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二十年前“胡连会”看两岸的抉择
历史镜鉴: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连会”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民族大义置于政党纷争之上。当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分离主义甚嚣尘上,但国共两党领导人选择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和平对话机制。这种政治勇气源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刻认知: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以来,两岸同胞历经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和全面侵华、国共内战等磨难,但两岸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这种政治勇气发端对中华前途的勇敢担当:当时陈水扁宣布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而大陆以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加以反制。在两岸处于统独对决的关键时刻,“胡连会”展现了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段历史昭示着,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维度,二是历史规律的维度,三是现实利益的维度。正如连战主席所言:“两岸本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当我们将台湾问题置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审视、置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索,就会发现任何分裂图谋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惨遭覆灭,两岸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当前台海局势的严峻复杂远超二十年前。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加紧进行“渐进式台独”,从修改教科书到推动“正名运动”,从采购美国军火到炒作“海峡中线”,不断试探大陆底线。与此同时,外部敌对势力频繁打“台湾牌”,将台湾问题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棋子,2022年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事件,更暴露出外国敌对势力政客,将台湾当作“以台制华”棋子的危险企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岛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根据台湾《联合报》民调,青年世代中认同“我是中国人”的比例持续走低,这种认同危机与外部势力鼓励“台独”分离操作形成共振。当“天然独”遇到“理性台独”,当“事实台独”碰撞“法理台独”,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显着增加。
破局之道:回归本源的历史担当
破解当前台海危局,需要重拾“胡连会”展现出的政治智慧。首先必须明确,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不容撼动。“九二共识”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经过两岸公权力机构反复确认的默契,是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其次,要警惕“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敌对势力勾连的“共谋论”,绝不允许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夯实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每当两岸关系出现倒退,最终受损的都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1996年台海危机时,台股暴跌30%;2000年“两国论”出台后,台湾对大陆出口骤降12%。这些数据印证着“台独”路线的经济代价。据台湾方面统计,近二十年来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市场依赖度40%左右,当前台湾半导体产业40%营收依赖大陆市场,这种结构性依赖,决定了任何政治操弄都难以改变经济规律。
历史镜鉴: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连会”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民族大义置于政党纷争之上。当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分离主义甚嚣尘上,但国共两党领导人选择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和平对话机制。这种政治勇气源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刻认知: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以来,两岸同胞历经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和全面侵华、国共内战等磨难,但两岸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这种政治勇气发端对中华前途的勇敢担当:当时陈水扁宣布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而大陆以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加以反制。在两岸处于统独对决的关键时刻,“胡连会”展现了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段历史昭示着,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维度,二是历史规律的维度,三是现实利益的维度。正如连战主席所言:“两岸本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当我们将台湾问题置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审视、置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索,就会发现任何分裂图谋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惨遭覆灭,两岸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