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屏:逾20万人围城才会让赖清德有压力

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雅屏接受中评社访问。(中评社 张嘉文摄)

  中评社台北4月26日电(记者 张嘉文)中国国民党4月26日号召群众上凯道,以“战独裁、站出来”为主轴,对“赖政府”发动大规模抗议行动。对此,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雅屏向中评社分析指出,这场活动如能号召10万人上街算是打底,是一场成功的党内大型造势,高标准则是要有20万人参与,否则无法彰显诉求,也无法对“赖政府”形成实质压力。

  他强调,尤其这场抗争若没有后续规划的下一步,就会如同当年红衫军倒扁运动“人多却无效”,反而会被质疑是党主席朱立伦遭批评反制罢免软弱无力的回应而已。

  张雅屏为中山大学政治学博士,在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时便投身参与辅选工作,也随马英九打过2008年、2012年大选,后来洪秀柱任国民党主席任内,张雅屏出任国民党副秘书长兼组发会主委。

  针对国民党26日的凯道大型抗议活动,张雅屏指出,一场政治运动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就是人数规模。从过往经验来看,真正能“撼动政局”的动员门槛是20万人以上,若是以政党主导举办,目标若止于10万人,顶多只能算是国民党的大型造势场,社会力道恐怕不够。

  他分析说,如果国民党真要诉诸“反独裁、倒赖”的政治行动,如果没有20万人围城的景象,代表社会动员力没有出来,后续要延伸成为社会运动的民气不够,对“赖政府”形成的压力就不够大。

  除人数之外,张雅屏指出,观察一场政治动员是否成功,需从三个面向衡量,一是国民党内的组织系统是否全面动起来;二是外围社会团体是否加入;三是诉求与战略是否明确。

  他说,目前国民党内部已有展开基层通报与动员,但仍看不出全党上下是否视此次行动为政治战役,譬如北北基桃与中部地区的动员分配是否明确?朱立伦的优势,各地方派系是否会积极配合?否则若只是为了应付外界批评国民党对绿营罢免案无力的质疑,那这场凯道活动就只是党内止血,而非对抗执政的社会运动。   张雅屏表示,除了党内动员,更关键的是外部社会是否响应。他观察到,军公教团体已有部分自发性动员,新党等泛蓝势力也在呼吁参与,但工商界、旅游业者、教师团体等是否会站出来,若这些系统没有启动,那就代表社会反应仍停留在同温层,动员意义有限。

  张雅屏也说,比较麻烦的是,国民党至今未对426活动后的“下一步”提出具体说法,如果只是集合上街,却不说接下来要干嘛,这样的行动就跟当年红衫军一样,空有声势,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他认为,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必须具备后续性与目标性,今天要战独裁、要倒赖,请问之后怎么倒?要推动罢免“总统”吗?那如何推动?这些都得讲清楚,否则凯道活动顶多只是对党内的动员测试,对赖清德的实质压力近乎为零。

  张雅屏说,若要真正对“赖政府”形成压力,国民党应计算罢免绿委所需席次,明示目标区域,让群众理解罢免绿委目的是为了改变“国会”结构,进而推动罢免赖清德。

  因为根据选举罢免法规定,张雅屏提到,罢免“总统”得先有29席“立委”提案、76席“立委”同意,接着再交由全体公民复决,只要半数以上同意,罢免案就算通过,也就是说要让罢免赖清德成案,除了现在的蓝白“立委”席次61席外,还要加上15席,而这15席正是目前蓝营推动罢免绿委的案件数。“要让人民相信这不只是做样子,是有机会成案、有机会松动政局的抗争。”

  所以现在与白营的合作非常关键,张雅屏说,这是必要的选择,因在现今多元政党体制下,反对阵营若无法形成策略联盟,即便罢免绿委成功,也难以在艰困选区胜选补上,国民党没有足够选票,这是结构性劣势,要靠民众党才能突破。

  张雅屏强调,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真要展现领导力,就必须具体提出接下来的“作战计划”,说明为何上街、如何攻顶、何时行动、何以为胜。因为一个政党的领导者,不是只应付支持者不满,而是要带领群众走向一个政治信仰与“国家”利益相符的方向。

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雅屏接受中评社访问。(中评社 张嘉文摄)

  中评社台北4月26日电(记者 张嘉文)中国国民党4月26日号召群众上凯道,以“战独裁、站出来”为主轴,对“赖政府”发动大规模抗议行动。对此,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雅屏向中评社分析指出,这场活动如能号召10万人上街算是打底,是一场成功的党内大型造势,高标准则是要有20万人参与,否则无法彰显诉求,也无法对“赖政府”形成实质压力。

  他强调,尤其这场抗争若没有后续规划的下一步,就会如同当年红衫军倒扁运动“人多却无效”,反而会被质疑是党主席朱立伦遭批评反制罢免软弱无力的回应而已。

  张雅屏为中山大学政治学博士,在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时便投身参与辅选工作,也随马英九打过2008年、2012年大选,后来洪秀柱任国民党主席任内,张雅屏出任国民党副秘书长兼组发会主委。

  针对国民党26日的凯道大型抗议活动,张雅屏指出,一场政治运动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就是人数规模。从过往经验来看,真正能“撼动政局”的动员门槛是20万人以上,若是以政党主导举办,目标若止于10万人,顶多只能算是国民党的大型造势场,社会力道恐怕不够。

  他分析说,如果国民党真要诉诸“反独裁、倒赖”的政治行动,如果没有20万人围城的景象,代表社会动员力没有出来,后续要延伸成为社会运动的民气不够,对“赖政府”形成的压力就不够大。

  除人数之外,张雅屏指出,观察一场政治动员是否成功,需从三个面向衡量,一是国民党内的组织系统是否全面动起来;二是外围社会团体是否加入;三是诉求与战略是否明确。

  他说,目前国民党内部已有展开基层通报与动员,但仍看不出全党上下是否视此次行动为政治战役,譬如北北基桃与中部地区的动员分配是否明确?朱立伦的优势,各地方派系是否会积极配合?否则若只是为了应付外界批评国民党对绿营罢免案无力的质疑,那这场凯道活动就只是党内止血,而非对抗执政的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