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提出新建议

会议现场(来源:主办方提供)

  中评社香港10月3日电/由22名选委、16名立法会议员、超过70个社会各界团体及人士组成的“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去年于施政报告谘询时提出了8大建议。今年他们向特首进一步提出9个新建议。

  联席会议的发起人兼召集人黄炳逢表示:今年我们的施政报告意见书,一方面对应特首“拼经济”的施政方向,一方面继续反映跨界别对中医药发展的声音和意见,希望政府在制定“中医药发展蓝图”时充分考虑,使之成为属于整个社会的中医药蓝图。建议在未能成立中医药局前先由特首成立并亲自领导一个“跨部门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是我们觉得今时今日成功的政府,不是个别部门单打独斗,各自做好自己部门的事情就够,而是发挥跨部门协调及整合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团队精神,辅以先进的资讯科技工具和手段。

  联席会议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文化旅游、餐饮、零售服务,为拼经济打开新路子,成为中医药产业化的一部分,创造更多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向访港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推广中医药文化体验和相关服务产品。他们建议:

  1.政府提供不小于3,000 平方米的场地及启动资金,与旅游业界、中医药界、文化界、创科界及社会各界共同筹建香港第一所具规模及国际化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2.政府与民间一起发掘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传统技艺并协助申请;

  3.建议各大公园加辟“中草药园地”及推动中小学校园“认识中医中药”,发展中药生态园,并收集相关资料,提供给旅发局等部门,制作成各种宣传推广材料,向游客推广本港中医药生态旅游;

  4.香港作为岭南养生药膳食疗文化的重要根据地,有食物安全的优势,可以积极发展相关餐饮及零售服务。

  联席会议建议特首成立“跨部门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中医药作为新兴策略产业的发展。该领导小组应该由特首亲自领导,凸显本届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他们一直坚持中医药发展不单只牵涉医疗卫生部门及中医药界,还包括创新科技、工贸、金融、教育、文体旅、商经等部门,也关乎国家的医疗卫生安全及自主,与对外说好中国、香港故事息息相关。

  今次建议中包括扶持传统中药饮片,让中草药标准与产业及供应链接轨,配合国家中医药出海政策,在香港建立中药材检测认证平台,建立共享中央中药房及相关供应链。联席会议认为政府和业界、学者、用家及相关群体要深入讨论如何建立新一代的饮片使用及管理制度,一方面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饮片,并优化其使用方式,同时提升中医药现代化水平,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建立现代中药饮片原材料的质量及使用规范,平衡中草药传统饮片与颗粒的使用。

  他们指出:香港港一直以来都有建立中草药的香港标准,俗称“港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产学研三方面有效沟通,业界鲜有采用,暴露了相关标准与产业供应链脱节的问题,必须及时纠正。建议建立产学研三方的协调机制,建立各方认可的中药饮片标准,同时要获市民大众认可并放心使用。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及强化中药检测认证标准及制度,让香港的中草药及饮片销售重新振兴,业界也可以从中获益,国家亦可以利用香港的国际化检测认证平台,让中草药通过香港出海,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建议中提到政府考虑以公私合营方式与产学研机构建立符合标准及规范的共享中央中药房,建立相关的供应链,支援私营诊所的中医师,特别是帮助年青的中医师降低处方和用药的成本,也为用家提供更便捷可靠的服务,提供更多选择,建立中医药服务的现代化供应链。
 
  联席会议建议配合国家对于经典名方的发展和应用,包括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研究,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久经临床应用的许多传统经典名方已经在内地及其他国家获得认可,并便于制造及广泛应用,香港也必须跟上,为经典名方的注册使用拆墙松绑,提供更多便利,加快审批速度。香港必须利用自身产学研优势创造高增值品牌,建立国际化地位。为了加强中医药的技术创新,可以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利用不同组分的功效性研究开发现代化的中药创新药物、利用现代复杂制剂等新型技术,提升经典名方有效性等等。

  意见书建议优化和更新香港中成药注册法规条例、审批流程及相关支援设施,解决现时审批时间过长的问题,加快速度,配合国家、大湾区及香港药物监督管理制度的发展,特别是香港将要成立“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CMPR)” ,当中包括:

  1.细化创新药分类,以明年开始运营的中医院及合适的公营或私营中医诊所、设有中医服务的大学作为临床试验基地相互配合;

  2.建立符合GMP要求的小试、中试及大生产代加工的共享平台,帮助业界满足大湾区简化注册要求,为香港本地中医药产品进去大湾区及整个内地销售打好基础;

  3.优化中成药及健康食品(俗称7+1)的注册及使用,增加消费者及病人的信心,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意见书提到促进本土中医专科发展、支援本地各大中医团体、整理香港中医名家特色诊疗技术经验,并举办老中医师带徒诊治技术学习班,建立师承制度。应扶持本地各大中医团体整理香港中医名家特色诊疗技术及临床经验,以及资助老中医师带徒诊治的医术学习班。内地正在积极建立院校教育以外的师承制度,香港也不能落后,必须根据传统中医的核心体系和实践,开始建立相关的师承制度,与院校教育并行,互相补充,把民间高手的家传技法或临床经验保留下来,兼收并蓄,辅以高科技的手段加以整合。

  联席会议建议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及中医中药生活化,推广中医药文化要有中医药团体参与统筹或负责指导,也要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让中医药成为STEAM教育的一部分。政府与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团体及推动中医药的团体一起规划针对中小学的宣教计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下,合作编制或引入国内规范中小学中医药教材,并恒常化进入中小学校园。政府亦可考虑出版中小学用的课外中医药教学读本,把中医药加入学校的STEAM教育里面。

  意见书建议政府规划中医师的培训计划,建立恒常的初级中医师在职培训机制。ﻩ  建议设立一套针对新毕业年轻中医师的在职临床培训及考核机制,令每一位刚刚取得执照的中医师,都有接受更多规范临床培训及师承的机会。政府需要拨出适当资源来协助公私营中医机构实施这个在职培训计划,也需要和业界及用家充分沟通,建立良好的机制。
  
  最后,联席会议促请建立中医药产业化所需的生态环境,包括建立中医药人才阶梯。建议政府把中医中药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系统分层,建立人才阶梯。例如在现有注册中医的教育制度外,建立与中医中药周边服务相关的资历架构及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例如中药师、中医助理、中医推拿师、药膳食疗师、中药研制工程师等等,丰富产业发展的空间,配合中医药全面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及基层医疗服务。此等中医药相关的专业职称不能取代现有的中医注册制度,相反是强化、优化现有制度,让与中医药相关但并不规范的服务及人员获得出路,让注册中医师得到更多人才资源的配套,一方面鼓励相关人员从这个新专业阶梯的不同部分支持中医药的全面产业化,同时培养中医药产业所需的各方面人才,形成以注册中医为核心的人才生态圈。相关制度必须政府及跨界别深入沟通,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和机制,像其他产业一样建立人、才、物、科技结合的供应链,从而建立一个各方认可的产业生态,让中医药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增加中医药吸引人才的向心力。必须建立与产业相关的良好生态环境及人才配套,中医药产业才能茁壮成长。

  黄炳逢希望政府在制定“中医药发展蓝图”时,不只是与业界关起门来谋划,把社会其他界别拒之门外。联席会议也会密切关注“中医药发展蓝图”是否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整体利益,从局部小范围推动中医药的方式,变成全方位推动发展的格局,让拼经济、谋发展、产业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得到落实。

  “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的参议者名单

  发起者:黄炳逢(选委)、黄杰(选委)、詹华强教授、林振升(议员)、邓飞(议员)、香港中医药生物科技联会、香港内地经贸协会;

  选委:黄炳逢、黄杰、吴宏伟教授(全国政协)、范骏华(全国政协)、林至颖(全国人大)、陈晓峰(全国人大)、谭金莲、冯国佑、王东明、宋东、黄祉颖、罗家聪、陈贤翰、赖荣春、孟毅,麦少芬,郑秀娟、陈灿标、钱国强、骆勇、朱育青,黄振鸿; 

  立法会议员:林振升、邓飞、容海恩、周小松、张欣宇、吴杰庄博士(全国政协)、黄锦辉教授(全国政协)、江玉欢、黎栋国、陈沛良、李梓敬、陈月明、陈家佩、刘智鹏教授(全国政协)、周文港博士、陆瀚民 ;

  机构:香港中医药生物科技联会、香港内地经贸协会、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香港科技青年联合会、国际药膳食疗学会、香港本草医药学会、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香港长者活力协会、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香港双建同心协会、益利乐生教育基金、屯元天北区民生促进组、港青讲楚青年互助平台、青年创新创业协会、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香港大学中医校友会、创科汇可持续发展协会、香港孟子学院、中华中医院、香港新中医学院、医道惠民医馆、中国医馆、健络通药业,黄氏药业、德道国际、香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以上机构省略了尾后的“有限公司” 如有)

  各界人士:詹华强教授、卢毓琳教授、齐众教授、禹志领教授、余秋良教授、黄天赐医师、李国光教授、李小羿博士、徐光耀教授、侯平教授、李树甘教授、胡盛龙、徐莉、郭渊松、明伟杰博士、柳烈奎博士、刘树军、阮健铭、何则文博士、李灼珊博士、陈四保博士、彭燕黎医师、陈一谔、顾慧贤、黄梓谦、冯检基、李伟康、董婷霞博士、段然、董晓乐、李彩妙、谢思源、彭炜棠、刘家骢、张铭辉、郑迪珉、黄晓勤、曾咏雪、胡子钊、刘嘉濠、潘国瑞、李颖欣博士、彭志标医师

会议现场(来源:主办方提供)

  中评社香港10月3日电/由22名选委、16名立法会议员、超过70个社会各界团体及人士组成的“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去年于施政报告谘询时提出了8大建议。今年他们向特首进一步提出9个新建议。

  联席会议的发起人兼召集人黄炳逢表示:今年我们的施政报告意见书,一方面对应特首“拼经济”的施政方向,一方面继续反映跨界别对中医药发展的声音和意见,希望政府在制定“中医药发展蓝图”时充分考虑,使之成为属于整个社会的中医药蓝图。建议在未能成立中医药局前先由特首成立并亲自领导一个“跨部门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是我们觉得今时今日成功的政府,不是个别部门单打独斗,各自做好自己部门的事情就够,而是发挥跨部门协调及整合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团队精神,辅以先进的资讯科技工具和手段。

  联席会议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文化旅游、餐饮、零售服务,为拼经济打开新路子,成为中医药产业化的一部分,创造更多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向访港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推广中医药文化体验和相关服务产品。他们建议:

  1.政府提供不小于3,000 平方米的场地及启动资金,与旅游业界、中医药界、文化界、创科界及社会各界共同筹建香港第一所具规模及国际化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2.政府与民间一起发掘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传统技艺并协助申请;

  3.建议各大公园加辟“中草药园地”及推动中小学校园“认识中医中药”,发展中药生态园,并收集相关资料,提供给旅发局等部门,制作成各种宣传推广材料,向游客推广本港中医药生态旅游;

  4.香港作为岭南养生药膳食疗文化的重要根据地,有食物安全的优势,可以积极发展相关餐饮及零售服务。