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带头采用 助力大学科研落地

  中评社北京1月31日电/据大公网报导,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下,香港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坐拥国家赋予“八大中心”的重要定位,同时拥有全球一流的基础研究实力和高等院校,以及是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笔者认为,香港可从多方面加强大专院校的应用研究发展,并以香港建设成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定位,深化内地高等院校的高水平合作和对接,以自身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首先,在创新研发方面,笔者认为,不单要全面释放高等院校的基础研发实力,政府亦可加强推动高等院校应用研究的发展,包括建立更多对接不同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不断提升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的比率,孵化更多具潜力的大学教研团队。

  事实上,特区政府已花了不少功夫在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推出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这绝对是重要的开始,但必须把握此良好势头,进一步释放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

  第二,笔者认为,要提升上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比率、并要令更多科研团队取得更多成功,政府角色非常重要。笔者建议,政府可革新现行的采购制度和机制,优先试用和应用更多本地大学科研初创团队的研发成果、产品和服务。

  以纺织业为例,香港有很多屡获殊荣的研发项目,可应用至不同场景,最显着的就是运动员的功能性服饰和装备。笔者认为,政府要承担“落水”和带头的角色,采用和试用更多本地研发的产品和服务,并要求更多部门、公营机构及法定机构采用此方针,形成内部文化和风气。

  笔者深信,若然政府优先采用这些科研成果,就会是大学科研初创团队迈向成功、加速孵化的重要一步。而随着北部都会区和河套深港园区的发展,笔者希望政府继续努力争取专属的跨境政策措施,打通深港园区的资金、数据、人流等,配合上述提到的采购政策,吸引更多初创团队和资金以香港为基地,从事研发和开设实验室等,借此促进教育、科研和人才一体融合发展。   第三,在教育层面,笔者建议香港发挥作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优势,深化与国家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合作和对接,以香港的国际场景,助力国家的“双一流”高校走出去。

  第一步,笔者认为,政府可以推动八大院校继续深化与全球排名百强的内地“双一流”院校合作,针对香港的发展战略需要,开设更多双学位学士课程和硕士课程,甚至再衔接更多海外高等院校,一方面助力内地高等院校“出海”,同时可吸引更多国内外的学生来港就学,为香港带来更多新血。

  培育更多内联外通专才

  笔者深信,这些“双一流”内地院校本身具有深厚实力,配合香港院校的国际化视野,定能培育出更多具质素、内联外通的专才,进一步贡献国家和香港创科发展。

  最后,笔者认为,香港要更好发挥作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角色,更主动出击、以不同诱因吸纳更多海外、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专才来港升学和就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创新科技中心,对不少高水平的海外专才来说都是具吸引力,特区政府可以为海外专才提供更多便利措施,让他们以香港为基地,更深度融入和参与国家、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达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总言之,笔者深信,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在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有先天优势和条件,绝对可透过更多实体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评社北京1月31日电/据大公网报导,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下,香港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坐拥国家赋予“八大中心”的重要定位,同时拥有全球一流的基础研究实力和高等院校,以及是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笔者认为,香港可从多方面加强大专院校的应用研究发展,并以香港建设成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定位,深化内地高等院校的高水平合作和对接,以自身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首先,在创新研发方面,笔者认为,不单要全面释放高等院校的基础研发实力,政府亦可加强推动高等院校应用研究的发展,包括建立更多对接不同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不断提升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的比率,孵化更多具潜力的大学教研团队。

  事实上,特区政府已花了不少功夫在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推出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这绝对是重要的开始,但必须把握此良好势头,进一步释放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

  第二,笔者认为,要提升上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比率、并要令更多科研团队取得更多成功,政府角色非常重要。笔者建议,政府可革新现行的采购制度和机制,优先试用和应用更多本地大学科研初创团队的研发成果、产品和服务。

  以纺织业为例,香港有很多屡获殊荣的研发项目,可应用至不同场景,最显着的就是运动员的功能性服饰和装备。笔者认为,政府要承担“落水”和带头的角色,采用和试用更多本地研发的产品和服务,并要求更多部门、公营机构及法定机构采用此方针,形成内部文化和风气。

  笔者深信,若然政府优先采用这些科研成果,就会是大学科研初创团队迈向成功、加速孵化的重要一步。而随着北部都会区和河套深港园区的发展,笔者希望政府继续努力争取专属的跨境政策措施,打通深港园区的资金、数据、人流等,配合上述提到的采购政策,吸引更多初创团队和资金以香港为基地,从事研发和开设实验室等,借此促进教育、科研和人才一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