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二十年前“胡连会”看两岸的抉择

  中评社香港4月29日电(评论员 杨流昌)二十年前的4月29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跨越六十年政治藩篱的历史性握手,不仅定格了国共两党“度尽劫波兄弟在”的动人场景,更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纪元。当“九二共识”重新成为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当几年后接续两岸直航首次穿越台海时,人们分明看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智慧正在化解历史积怨,回应了两岸民众对台海关系正常化的热忱期待。二十载风云激荡,二十载恩恩怨怨,当台海局势再度处于严峻抉择的十字路口,重温和思考这段历史,对破解当下台海困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历史镜鉴: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连会”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民族大义置于政党纷争之上。当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分离主义甚嚣尘上,但国共两党领导人选择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和平对话机制。这种政治勇气源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刻认知: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以来,两岸同胞历经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和全面侵华、国共内战等磨难,但两岸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这种政治勇气发端对中华前途的勇敢担当:当时陈水扁宣布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而大陆以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加以反制。在两岸处于统独对决的关键时刻,“胡连会”展现了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段历史昭示着,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维度,二是历史规律的维度,三是现实利益的维度。正如连战主席所言:“两岸本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当我们将台湾问题置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审视、置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索,就会发现任何分裂图谋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惨遭覆灭,两岸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现实困境:多重因素的迭加震荡

  当前台海局势的严峻复杂远超二十年前。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加紧进行“渐进式台独”,从修改教科书到推动“正名运动”,从采购美国军火到炒作“海峡中线”,不断试探大陆底线。与此同时,外部敌对势力频繁打“台湾牌”,将台湾问题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棋子,2022年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事件,更暴露出外国敌对势力政客,将台湾当作“以台制华”棋子的危险企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岛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根据台湾《联合报》民调,青年世代中认同“我是中国人”的比例持续走低,这种认同危机与外部势力鼓励“台独”分离操作形成共振。当“天然独”遇到“理性台独”,当“事实台独”碰撞“法理台独”,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显着增加。

  破局之道:回归本源的历史担当

  破解当前台海危局,需要重拾“胡连会”展现出的政治智慧。首先必须明确,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不容撼动。“九二共识”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经过两岸公权力机构反复确认的默契,是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其次,要警惕“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敌对势力勾连的“共谋论”,绝不允许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夯实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每当两岸关系出现倒退,最终受损的都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1996年台海危机时,台股暴跌30%;2000年“两国论”出台后,台湾对大陆出口骤降12%。这些数据印证着“台独”路线的经济代价。据台湾方面统计,近二十年来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市场依赖度40%左右,当前台湾半导体产业40%营收依赖大陆市场,这种结构性依赖,决定了任何政治操弄都难以改变经济规律。   站在新的历史高台回望,“胡连会”二十周年不仅是纪念章,更是警示碑。当“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开历史倒车时,大陆方面已明确宣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不是威胁,而是基于历史、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必然结论。我们坚信,只要两岸同胞共同秉持“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中华民族大义,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突破历史困境的融合发展之路。毕竟,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脐带,不是任何敌对政治势力能够剪断的。   中评社香港4月29日电(评论员 杨流昌)二十年前的4月29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跨越六十年政治藩篱的历史性握手,不仅定格了国共两党“度尽劫波兄弟在”的动人场景,更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纪元。当“九二共识”重新成为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当几年后接续两岸直航首次穿越台海时,人们分明看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智慧正在化解历史积怨,回应了两岸民众对台海关系正常化的热忱期待。二十载风云激荡,二十载恩恩怨怨,当台海局势再度处于严峻抉择的十字路口,重温和思考这段历史,对破解当下台海困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历史镜鉴: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连会”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民族大义置于政党纷争之上。当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分离主义甚嚣尘上,但国共两党领导人选择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和平对话机制。这种政治勇气源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刻认知: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以来,两岸同胞历经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和全面侵华、国共内战等磨难,但两岸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这种政治勇气发端对中华前途的勇敢担当:当时陈水扁宣布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而大陆以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加以反制。在两岸处于统独对决的关键时刻,“胡连会”展现了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段历史昭示着,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维度,二是历史规律的维度,三是现实利益的维度。正如连战主席所言:“两岸本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当我们将台湾问题置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审视、置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索,就会发现任何分裂图谋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惨遭覆灭,两岸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