对该法案高度不满,认为拜登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补贴外国公司,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同时幷不能真正地重振美国制造业。因此,特朗普2.0时期很可能撤回对台积电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幷停止继续补贴的政策。正因为如此,拜登政府迅速于11月15日宣布,向台积电旗下的亚利桑纳子公司提供66亿美元补贴。⑥

  特朗普本人对意识形态议题没有兴趣,但加强美台“民主同盟”是美国对华大战略的需要。特朗普2.0时期,外界将继续看到美国国会大力支持“民主”的台湾,以对抗“专制”的中国大陆。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专制的中国胁迫民主的台湾”的话语叙事,拉拢台湾参与“志同道合”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盟,提升台湾在国际社会的“能见度”。

无线路由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